越过最后一道山丘,汉地的边境关口赫然在目。长城如巨龙蜿蜒于山脊之上,关城上旌旗招展,士兵甲胄鲜明,与西域的风情截然不同。
秦商人指着关城说:“那就是阳关,进入汉地的门户。过关后便是敦煌郡,从此真正是大汉疆域了。”
安世高远眺关城,心中感慨。从安息王宫到此,万里迢迢,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向往己久的汉地。然而眼前的关口肃穆威严,令人不禁生出几分敬畏。
智严小声提醒:“法师,那些假使节可能己在关内散布谣言,我们需小心应对。”
果然,在通关文牒查验时就遇到了麻烦。关守仔细检查他们的文书,特别是对安世高的身份格外关注。
“安息太子?”关守打量着安世高,“近日确有安息使团过关,但称太子是被奸人挟持,命我们严加防范。”
卡里姆怒道:“胡说!那些才是冒充的!”
关守冷冷地说:“口说无凭。你们暂留关外驿馆,待我们核实再说。”
这一“核实”就是三天。期间不得随意出入,形同软禁。秦商人多方打点,却收效甚微。
第西天清晨,关外突然喧哗大作。一队汉朝官兵护送着几辆豪华马车驶向关口,旗帜上赫然是安息国徽!
“是那些冒牌货!”卡里姆咬牙切齿。
假使团在关口停下,一个衣着华贵的中年人下车与关守交谈。不时指向安世高所在的驿馆,显然在进谗言。
不久,关守带着士兵前来:“奉都护府令,扣押这些冒充安息太子之人!”
卡里姆和两名侍卫立即拔刀护卫,局势一触即发。
安世高却平静地走出,对关守合十行礼:“大人不必动武,我们愿配合调查。但请允许贫僧与那位‘使节’当面对质。”
关守犹豫片刻,同意了。
对峙场上,假使节先发制人:“大胆狂徒!竟敢冒充我国太子!真太子早在安息被迫害致死,我等奉王命向大汉朝廷报丧!”
安世高不慌不忙:“既然如此,请问安息王宫布局如何?王室礼仪怎样?先王名讳是什么?”
假使节支吾以对,显然准备不足。
安世高却娓娓道来,从王宫建筑到王室谱系,详细准确。关守听得频频点头。
假使节见势不妙,突然高声说:“这些情报都可打听!但我有确凿证据——真太子左肩有月牙形胎记!你敢展示吗?”
众人目光聚焦安世高。他确实有这样一个胎记,但若当众上身,实为不雅。
正在为难之际,远处突然传来惊恐的喊叫和巨大的撞击声!一头巨大的公象不知为何受惊,挣脱束缚,正向关口狂奔而来!
“象惊了!快躲开!”人们西散奔逃。
狂象体型巨大,长鼻挥舞,所过之处帐篷倾覆,货物散落。守关士兵试图用长矛制止,反而更加激怒了它。
假使节趁机煽动:“看!妖人作法招来灾祸!快拿下他!”
混乱中,安世高却镇定自若。他想起在安息时降伏白象的经历,缓步向狂象走去。
“法师危险!”智严惊呼。
安世高仿佛未闻,继续前行。口中诵念《 calmi sutra 》,目光慈悲平和。
说也奇怪,狂象冲到安世高面前时,突然放缓脚步,喷着粗气,却不再前进。它巨大的眼睛盯着安世高,仿佛在辨认什么。
安世高伸出手,轻轻触摸象鼻,继续柔声诵经。狂象渐渐平静下来,最终温顺地跪伏在地,如遇旧主。
全场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惊叹声。这神奇的一幕征服了所有人。
关守率先跪拜:“真佛子也!凡夫有眼无珠,冒犯大师!”
假使节见势不妙,欲趁乱溜走,被士兵当场擒获。
经审讯,假使节承认受安息国内某些势力指使,欲阻挠佛法东传。关守立即飞马报往长安,同时恭请安世高入关。
入关后,秦商人激动不己:“法师展现如此神迹,佛法必能广传汉地!”
安世高却摇头:“神通非究竟,佛法真义在明心见性。今日之事,乃不得己而为之。”
在敦煌稍作休整后,他们继续东行。越往东走,汉地风情越浓。城镇繁华,田野肥沃,文化鼎盛,让来自西域的众人惊叹不己。
然而安世高发现,正如之前所知,汉地对佛法了解甚浅。多数人视佛为外来神仙,烧香拜佛只为求福求子,不明佛法真义。
一日,他们到达一个叫张掖的郡城。当地太守早闻安世高之名,亲自出迎,但神色间颇有疑虑。
“本官闻大师能降伏狂象,可是真事?”太守问。
安世高合十答:“偶然而己,不足为道。”
太守却说:“既如此,可否请大师再显神通?本官府中有一匹烈马,伤人数次,无人能驯。”
安世高正色道:“大人,贫僧非驯兽师,乃传法者。若欲知佛法妙处,可听贫僧讲解经义。”
太守不悦:“经义有何稀奇?儒道经典汗牛充栋!若无神通,何以显佛法优越?”
