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缅北雨季刚过,空气里还飘着潮湿的柚木香气。林默收到吴叔发来的照片时,正蹲在育苗基地给新栽的橡胶苗浇水——照片里,缅北胶园的橡胶树挂满了金黄的胶果,几个穿着靛蓝色笼基的胶农正背着竹筐采摘,背景里的佛塔尖在阳光下泛着金辉,角落还摆着几串刚烤好的香蕉,透着浓浓的缅北风情。
“林默哥,吴叔说这周末是缅北的‘胶果丰收节’,邀请我们去参加!”阿武举着手机跑过来,少年的笔记本上己经记满了要带的东西,“他还说,要教我们做缅北的‘胶果糯米饭’,还要带我们去附近的集市,说那里有很多我们没见过的缅北手工艺品!”
林默看着照片里热闹的场景,想起上次台风后吴叔带着缅北胶农来林场帮忙重建的画面,心里涌起一股暖意。他拿出手机给吴叔回消息,答应带着老张、陈兰和苏青一起去,还特意备注要带些林场的有机肥料和新培育的橡胶种子,作为丰收节的礼物。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林默就和大家一起坐上了前往缅北胶园的车。车过边境时,晨光刚好漫过界碑,远处的缅北村庄升起袅袅炊烟,路边的凤凰木开得正艳,红色的花瓣落在车顶上,像是撒了一路的祝福。
“快看!那就是吴叔的胶园!”阿武指着远处一片郁郁葱葱的橡胶林,林默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只见胶园门口挂着彩色的经幡,几个穿着缅北传统服饰的孩子正举着花环,看到他们的车,立刻欢呼着跑了过来。
吴叔穿着崭新的白色立领衫,腰间系着红色的腰带,亲自在门口迎接:“欢迎你们来参加丰收节!我们己经准备好糯米饭和茶水,就等你们来了!”他身后的胶农们也纷纷上前,热情地接过他们手里的礼物,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着“谢谢”。
丰收节里的缅北风情
缅北胶园的空地上己经搭起了彩色的帐篷,帐篷里摆满了刚采摘的胶果,还有各种缅北特色美食——烤得金黄的鸡肉串、裹着香蕉叶的糯米饭、撒着芝麻的炸豆饼,最显眼的是一个巨大的竹筐,里面装满了刚烤好的胶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这是我们缅北的‘胶果丰收节’习俗,”吴叔一边给大家递茶水,一边介绍,“每年胶果成熟时,我们都会举办丰收节,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也祈求来年橡胶林能有好收成。今天不仅会有美食,还有传统的舞蹈表演,晚上还有篝火晚会,你们一定要多留一会儿。”
陈兰看着眼前的场景,忍不住拿出相机拍照:“这里的丰收节太有特色了!回去我要把这些照片贴在科普站里,让更多人知道缅北的橡胶文化,知道我们两边的友谊有多深厚。”
老张则被几个缅北胶农拉到橡胶林里,看他们采摘胶果。一个名叫貌丹的年轻胶农,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竹刀,轻轻在胶果蒂上划了一下,胶果就稳稳地落在竹筐里:“张大哥,你看我们的胶果,颗粒,用来榨油或者做种子都很好。你们林场的橡胶种子,能不能也教我们怎么培育?”
