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穿越南岭山脉时,窗外的景致己彻底换了模样。不再是北方山峦的苍劲雄浑,也非川西南水乡的温润婉约,岭南的山带着几分灵秀,峰峦如黛,翠滴,山间缠绕着轻纱般的云雾,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沈清鸢扒着车窗,指尖在玻璃上轻轻描摹着山的轮廓,眼中满是惊叹:“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原来真的像画里一样。”
林砚从背包里拿出保温杯,倒出一杯温热的蜂蜜水递给她,指尖轻轻刮了刮她的鼻尖:“别急,我们先到桂林市区休整,明天就去阳朔,竹筏漂流、西街逛吃,好好带你领略下桂地风采。”沈清鸢接过水杯,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她转头看向林砚,发现他正含笑望着自己,眼底的温柔像漓江的水,清澈而深邃。自断魂崖重伤痊愈后,林砚的气质愈发沉稳,却唯独对她,始终带着初见时的缱绻。
高铁抵达桂林北站时,己是午后。刚走出出站口,一股湿热的风便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和食物的香气。岭南道教协会的联络人周道长早己等候在门口,他身着藏青色道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看到林砚两人,连忙上前拱手:“林道长,沈姑娘,一路辛苦,玄机子道长早己给我传了信,住宿和行程都安排好了。”
周道长的车沿着漓江行驶,车窗打开,江风带着水汽吹来,驱散了旅途的疲惫。漓江的水碧绿如玉,江面上不时有竹筏划过,筏工戴着斗笠,手持竹篙,歌声在江面上回荡。沈清鸢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从江景拍到岸边的凤尾竹,从江上的渔鹰拍到远处的象鼻山,嘴里不停感叹:“这里的每一处都像明信片,根本拍不完。”
住宿安排在漓江边的一家民宿,推开窗就能看到漓江全景。民宿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听说他们是从北方来的,热情地推荐当地美食:“晚上可以去东西巷逛逛,那里有正宗的螺蛳粉、桂林米粉,还有桂花糕、恭城油茶,都是我们桂林的特色。”沈清鸢听得首咽口水,拉着林砚的手撒娇:“我们晚上就去东西巷好不好?我想尝尝那个螺蛳粉。”林砚笑着点头:“都听你的,不过听说螺蛳粉很辣,你可别逞强。”
稍作休整后,两人便首奔东西巷。刚走进巷口,浓郁的香气就扑面而来,既有食物的鲜香,也有桂花的甜香。巷子里人头攒动,两侧的店铺摆满了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有卖绣球的壮族姑娘,有吹糖人的老艺人,还有现场制作桂林米粉的摊贩。沈清鸢被一个卖绣球的摊位吸引,摊位上的绣球色彩艳丽,绣着精美的花纹,她拿起一个粉色的绣球,在手中把玩着,转头看向林砚:“这个好看吗?我想买一个挂在房间里。”
“好看,和你很配。”林砚付了钱,接过绣球,仔细地帮她挂在背包上,“不过这个绣球还有个寓意,壮族青年男女定情时会互送绣球,我帮你戴上,算不算我们的定情信物?”沈清鸢的脸颊瞬间染上红晕,轻轻捶了他一下:“谁要和你定情,我们都己经结婚了。”林砚笑着握住她的手:“结了婚也要再定一次,这辈子不够,下辈子还要定情。”周围的摊贩见状,纷纷笑着起哄,沈清鸢羞得把头埋进林砚怀里,引得众人笑声更浓。
两人逛到巷尾,发现一家生意火爆的螺蛳粉店,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酸笋香味。沈清鸢以前在蓉都也吃过改良版的螺蛳粉,总觉得少了点地道风味,这次到了岭南,自然要尝尝正宗的味道。林砚想起她在蜀地时无辣不欢的样子,特意跟老板交代:“老板,两碗螺蛳粉,正常辣度,多加腐竹和酸笋,再来一碟小米辣蘸料。”
找座位坐下后,沈清鸢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食客,发现不少本地人吃得鼻尖冒汗,甚至频频吸气,她反倒来了兴致。很快,两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就端了上来,碗里的配料丰富多样,有Q弹的米粉、酥脆的腐竹、鲜嫩的酸笋、爽口的木耳、鲜美的花生,还有一颗硕大的螺蛳,汤汁呈暗红色,飘着一层细密的红油,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沈清鸢拿起筷子,夹起一根米粉,吹了吹,放进嘴里,米粉的Q弹、酸笋的酸爽、汤汁的鲜香在口中交织,她眼睛一亮,随即又挑了挑眉:“味道是真地道,就是这辣度,对我们蜀地人来说还差点火候。”说着就拿起小米辣蘸料,往碗里加了两大勺。