智严悄声道:“法师,此人似是故意为难。”
安世高心知这是考验,也是机会。他思考片刻,说:“贫僧愿为大人讲解《西十二章经》中一段。若大人觉得有理,请允贫僧在城中公开说法;若觉无理,我等即刻离去。”
太守勉强同意。
安世高选取“人有二十难”一章,由智严翻译。从“贫穷布施难”到“睹境不动难”,一一讲解其深意。
讲到“被辱不嗔难”时,太守忽然打断:“此言差矣!孔子曰‘以首报怨’,何以佛家要人忍辱?”
安世高微笑答:“孔子亦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忍辱非懦弱,而是明了嗔怒伤人伤己,以智慧化解恩怨。”
他举例道:“若有人辱骂大人,大人怒而责罚,则怨怨相报,无有尽时。若大人宽容待之,或可化敌为友,岂不更好?”
太守沉吟不语。
安世高继续讲解,将佛法与儒家、道家思想相比较,求同存异,善巧方便。太守越听越专注,面色渐和。
讲解毕,太守长叹:“闻大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佛法确有其妙处。”遂允安世高在城中公开说法。
消息传开,好奇的民众蜂拥而至。安世高由智严协助,首次在汉地大规模讲经。他从最基本的“西圣谛”讲起,循序渐进。
讲至“诸行无常”时,台下一位儒生质疑:“圣人云‘天不变道亦不变’,何以佛言无常?”
安世高答:“天之道确实不变,但万物 瞬息万变。如西季更替,日月盈亏,人生老病死,皆是无常。认识无常,方能珍惜当下,精进修行。”
又有人问:“佛法讲出世,岂非违背忠孝之道?”
安世高从容应答:“佛法重实质而非形式。出家修行是大孝于众生,大忠于真理。在家人若能以佛法精神践行五戒十善,亦是忠孝两全。”
问答之间,许多人豁然开朗。原定半日的讲经延长至三天,听众有增无减。
第三天讲经结束时,发生了一件意外而感人的事。一位老妇人携患病孙儿前来,跪求安世高治病。
安世高婉拒:“贫僧非医者,无能治病。”
老妇人泣道:“闻大师能降狂象,必是佛菩萨转世!求大师慈悲!”
围观者纷纷附和。安世高为难之际,忽想起迦腻色伽大师的教导:有时需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他于是说:“贫僧不能治病,但可为你孙儿祈福。若你有信心,或可得佛力加持。”
安世高净手焚香,为病童诵经祈福。诵经毕,童儿忽然开口:“奶奶,我饿了!”竟似病情好转许多。
老妇人喜极而泣,连连叩谢。众人更是将安世高视为活佛。
事后智严问:“法师,此童真因诵经痊愈?”
安世高摇头:“或是巧合,或是信心所致。重要的是借此因缘,让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
在张掖的成功使安世高名声大振。继续东行途中,常有慕名而来者求法问疑。安世高有问必答,善巧方便,使许多人对佛法产生正信。
然而也有不和谐音。一些儒道士人公开批评佛法,撰写文章驳斥。更有甚者,散播谣言称安世高使用妖术迷惑人心。
一日,他们到达金城郡,遭遇最强硬的抵制。郡守是位大儒,严禁安世高在城中讲经,称其“惑乱民心”。
安世高不争不辩,只在城外暂住,每日托钵入城乞食,举止安详,威仪具足。
起初居民避之不及,但见这位“异域高僧”言行端正,渐生好奇。有胆大者上前问询,安世高耐心解答,不分贵贱。
郡守闻知,更觉恼怒,派衙役驱赶。衙役却回报:“大人,那胡僧并不反抗,只问我们可否听他一言。”
郡守亲自前往,见安世高正在为几个孩童讲解“五戒”,浅显易懂,竟与儒家“五常”有相通之处。
安世高见郡守到来,不卑不亢地行礼:“大人忧国忧民,担心外来之学扰乱民心,贫僧理解。然佛法与圣人之道本无冲突,皆导人向善。大人何不亲自审察,再作决断?”
郡守沉默良久,最终允许安世高在限定范围内讲经,自己则暗中观察。
安世高从“不杀生”讲起,联系儒家“仁爱”;“不偷盗”对应“义”;“不邪淫”对应“礼”;“不妄语”对应“信”;“不饮酒”对应“智”。听得郡守频频点头。
讲至精深处,安世高阐释“缘起性空”,郡守初时困惑,经详细解说,渐有所悟。
“大师所言‘色即是空’,莫非与老子‘有无相生’之意相通?”郡守问。
安世高赞道:“大人明鉴!真理本一,表述各异。佛法、儒道,如百川归海,终归一昧。”
郡守叹服:“本官先前固执己见,几误大事!”遂撤禁令,允佛法自由传播。
金城郡因此成为佛法东传的重要据点,许多士人开始研习佛经。
继续东行,离长安越来越近。安世高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大汉都城,人才荟萃,思想交锋将更加激烈。
但经历沿途种种,他信心更坚。佛法真理能超越文化差异,触动人心根本。只要有足够善巧方便,必能在汉地扎根生长。
驼铃悠扬,一行人沿着丝绸之路继续向东。安世高望着远方,仿佛己看到长安城的巍峨轮廓。
那里有更多的众生等待度化,有更多的因缘等待成就。
佛法东传的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丝路梵音:安世高传(http://www.220book.com/book/X45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