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婉婉在北京的图书馆里,为红星厂的未来,描绘着蓝图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平阳,陆承安,正准备,投下一颗“惊雷”。
他将林婉婉那份长达十几页的方案,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并将其命名为——《关于“生产责任制”与“技术等级评定”的试行草案》。
第二天的全厂干部生产大会上,他将这份草案,分发到了每一个车间主任和技术科长的手里。
“同志们,今天,我们不谈生产指标。我们来谈一谈,我们厂的未来。”陆承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会议室里。
起初,大家还以为,这又是厂长的一次常规动员。可当他们,看清草案上的内容时,整个会议室,瞬间,炸了锅!
“什么?技术工人要评级?还要跟工资挂钩?这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吗?”
“‘标准动作’?把一个好好的工种,拆成七八个步骤?让新兵蛋子来干?这……这不是胡闹吗!这不是拿我们厂的质量开玩笑吗?”
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几个思想保守、论资排辈思想严重的老主任,反应最为激烈。
“陆厂长!我承认,林婉婉同志,是个天才!但是,她毕竟还年轻,现在又去了北京,接触了太多国外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套方案,听起来,就不是咱们社会主义工厂该搞的!太个人主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车间主任,痛心疾首地说道。
“是啊厂长,三思啊!这要是搞乱了人心,生产线停了,这个责任,谁来负?”
面对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陆承安的脸上,却丝毫不见慌乱。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间,拿起一份草案,朗声问道:“各位,我只问三个问题。”
“第一,广交会上,是谁,用最‘不合常规’的土办法,为我们赢回了尊严和订单?”
“第二,省城竞标,是谁,用最‘离经叛道’的农民标准,打败了金龙厂的德国标准?”
“第三,恢复高考,是谁,带头办起了学习班,让我们厂,出了一个全市状元,十几个大学生?”
三个问题,问得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有反对的声音,都在“林婉婉”这个名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同志们!”陆承安的语气,变得无比诚恳,“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再抱着老黄历,过日子了!这份方案,看起来,是颠覆。但它的核心,是什么?是‘多劳多得,能者多得’!是给我们厂里,每一个有上进心、肯钻研的工人,一条清清楚楚的,向上的通道!”
“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在我们红星厂,你只要有本事,肯努力,哪怕你今天只是一个拧螺丝的学徒工,明天,你就有可能,成为全厂敬仰的八级技师!”
他的话,充满了激情和煽动力。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年轻干部,眼中,己经露出了兴奋的光芒。
就在这时,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援兵”,站了起来。
是吴敬中老师傅。
他清了清嗓子,用他那沙哑的、带着几十年机油味的声音,缓缓说道:“我……同意陆厂长的看法。”
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位,在厂里,拥有着超然地位的老工人身上。
“我干了三十年车工,就只会开车工。可婉婉那丫头,她只用了半年,就什么都懂了。为啥?因为她爱学习,爱钻研。咱们不能,一边羡慕人家有本事,一边又把人家总结出来的、能让更多人变得有本事的法子,给一棍子打死。”
“这个‘技术评级’,我觉着,挺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有本事的,就该多拿钱,就该被人尊敬。没本事的,就该老老实实地跟着学。这才公道!”
吴敬中老师傅的这番话,一锤定音!
陆承安趁热打铁,当场拍板:“我宣布,从下周起,以三车间为试点,正式推行‘林婉婉改革方案’!由吴敬中老师傅,担任技术评定小组的总顾问!一个月后,我们用事实,用数据,来看结果!”
散会后,陆承安回到办公室,看着窗外,那片热火朝天的厂区,心中豪情万丈。
婉婉,你看到了吗?你在北京,开疆拓土。而我在平阳,守好我们这片,共同的江山。
我们,正在并肩作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X5D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