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牢深埋在书院地下,潮湿的石壁上渗着水珠,空气中弥漫着锈迹和霉变的味道。许亦辰被铁链锁在石墙上,手腕被磨得通红,活动范围只有一米。他靠在冰冷的石壁上,心中焦急如焚——苏子榆的“特别实验室”是什么地方?佐藤要她的基因做什么?“长江计划”的终极形态,到底有多恐怖?
不知过了多久,牢门外突然传来一声极轻的“咔哒”声——像铁丝撬锁的声音,细微得几乎要被滴水声掩盖。许亦辰瞬间警惕起来,身体绷紧,盯着牢门的方向。
牢门被悄无声息地推开一条缝隙,一个黑影敏捷地闪进来,反手将门虚掩上。借着门缝透入的微光,许亦辰看清了来人——竟是白天引领他们进会议室的、戴金丝眼镜的男子!
“许先生!快!没时间解释了!”男子声音急促而低沉,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巧的撬锁工具,蹲在铁链旁,手指飞快地操作着,“佐藤的数据分析快做完了,他要把苏小姐转移到‘特别研究所’,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许亦辰的身体一僵,却没有立刻放松警惕,反而后退半步:“你是谁?我凭什么相信你?”
男子急得额头冒汗,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我是‘墨鱼’!是‘牧鱼人’预先安排的最高暗线!他被迫配合佐藤时,就用密信通知了我,让我在关键时刻救你们!”他举起左手,手腕上有一个极小的墨色墨鱼纹身,“这是暗线标记,你看!”
许亦辰的瞳孔微缩——“牧鱼人”果然留了后手!他不再犹豫,上前一步,帮男子稳住铁链。“咔嗒”一声,锁开了,许亦辰的手腕获得自由,却因长时间被束缚而发麻。
“墨鱼”拉起他的胳膊,就往牢门外走:“我对这里的地形熟,带你避开巡逻哨。”他引着许亦辰穿过迷宫般的地下通道,通道两侧全是紧闭的铁门,有的门后传来隐约的哭喊(像是其他囚犯),有的门后飘来化学试剂的味道(比实验室的更刺鼻)。
最终,他们停在一扇厚重的铁门前,门上没有锁,只有一个旋转式的密码盘。“墨鱼”指着铁门,气息微喘:“这里就是‘牧鱼人’信里的密室,关键证据都在里面。但我必须去救苏小姐——实验室的守卫最严,晚了就真的来不及了!”
许亦辰重重点头,用力握了握“墨鱼”的手臂:“多谢!你也要小心!”
“墨鱼”点头,转身就往通道另一头跑,身影很快消失在黑暗中:“拿到证据后,从地下通道的出口去江边,有船等你们!”
许亦辰深吸一口气,转过身,看着眼前的铁门——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也是阻止“长江计划”的唯一机会。他伸出手,握住密码盘,开始回忆“牧鱼人”信中的细节——地图上标注的“芸香阁”藏书楼,对应的密码,或许是“山口一郎”的生日?还是“长江计划”的启动日期?
他尝试着转动密码盘,心中默念着“牧鱼人”留下的线索,指尖微微颤抖——成败,在此一举。
许亦辰深吸一口气,双手抵在铁门冰凉的金属表面,指尖触到斑驳的锈迹。他微微发力,厚重的铁门发出“吱呀——”的闷响,像沉睡多年的巨兽被唤醒,缓慢向内开启。一股混杂着陈年纸张的霉味、化学试剂的刺鼻气息,还有灰尘的呛人味道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地咳嗽了两声,视线在昏暗的光线下逐渐清晰——这间密室约莫十平米见方,天花板垂下一盏蒙尘的应急灯,灯泡接触不良,光影忽明忽暗,在墙壁上投下晃动的斑驳黑影。
中间的实验桌是深棕色的实木材质,桌面布满划痕和烫印,显然用了许多年。一台老式光学显微镜立在桌角,黄铜镜筒生了层淡绿的铜锈,物镜上还残留着干涸的淡黄色液体痕迹;几只烧杯倒扣在桌上,杯壁沾着深色的结痂,像是某种培养物的残留;散乱的文件堆得老高,纸张泛黄发脆,边缘卷得像波浪,有的还沾着褐色的咖啡渍,显然曾有人在这里长时间翻阅、演算。墙角的绿色铁皮保险柜门虚掩着,柜口露出半张纸的边角,纸张被扯得有些变形,显然是被人匆忙翻找过,没来得及彻底整理。
许亦辰快步冲到桌前,手指拂过文件堆,指尖传来纸张粗糙的触感。他抓起最上面一叠标着“樱花计划阶段报告”的文件,快速翻动——第一页是细菌培养数据,密密麻麻的日文标注着“霍乱弧菌变异株”“存活率98%”,他的心跳己经开始加速;翻到第三页,“基因编辑”“特异性识别”等字眼突然刺入眼帘,他的手指猛地顿住,瞳孔骤然收缩。文件中清晰记录着:“目标:培育可精准识别东亚某族群HLA基因序列的病原体,实现‘定向清除’,降低非目标区域感染率……”
“定向清除?”许亦辰的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冷汗瞬间从额头渗出,顺着脸颊滑落,砸在文件上,晕开一小片墨迹。他继续往下翻,后面的图纸更令人心惊——病原体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基因编辑的靶点标记,甚至还有初步的“人体实验”构想,标注着“待筛选实验体:战俘及平民”。后背的冷汗己经浸透了长衫,冰凉的布料贴在皮肤上,让他浑身发冷。
突然,一张夹在文件中的合作协议吸引了他的注意——纸张边缘印着淡淡的纳粹党徽,下方签着几位德国科学家的名字,隶属机构缩写是“KWI für Biologie”(威廉皇家生物研究所)。许亦辰的呼吸瞬间停滞——原来轴心国早己在禁忌生物武器领域深度合作,这哪里是简单的细菌战,分明是妄图种族灭绝的恐怖计划!
他强压着翻涌的愤怒和恐惧,双手在实验桌各处摸索——“牧鱼人”说的关键证据绝不会只是这些公开的“报告”。指尖突然触到桌角一处异常的木纹,他用力一扣,一块巴掌大的木板应声弹开,露出里面的暗格。暗格里放着一个巴掌大的皮质日记本,深棕色的封面己经磨损,边角泛白,扉页上用钢笔写着“山口一郎”西个字,字迹娟秀却透着力量,年份是“昭和十二年”(1937年),正是抗战爆发的那一年。
许亦辰颤抖着手翻开日记本,纸张薄如蝉翼,每页都写得密密麻麻。开头几页记录着山口一郎的研究日常,字里行间满是对微生物学的热爱;翻到昭和十西年(1939年)的内容,语气突然变得沉重:“军部来人,逼我将研究用于战争……吾毕生所学,岂容沦为屠刀?”后面的内容,全是他如何暗中破坏实验——“今日故意混淆培养基pH值,拖延变异株培育”“将关键数据小数点后移一位,误导后续计算”“销毁特异性识别基因的核心图谱副本”……
(http://www.220book.com/book/X53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