老张笑着点头,从背包里拿出带来的橡胶种子,详细地教貌丹如何催芽、如何配制营养土,还特意强调要定期检测土壤湿度,避免种子腐烂。貌丹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反复追问,老张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阿武则被孩子们拉到帐篷旁,一起做缅北传统的手工艺品。孩子们教他用橡胶叶编织小篮子,还用彩色的丝线在上面绣上缅北的花纹。阿武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编好了一个小篮子,他特意在篮子上绣了一个小小的新符号,笑着对孩子们说:“这是我们中国林场的符号,代表着守护和友谊,送给你们做纪念。”
中午时分,丰收节的仪式正式开始。吴叔带着大家来到胶园中心的佛龛前,佛龛上摆着新鲜的胶果、糯米饭和鲜花,旁边的僧侣正在诵经祈福。所有人都双手合十,跟着僧侣一起祈福,希望来年橡胶林能健康生长,两边的友谊能永远延续。
仪式结束后,传统舞蹈表演开始了。几个穿着缅北传统服饰的姑娘,手里拿着孔雀羽毛,随着悠扬的笛声翩翩起舞,她们的裙摆像孔雀开屏一样展开,引得大家阵阵欢呼。阿武看得入了迷,忍不住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还被姑娘们拉到场地中央,一起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下午,吴叔提议带着大家去胶园的育苗基地看看,顺便进行技术交流。缅北的育苗基地虽然没有林场的规模大,但打理得很整齐,育苗盆里的橡胶幼苗长势喜人,旁边还放着几个简易的土壤检测工具——正是上次林默他们送的“生态检测小工具”。
“这是我们用你们送的检测工具培育的幼苗,”吴叔指着育苗盆里的幼苗,骄傲地说,“按照你们教的方法,定期检测土壤湿度和酸碱度,幼苗的成活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在我们的胶农都知道,种橡胶不仅要靠经验,还要靠科学。”
苏青拿出随身携带的土壤检测仪,插进育苗盆的土壤里,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土壤湿度适中,酸碱度也很合适,你们的育苗技术己经很专业了!不过我发现你们的育苗基地没有遮阳设施,夏天阳光太强烈时,可能会影响幼苗生长,我们可以帮你们设计一套简易的遮阳棚,成本不高,却能很好地保护幼苗。”
吴叔听到这话,激动地握住苏青的手:“太好了!我们正愁夏天怎么保护幼苗,有你们帮忙,真是太好了!以后我们还要多向你们学习,把胶园打理得更好,让橡胶产量再提高一些。”
林默则和吴叔聊起了“中缅橡胶贸易合作社”的事:“我们林场的初加工厂己经投入使用了,你们的橡胶可以先运到我们那里加工,再一起销售。我们己经联系了几家大型的橡胶制品厂,他们很愿意收购我们的优质橡胶,价格比中间商给的高很多,能让大家多赚不少钱。”
吴叔点点头:“我们己经和胶农们商量好了,下个月就开始往你们的加工厂运橡胶。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铁丝网外的月光》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我们还打算在胶园里建一个小型的仓库,用来存放采摘的胶果和加工后的橡胶,这样运输起来更方便。以后,我们两边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陈兰则被几个缅北妇女拉到帐篷里,教她们用橡胶叶制作手工艺品。一个名叫玛尼的妇女,手里拿着一片晒干的橡胶叶,正在上面绘制缅北的传统图案:“陈兰姐,我们想把这些手工艺品卖到中国去,让更多人喜欢我们缅北的文化,也能为胶农们增加一些收入,你们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
陈兰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们科普站有一个线上平台,可以帮你们销售这些手工艺品。回去我就把你们的手工艺品拍照上传,还会写一些背后的故事,相信肯定会有很多人喜欢。以后,我们还可以一起开发更多橡胶主题的手工艺品,让我们的友谊通过这些手工艺品,传递给更多人。”
傍晚,吴叔带着大家去附近的缅北集市。集市里热闹非凡,路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缅北特色商品——色彩鲜艳的笼基、手工编织的竹篮、雕刻精美的木雕,还有各种新鲜的水果和香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缅北风情。
“这里是我们缅北最大的集市,”吴叔一边走,一边给大家介绍,“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买卖东西,不仅有缅北的村民,还有很多中国的商人,大家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阿武被一个卖手工艺品的摊位吸引,摊位上摆着很多用橡胶树材质做的小摆件,有橡胶树形状的钥匙扣,还有刻着缅北花纹的笔筒。阿武拿起一个钥匙扣,爱不释手,吴叔看到了,立刻掏钱买下来,递给阿武:“这个送给你,算是丰收节的礼物,希望你以后常来缅北玩。”
