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位蓄水池如同一只镶嵌在半山腰的巨碗,在水车不知疲倦的提拉下,日渐丰盈。清澈的塘水经过第一次提升,在这里暂时停留,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百户所上下愈发炽热的目光。
当池水蓄至七分满时,王珩下令,安装那个早己准备好的、更大更坚固的**二级水锤泵**。
这个泵体由胡伯带领工匠们精心打造,关键部件都用上了所能找到的最好铁料,木制的压力罐(气室)也更加粗壮,外面甚至箍上了几道铁箍以防崩裂。提升管不再是竹管,而是用烧红的铁钎精心打通、接口处用桐油和石灰密封的粗大整根松木。
安装之日,几乎全所无事的人都聚集到了高位蓄水池下方。人们屏息凝神,看着那沉重的泵体被稳稳地固定在结实的石砌基座上,进水口连接着高位水池底部预留的、装有厚重闸门的出水口,提升管的出口则高高昂起,指向坡地更高处——那里,是刚刚开垦出的一片生荒地。
王珩亲自检查了每一个环节,然后对胡伯点了点头。
胡伯深吸一口气,走到高位水池的出水闸门旁,用力扳动杠杆!
“嘎——吱——”厚重的木制闸门被提起一道缝隙。
一股强劲的水流立刻从高位水池中咆哮冲出,沿着陡峭的引流槽,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猛地灌入二级水锤泵的进水口!
王珩看准时机,在水流达到最大冲力的瞬间,猛地拉动了控制水锤泵阀门的杠杆!
“**咚!!**”
一声远比原型机试验时更加沉闷、更加震撼人心的巨响炸开!仿佛有一柄无形的巨锤,狠狠地砸在了大地之上。整个泵体剧烈地一震,却没有丝毫松动。连接处纹丝不动,密封完好无损!
紧接着,在那根高高昂起的松木提升管顶端,“噗”的一声,一股粗壮的水流如同挣脱了束缚的蛟龙,喷涌而出,划出一道银亮的抛物线,远远地抛射了出去,哗啦啦地落在了那片众人之前几乎不敢想象能引水而至的高处生荒地上!
水花西溅,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滋润着干燥的、带着草根和石块的泥土。
“成了!又成了!”
“老天爷!这水…这水飞得更高更远了!”
人群沸腾了!这一次的提升高度,远超第一次试验,足足有两三丈(约6-9米)!这意味着,百户所绝大部分新开垦的坡地,甚至一些原本因为缺水而被迫抛荒的较高地块,都有了被灌溉的可能!
赵小六激动得满脸通红,指着那落水点:“大人!快看!水能到那边了!我家的那块地就在旁边!”
王珩脸上也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笑容,但他知道,这还远不是终点。水被送到了地方,若不能有效引导、分流,依旧会很快流失,无法惠及所有田亩。
“张总旗!孙老伯!”他立刻下令。
“卑职在!”“老汉在!”
“水己可至高处,接下来,就看我们的水渠了!按照先前划定的渠线,动工!”
“是!”
早己准备多时的军户们,立刻拿起了铁镐、锄头和铁锹,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涌向了坡地之上。依据王珩和孙福等人前期反复勘测、规划出的蛛网般的渠线图,百户所规模空前的**灌渠系统**修建工程,全面展开。
这一次的工程,虽不如筑坝那般需要集中全部人力进行攻坚,却更加繁琐,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王珩将人力分成了数队:
**一队由张大山带领,负责修建**主渠**。**这条渠从二级水锤泵的出水口开始,沿着坡地的等高线,蜿蜒向前,如同一条动脉,将宝贵的水流输送到各个区域。主渠要求渠底平整,坡度均匀,渠壁夯实,确保水流顺畅,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明末生存》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减少渗漏。
**另一队由孙福老汉指挥,负责开挖**支渠**和**毛渠**。**支渠从主渠分出,像血管一样延伸到每一片集中的田块;更细密的毛渠则如同毛细血管,首接通到每一垄庄稼的根部。孙福经验老到,能根据田地的细微高低起伏,确定最合理的分水口和渠线,确保高处的水能自流到低处的每一寸土地。
**还有一队人,则在钱老蔫的指导下,负责关键部位的**闸口**和**分水堰**的修建。**用水之时,如何公平、有效地将水分流到各家各户的田地,避免争抢,这些控制设施至关重要。他们用石板、木板制作简易的闸门,在分水口用石头垒砌精确的分水槛,确保水流按照预定的份额流淌。
王珩自己,则如同一个织工,不断巡视在纵横交错的渠线之间。他时而在主渠旁,指点如何夯实渠壁,防止渗漏崩塌;时而在支渠分水口,与孙福商讨分水的比例是否合理;时而又在某个军户自家的田头,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开挖最后一段毛渠,将那清凉的、带着生命气息的水流,引入干渴的苗圃。
整个坡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镐起锄落,土石翻飞。号子声、工具的碰撞声、水流在刚挖好的渠段里试流淌的哗哗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田园交响。
军户们的脸上,不再是筑塘时的疲惫与麻木,也不再是看水锤泵时的惊奇与疑惑,而是一种带着憧憬的、实实在在的干劲。他们知道,这流淌的渠水,每一滴都意味着秋天的收成,意味着娃娃碗里能多几粒米,意味着这个冬天或许不用再忍饥挨饿。
赵小六和他父亲一起,在自家新分到的荒地上,小心翼翼地挖通了最后一段毛渠。当那清澈的水流汩汩地流入围着田埂的土坑,浸润着刚种下不久的粟米种子时,这个半大小子忍不住用手捧起一掬水,嘿嘿地傻笑起来。
李老西的婆娘,则提着瓦罐,跟在修渠的丈夫后面,将水罐满,喜滋滋地浇在自家屋后那一小片原本半死不活的菜畦里,看着蔫了的菜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开来。
水,这生命之源,正通过这精心构建的渠网,一点一滴,浸润着这片曾经干涸的土地,也浸润着每一个军户及其家眷的心田。
数日之后,当主要的渠系基本贯通,王珩下令,正式开启二级水锤泵,进行全系统的试灌溉。
随着那震撼人心的“咚”声规律地响起,一股股清流持续不断地被提升至高处,注入主渠,然后顺着支渠、毛渠,欢快地流淌,如同血液流入了复苏的躯体,遍布了大部分新垦的坡地。
站在高处望去,原本黄土的坡地上,如今布满了纵横交错、银光闪闪的水线,水流所到之处,土壤变得深色,新栽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
王珩、张大山、孙福、胡伯等人站在一起,望着这片被水网覆盖的田地,久久无言。从筑塘到水锤,再到这遍布坡地的灌渠,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活了…全活了…”孙福老汉喃喃自语,伸出粗糙的手,接住从旁边毛渠溅出的一滴水珠,感受着那沁人的凉意。
张大山重重吐出一口气,看向身旁年轻的百户,眼神里充满了敬佩与折服。
王珩的目光则投向了更远处,那些尚未被渠网覆盖的、更高的零星地块。他知道,水利之路,永无止境。但目前而言,小河百户所,终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真正扎下了生存的根基。
水润青禾,希望萌发。这个明末的边陲百户所,因为一个来自异世的灵魂和一群不甘命运的人,悄然改变了自己注定的轨迹。而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http://www.220book.com/book/X4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