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千户所讨来的那点粮食和破烂农具,像是一剂微弱的强心针,让死气沉沉的百户所短暂地恢复了一些生气。
五石掺了沙土的陈粮被王珩下令分成三份。一份立刻分发给断炊的军户;一份存入简陋的“官仓”;最后一份,作为开荒期间的额外口粮奖励。
而那些锈迹斑斑的“破烂”,则被送到了所里唯一的老铁匠胡伯那里。胡伯带着徒弟,日夜不停地叮叮当当,将断折的枪头重新锻打成简陋的锄尖,将腐朽的木柄换成从后山砍来的硬木。
王珩几乎整天泡在田里和那片选定的荒地上。他不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是真正地动手,和军户们一起清理碎石,砍伐灌木。他的手磨出了水泡,原本略显白皙的皮肤,也染上了风吹日晒的痕迹。
这天午后,王珩站在坡地上,望着西边那条在春日下只剩细弱水流的山涧,眉头紧锁。靠天吃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张大山见他望着山涧出神,便说道:“大人,别看现在水小,夏天山洪下来时,这沟里可是浊浪滚滚。只是那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除了把下游的河床再刮深几分,留不住啊。”
“留不住…”王珩喃喃自语,目光顺着山涧向下游移动,最终停留在百户所下方不远处的一片低洼地。那里地势较为平坦,距离山涧主流只有几十步远,且比百户所和大部分坡地都要低。
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逐渐清晰。
“张总旗,孙老伯,”王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指向那片洼地,“你们看那片洼地,若是我们在它靠近山涧的这一侧,筑一道结实的土堤,再挖一条引水沟,将山洪的一部分引入这片洼地存起来,形成一个水塘,如何?”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目光炯炯:“这水塘的位置低于我们的坡地,引水入塘相对容易,只需一条浅沟即可。山洪暴发时,我们引浑水入塘,泥沙沉淀后,塘水可用于应对春旱秋燥。更重要的是,塘泥淤积,数年之后便是上好的肥料!”
这个想法,比首接在高处截流或在远处山谷蓄水,显得更为务实。
张大山和孙福都愣住了。在低处筑塘蓄水?孙福首先反应过来,他蹲下身,抓了一把洼地上的土在手里捻了捻,又看了看地势,昏花的老眼里闪过一丝精光:“大人…这法子…好像…好像可行!这片是黏土,渗水不凶。地势又低,筑堤不用太高,工程量比垒石坝小得多!就算…就算堤垮了,水也是往更低的河床去,冲不着咱们的屋子和好田!”
张大山也醒悟过来,相比之前那两个风险巨大的方案,这个办法确实稳妥了许多:“是啊大人!而且水塘就在所下面,取水也方便!只是…”他随即又想到一个问题,“水在低处,田在高处,怎么浇上去?”
王珩看着那片洼地,眼神坚定,仿佛己经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水塘:“车水!戽斗!总有办法把水弄上去!哪怕一桶一桶提,也比眼睁睁看着苗旱死强!先蓄住水,再谋提水之法!有了水,就有了根本!”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这种决心感染了在场的人。他们从这位年轻百户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不认命、非要在这绝境中闯出一条生路来的狠劲。
“塘堰!”王珩用树枝在地上写下这两个字,声音沉稳而清晰,“我们筑的是塘堰!不求其大,但求其固;不求深,但求蓄水!我们先做起来!堤坝要层层夯土,务必坚实!引水沟要设闸,方便控制水量!”
他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简陋的示意图。张大山、孙福等人不由自主地围拢过来,看着地上那清晰的规划,脸上怀疑渐去,希望渐生。
“张总旗!”
“卑职在!”张大山的回应前所未有的响亮。
“从明天起,人手重新分派。一拨继续开垦近处的荒地。一拨全力制作夯杵,采集黏土!另一拨,由你和我亲自带领,去那片洼地划定堤线,开挖引水沟!”
“是!大人!”张大山轰然应诺。
孙福老汉也用力点头:“筑土堤,挖水沟,这个咱们在行!老汉我去盯着取土!”
消息很快在百户所传开。要在所下面挖个大水塘?虽然还是有人怀疑这劳师动众是否值得,但相比之前那两个听起来就吓人的方案,这个“筑塘”的计划,显然更容易被接受。尤其是王珩承诺,参与筑塘的人,除了基本口粮,完工后还能优先使用塘水灌溉,这更调动了不少人的积极性。
王珩没有耽搁,第二天一早,就亲自带着人下了洼地。他脱掉官服外袍,只穿着短褂,第一个拿起沉重的铁镐,奋力刨向坚硬的地面。
“大人,使不得!”张大山连忙阻拦。
“有何使不得?”王珩抹了把汗,看着周围有些迟疑的军户们,“这塘堰是为咱们百户所建的,我既然是百户,自然该出第一份力!动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百户大人亲自挥镐破土,原本还有些观望、懈怠的军户们,也纷纷吆喝起来,抡起镐头,挑起土筐。沉寂的洼地顿时变得热火朝天。
王珩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他不再仅仅是观察和适应,而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意志,带领众人进行实实在在的创造。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流下,混入这片他决心要守护的土地。他知道,这小小的塘堰,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凝聚人心、点燃希望的火种。有了水,这片土地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http://www.220book.com/book/X4Q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