林默则在一个卖香料的摊位前停下,摊主是一个和蔼的缅北老人,他热情地给林默介绍各种香料,还拿出一些用橡胶叶和香料混合制成的香囊:“这是我们缅北的特色香囊,放在橡胶林里能驱赶虫子,还能让胶汁的味道更清香。你拿几个回去,试试放在你们的育苗基地里。”
陈兰则在一个卖传统服饰的摊位前,挑选了一块红色的布料,打算回去做一件缅北风格的衣服,参加下次林场的科普活动。摊主是一个年轻的缅北姑娘,看到陈兰喜欢,还特意教她如何制作简单的缅北头饰,两人聊得格外投机。
老张则被一个卖橡胶种植工具的摊位吸引,摊位上的竹制胶刀和竹筐很有特色,他拿起一把胶刀,仔细看了看,发现刀刃很锋利,而且重量很轻,用起来肯定很顺手。摊主告诉老张,这些工具都是手工制作的,不仅耐用,还很环保,老张立刻买了几把,打算带回林场给大家试试。
逛完集市,天色己经暗了下来。吴叔带着大家回到胶园,此时的胶园己经亮起了灯笼,篝火也点燃了,胶农们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乐器,开始演奏缅北传统的音乐。几个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传统的舞蹈,林默和大家也纷纷加入,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笑声和音乐声在胶园里回荡,像是一首跨越边境的友谊之歌。
夜深了,篝火渐渐变小,月光洒在胶园里,给每棵橡胶树都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泽。吴叔和林默他们坐在胶园中心的凉亭里,手里拿着温热的茶水,聊着天,享受着这份宁静。
“今天真是太开心了,”吴叔看着眼前的场景,眼里满是欣慰,“以前我总担心,边境两边的人会因为语言和文化不同产生隔阂,现在才知道,只要我们用心交流,用心相处,就能成为最好的朋友。这片橡胶林,就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林默点点头,看着远处的界碑,心里充满了感慨:“从第一次在林场见到你,到现在一起参加丰收节,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有困难,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收获和喜悦。以后,我们要多举办这样的交流活动,不仅要分享种植技术,还要分享文化,让两边的人都能更了解彼此,让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老张则拿出带来的橡胶种子,递给吴叔:“这是我们林场新培育的优质橡胶种子,产量高,还能抗病虫害。你把它们种在胶园里,等明年成熟了,我们再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以后,我们还要一起研究新的种植技术,让两边的橡胶林都能长得更好,让我们的‘中缅橡胶贸易合作社’越办越好。”
陈兰则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递给吴叔:“这是我特意准备的‘友谊笔记本’,上面写了我们林场的故事,还有一些橡胶种植的小技巧。你可以把缅北胶园的故事也写在上面,以后我们两边轮流保管,让这本笔记本成为我们友谊的见证,一代代传下去。”
苏青则打开平板电脑,给大家看她制作的“中缅橡胶林生态合作计划”:“根据我们的计划,明年我们要在缅北胶园建一个小型的生态监测站,和林场的监测站联网,实时共享生态数据。我们还要组织两边的胶农和学生,开展‘橡胶林生态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橡胶林的重要性,了解我们的友谊。”
阿武则拿出画笔,在凉亭的柱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新符号,符号旁边还画了两棵并肩生长的橡胶树,一棵代表中国林场,一棵代表缅北胶园,中间用一条线连接起来,像是一条友谊的纽带。“这是我画的‘友谊符号’,”阿武指着柱子上的画,认真地说,“以后不管我们在哪个国家,看到这个符号,就会想起我们在缅北胶园的约定,想起我们一起守护橡胶林的承诺。”
吴叔看着柱子上的画,又看了看身边的每个人,眼里满是感动。他举起手中的茶杯,对大家说:“我提议,我们在这里许下一个约定,每年的胶果丰收节,我们都要相聚在一起,一起庆祝丰收,一起分享喜悦,一起守护我们的橡胶林,一起守护我们的友谊。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让我们的友谊像橡胶树一样,永远常青。”
“我们约定!”所有人都举起茶杯,声音在月光下回荡,穿过胶园,越过界碑,传到遥远的地方。月光下,橡胶树的枝叶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份约定祝福,为这份跨越边境的友谊歌唱。林默知道,这份在缅北胶园许下的约定,会像胶果一样,在时光的滋养下,结出最甜美的果实,会像橡胶树的年轮一样,永远记录着这份跨越边境的深厚情谊。
(http://www.220book.com/book/X68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