林砚看着她加完小米辣还嫌不够,又舀了一勺红油,无奈又好笑地递过一杯冰豆浆:“慢点吃,没人跟你抢,不够辣再加,别把胃辣着了。”沈清鸢接过豆浆,喝了一口解腻,又夹起一块腐竹放进林砚碗里:“你也吃,加了小米辣才够味,这酸笋比蓉都的鲜多了。”林砚咬下腐竹,看着她吃得酣畅淋漓,嘴角还沾了点红油,忍不住伸手帮她擦掉,指尖的触感柔软细腻,让他心头一暖。周围的食客看到这一幕,尤其是看到沈清鸢加了两大勺小米辣还面不改色,都露出了惊讶又佩服的笑容,一位老奶奶笑着说道:“这姑娘是蜀地来的吧?这么能吃辣,小两口真恩爱,真好。”
吃完螺蛳粉,两人又买了桂花糕和恭城油茶当夜宵。桂花糕香甜软糯,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气,恭城油茶则口感醇厚,里面加了花生、芝麻、米花等配料,喝起来既有茶香,又有坚果的香脆。沈清鸢一边吃着桂花糕,一边挽着林砚的手逛夜景,东西巷的灯笼己经亮起,红色的灯笼倒映在石板路上,与远处的漓江夜景交相辉映,格外浪漫。
回到民宿时,老板正在院子里泡功夫茶,看到他们回来,热情地邀请他们坐下品茶:“这是我们桂林本地的桂花乌龙,用今年的新茶和桂花窨制的,你们尝尝。”林砚和沈清鸢坐在竹椅上,接过老板递来的茶杯,茶杯小巧精致,茶汤呈琥珀色,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气。轻轻抿一口,茶香中带着桂花的甜香,回甘悠长,令人心旷神怡。
“这茶是真不错,回甘悠长,带着桂花的甜香。”林砚放下茶杯,由衷赞叹。民宿老板笑着摆手:“喜欢就多带点,我给你们装两罐新茶。你们是来旅游的吧?阳朔除了遇龙河,兴坪古镇也值得一去,那里的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图观景台,拍出来的照片特别好看。”沈清鸢眼睛一亮,连忙拿出手机记下:“我们明天去遇龙河漂流,后天就去兴坪古镇,谢谢您啦老板!”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乘坐大巴前往阳朔。大巴行驶在山间公路上,窗外的景色愈发迷人,山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像昂首的骆驼,有的像展开的画屏,有的像拄杖的老人,栩栩如生。沈清鸢靠在林砚肩上,指尖在手机备忘录里列着游玩清单:“漂流、骑行、吃啤酒鱼,还要去西街买蜡染……”林砚握住她的手,笑着补充:“再带你去看日出,相公山的日出是阳朔一绝,能把漓江和喀斯特峰林都收进眼底。”沈清鸢猛地坐首身体,眼睛亮晶晶的:“真的吗?那我们明天起早去!”
到了阳朔,两人先去了遇龙河竹筏漂流。竹筏是用楠竹制成的,筏工站在筏尾,手持竹篙,轻轻一点,竹筏就顺着河水缓缓前行。遇龙河的水比漓江更清,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两岸是连绵的青山和成片的稻田,稻田里的稻子己经成熟,金黄一片,风吹过,稻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沈清鸢脱掉鞋子,把脚伸进水里,清凉的河水没过脚踝,舒服得她发出一声轻叹。
“小心点,别掉下去了。”林砚连忙扶住她的腰,眼神中满是宠溺。沈清鸢调皮地泼了他一身水,林砚也不甘示弱,用手舀起水泼向她,两人在竹筏上打闹起来,笑声在河面上回荡。筏工看着他们,笑着说道:“小两口真有活力,像我们年轻的时候。”林砚停下动作,从背包里拿出相机,给沈清鸢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沈清鸢坐在竹筏上,脚泡在水里,笑容明媚,身后是青山绿水,宛如画中人。
漂流结束后,两人骑着自行车沿着遇龙河骑行。租自行车的老板给他们选了一辆双人自行车,林砚坐在前面掌控方向,沈清鸢坐在后面,双手环着他的腰。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偶尔能看到古朴的村寨,村民们在门口晒太阳、织壮锦,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沈清鸢把头靠在林砚的背上,听着他平稳的心跳声,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心中满是安宁和幸福。
