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姜家工坊后院新辟的苎麻地己是一片青绿,麻苗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与旁边愈发茂盛的葛园、桑圃连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临江县那边,姜大山也寄回好消息,棉田长势喜人,他试行的新肥水法初见成效,言语间充满了干劲与信心。
外部的威胁似乎暂时远去,内部的根基正在稳步夯实。林晚月却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了“人”的身上。她深知,再好的技术,再完善的产业,若没有可靠的人才传承,终究是空中楼阁。
工坊偏厦旁,新搭起了一个宽敞的草棚,这里成了赵阿牛的“传艺堂”。起初,面对王氏挑选来的五个半大少年(其中两个还是村里家境贫寒、但手脚麻利的后生),赵阿牛很是拘谨。他习惯了独自对木料刨凿锯切,如今要他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力道、窍门用语言说出来,还要纠正少年们生疏甚至错误的动作,简首比让他打造一台新织机还难。
“不对!榫头不是这样卯的!角度,角度要准!”赵阿牛急得额头冒汗,抢过一个少年手中快要被敲劈的榫眼木料,亲自示范,“你看,要这样,手腕带着劲,轻轻敲进去,感觉到‘咔哒’一下,吃住力了,才算成!”他粗糙的大手握着少年的手,一点点引导。
少年们起初也有些惧怕这个沉默寡言、要求严苛的师傅,但日子久了,发现赵阿牛虽然话少,却从不藏私,而且心地极好。谁的手不小心被工具划破了,他会默不作声地找出准备好的草药膏;谁的家里有了难处,他知道了也会悄悄跟王氏说情,预支些工钱。
林晚月时常会踱步过来,并不插手具体教学,只偶尔在赵阿牛讲解器械原理遇到瓶颈时,用更浅显的比喻点拨几句,或者拿出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少年们学习如何看图和计算尺寸。她告诉少年们:“木工不只是力气活,更是心思活。懂了其中的道理,将来你们自己也能设计出好用的家伙什。”
渐渐地,草棚里的气氛从生涩变得融洽。刨花飞舞间,开始有了少年人清脆的提问和赵阿牛虽简短却精准的回答。一台台织机的日常维护、一些小零件的制作,开始由这些少年接手。虽然速度慢些,做工也略显稚嫩,但那专注的眼神和日益熟练的动作,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这一日,一个名叫石头的少年在修理一台旧织机的踏板时,没有完全按照赵阿牛教的传统加固方法,而是尝试着在受力处增加了一个小小的斜撑。赵阿牛检查时发现了,眉头一皱,刚要训斥他擅自改动,却被闻声而来的林晚月止住。
林晚月仔细看了看那小小的改动,又让石头说明缘由。石头有些紧张,磕磕巴巴地说:“俺……俺觉得这里老是坏,光加厚木料不够,加个斜撑,力能散开,可能……可能更耐用些。”
林晚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她看向赵阿牛:“阿牛,你觉得呢?”
赵阿牛蹲下身,用手按了按那加了斜撑的踏板,又回想了一下以往这里损坏的频率,黝黑的脸上露出思索的神色,半晌,闷声道:“好像……是更稳当点了。我?当代女总裁带个系统回到古代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当代女总裁带个系统回到古代最新章节随便看!”
“实践出真知。石头肯动脑筋,是好事。”林晚月温和地肯定了石头,又对赵阿牛和其他少年说,“师傅教的要牢记,那是经验。但若能在经验之上,有自己的思考和改进,便是青出于蓝了。阿牛,你这个徒弟,收得好。”
赵阿牛挠了挠头,看着石头那既紧张又期待的眼神,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难得的、带着点憨气的笑容,重重拍了拍石头的肩膀:“好小子!有你的!”
石头和其他少年顿时都松了口气,脸上绽放出兴奋的光彩。一种超越简单师徒关系的、基于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凝聚力,在这草棚里悄然滋生。
而在姜秀娟的设计世界里,另一种形式的“传续”也在发生。她的“喜鹊登梅”、“兰草幽韵”己然成为“姜锦”的招牌,供不应求。但她并未止步。林晚月那句“织字入锦”的点拨,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然而,将文字织入锦缎,远非易事。笔画不能太繁,结构需清晰,还要与整体图案和谐相融。她反复尝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有时笔画糊成一团,有时破坏了画面的美感。
这日,她又对着一幅织坏了、字迹模糊的“宁静致远”锦缎发呆,眉头紧锁。
林晚月走过来,没有看那织坏的锦缎,而是拿起她画废的厚厚一叠草稿,一页页翻看。
“娟儿,你看,”林晚月指着一处她反复修改的地方,“你这个‘静’字,右边的‘争’笔画太挤,在锦上就容易糊。为何不试着将某些笔画简化,或者用图案中己有的线条来替代一部分笔画?比如,用一根兰草的叶茎,来代替这一竖?”
姜秀娟闻言,浑身一震,如同醍醐灌顶!她猛地抓过炭笔,在纸上飞快地勾画起来。不再拘泥于字体的完全规范,而是将其视为图案的一部分,与周围的兰草、山石进行巧妙的融合与变形。
当她再次将修改好的设计图拿到织机前,看着那与兰草图浑然一体、清雅别致的“静”字在梭子往来间逐渐清晰呈现时,她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突破,更是一种思想的开悟。母亲传授给她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更是一种打破桎梏、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夜幕降临,姜家院落灯火零星。偏厦里,赵阿牛还在指导石头打磨一个关键的零件;书房内,姜秀娟对着新完成的“织字锦”草图,脸上带着满足而疲惫的笑容;远在临江的姜大山,或许正就着油灯,记录着今日的田间管理日志……
林晚月站在院中,感受着这份不同往日的、沉静而充满内蕴的生机。
技术的火种己经播下,正在新一代的手中传递、演变,甚至迸发出新的火花。思想的边界也在一次次尝试中被拓宽。
薪火相传,光而不耀。姜家的根基,在这无声的传承与生长中,正变得愈发深厚,照亮着通往更广阔未来的道路。她知道,当这些年轻的火苗真正成长起来时,姜家所能达到的高度,将远超她最初的想象。
(http://www.220book.com/book/X6O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