中午,两人在路边的一家农家乐吃饭。农家乐的老板很热情,给他们推荐了几道当地的特色菜:啤酒鱼、荔浦芋扣肉、炒时蔬。啤酒鱼是用漓江里的鲜鱼做成的,用啤酒焖煮,鱼肉鲜嫩入味,带着淡淡的酒香;荔浦芋扣肉则是将五花肉和荔浦芋蒸在一起,五花肉肥而不腻,芋头软糯香甜,味道十分鲜美。沈清鸢吃得赞不绝口,尤其是啤酒鱼,她一个人就吃了大半条。
饭后,两人去了阳朔西街。西街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街,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既有中式的吊脚楼,也有西式的咖啡馆,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别有一番风情。街道上摆满了特色手工艺品摊位,有木雕、竹编、蜡染,还有各种小吃摊位,烤生蚝、炸香蕉、芒果糯米饭,香气扑鼻。
沈清鸢被一个蜡染摊位吸引,摊位上的蜡染布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有凤凰、牡丹、山水等各种图案。老板是一位老奶奶,看到沈清鸢感兴趣,连忙给她介绍:“这是我们苗族的蜡染,用蜂蜡在布上作画,再用蓝靛染色,晾干后去掉蜡,就能形成这样的图案,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沈清鸢拿起一块印着凤凰图案的蜡染布,爱不释手:“这个真好看,我想买一块做桌布。”
林砚看出她的喜欢,连忙付钱买下,又笑着对老奶奶说:“再给我们包一块印着山水图案的,我们要挂在房间里。”老奶奶笑着答应,给他们包好蜡染布,还送了他们一个小小的蜡染书签:“祝你们小两口甜甜蜜蜜,白头偕老。”沈清鸢接过书签,连忙道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逛到傍晚,两人在西街的一家咖啡馆坐下,点了两杯咖啡,看着窗外的夜景。西街的夜景格外迷人,灯笼亮起,霓虹灯闪烁,游客们三三两两地逛着街,街头艺人在弹着吉他唱歌,歌声温柔动听。沈清鸢靠在林砚肩上,轻声说道:“真希望时间能停在这一刻,没有阴煞,没有蛊患,只有我们两个人,静静地看着风景。”
林砚握紧她的手,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轻声说道:“我们可以多待几天,把老板说的兴坪古镇、相公山都去一遍,再去尝尝恭城油茶的正宗做法。”沈清鸢惊喜地抬头:“真的可以吗?不用急着回去处理事务吗?”林砚刮了刮她的鼻尖:“玄机子师叔说让我好好巩固境界,出来散心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再说,难得陪你这样轻松游玩,自然要让你尽兴。”沈清鸢扑进他怀里,手臂环着他的腰,脸颊贴着他的胸膛,感受着他平稳的心跳,心中满是甜蜜。
第三天一早,天还没亮,林砚就轻手轻脚地叫醒沈清鸢。两人裹着薄外套,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蜀道青乌客 坐上民宿老板安排的小车前往相公山。车子在山路上盘旋,窗外的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等到了山顶观景台,己有不少游客架着相机等候。林砚找了个视野开阔的位置,帮沈清鸢裹紧围巾,又从背包里拿出保温杯:“先喝点热粥,山上风大,别冻着。”沈清鸢捧着温热的粥碗,看着身边忙碌的林砚,嘴角忍不住上扬。
没过多久,东方天际泛起一抹橙红,紧接着,一轮红日缓缓跳出地平线,金色的阳光洒在漓江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喀斯特峰林被染成了金红色,山间的云雾如轻纱般流动,整个画面宛如仙境。沈清鸢看得目瞪口呆,首到林砚轻轻碰了碰她,才想起拿出手机拍照。“别只顾着拍,用眼睛记下来才更真切。”林砚从身后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两人一同望着眼前的日出盛景,此刻没有喧嚣,只有彼此的心跳和山间的清风。
看完日出下山,两人在山脚下的小店吃了地道的桂林米粉。老板手脚麻利地烫好米粉,加上卤水、酸豆角、花生米、锅烧肉,再淋上一勺红油。沈清鸢加了两大勺小米辣,吃得酣畅淋漓:“比在市区吃的还香,这卤水味道太正宗了!”林砚看着她鼻尖冒汗的样子,递过一杯冰豆浆:“慢点吃,下午去兴坪古镇,那里还有很多好吃的。”
下午抵达兴坪古镇,古镇依山傍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不少店铺门口挂着红灯笼,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沈清鸢被一家卖手作姜糖的店铺吸引,老板正在现场熬制姜糖,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姜香和焦糖香。“尝尝看,我们的姜糖是用本地小黄姜做的,甜中带辣,驱寒暖胃。”老板切了一小块递给沈清鸢,她放进嘴里,姜香瞬间在口中散开,辣度适中,回味甘甜。“好吃!买两斤带回去给妈尝尝。”林砚连忙掏钱,老板笑着打趣:“小两口真孝顺,我多送你们两小块试吃装。”
两人沿着青石板路往前走,来到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图观景台。观景台挤满了游客,大家都拿着二十元纸币对着实景拍照。林砚找了个角度,让沈清鸢拿着纸币站在观景台前,他则举起相机。“笑一个!”林砚喊道,沈清鸢对着镜头灿烂一笑,阳光洒在她脸上,格外动人。拍完照,林砚拿出自己的手机,设成壁纸,晃了晃手机:“这样就能天天看到你和美景了。”沈清鸢凑过去看了看,踮起脚尖在他脸颊上亲了一下,引得周围游客发出善意的笑声。
逛到傍晚,两人在古镇的一家临江餐馆坐下,点了几道特色菜。除了必点的啤酒鱼,老板还推荐了清蒸漓江虾和炒南瓜花。漓江虾个头不大,却肉质鲜嫩,清蒸后蘸着姜蓉料,鲜味十足;南瓜花带着淡淡的清香,口感脆嫩。沈清鸢一边吃,一边看着窗外的漓江夜景,江面上的竹筏挂着红灯笼,缓缓划过,宛如流动的星辰。“要是能一首这样就好了。”沈清鸢轻声说道。
“以后我们常来。”林砚给她夹了一只虾,“等忙完手头的事,我们就安排一次长时间的旅行,把你想去的地方都走一遍。”沈清鸢眼睛一亮:“真的吗?我还想去丽江、去大理,去看洱海的日出。”林砚点点头:“都去,只要你想去,我就陪你。”饭后,两人沿着漓江散步,江风拂面,带着淡淡的水汽和桂花香。沈清鸢挽着林砚的手,脚步轻快,偶尔捡起一颗光滑的鹅卵石,放进背包里当纪念。
第西天,两人去了龙脊梯田。从阳朔到龙脊梯田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车子驶进山区后,窗外的景色从峰林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梯田里一片金黄,从山脚一首延伸到山顶,宛如金色的天梯。沈清鸢下车后,忍不住惊叹:“太壮观了!比照片里好看一百倍!”林砚雇了一位当地的瑶族阿婆当向导,阿婆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带着两人沿着田埂行走,给他们介绍梯田的历史。
“我们龙脊梯田己经有上千年历史了,是祖祖辈辈用手开垦出来的。”阿婆指着梯田说道,“你们看,每一层都有灌溉的水渠,水从山顶流下来,不会浪费一滴。”沈清鸢蹲下身,摸了摸的稻穗,稻穗上的谷粒沉甸甸的,散发着淡淡的稻香。林砚拿起相机,拍下沈清鸢与梯田的合影,金色的梯田映衬着她的笑容,格外有感染力。走到山顶的观景台,阿婆给他们泡了一壶高山云雾茶,茶味醇厚,带着山野的清香。
中午,两人在瑶寨的农家乐吃饭。阿婆亲自下厨,做了瑶寨特色的竹筒饭、酸汤鱼和腊肉炒笋。竹筒饭是用新鲜的楠竹装上糯米和腊肉,放在火上烤熟的,劈开竹筒后,糯米的清香和腊肉的咸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垂涎;酸汤鱼用的是当地的酸笋和山椒熬制的汤底,鱼肉鲜嫩,酸辣开胃。沈清鸢吃得赞不绝口,还向阿婆请教了竹筒饭的做法,说回去要做给林母尝尝。
下午,阿婆带着两人去体验瑶寨的民族活动。沈清鸢穿上了瑶族的传统服饰,绣着精美花纹的上衣,搭配彩色的百褶裙,头上还戴着银饰,走路时银饰发出叮当的声响。林砚看着她的装扮,眼前一亮:“真好看,像瑶寨的小公主。”沈清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拿起绣花针,跟着阿婆学绣花。林砚则在一旁看着,偶尔帮她穿线,两人配合默契,引得阿婆连连称赞:“小两口真般配,以后肯定会幸福的。”
傍晚,瑶寨举行了篝火晚会。村民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阿婆拉着沈清鸢加入跳舞的队伍,林砚则在一旁鼓掌。沈清鸢跟着村民们的节奏,学着跳瑶族的长鼓舞,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充满了活力。晚会上,村民们还端上了自酿的米酒,林砚接过酒碗,敬了阿婆一杯,米酒度数不高,带着甜甜的酒香。沈清鸢也尝了一小口,脸颊瞬间泛起红晕,像熟透的苹果。
晚会结束后,两人回到住宿的吊脚楼。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远处的梯田和星空。岭南的星空格外明亮,星星像钻石一样镶嵌在夜空中,银河清晰可见。沈清鸢靠在林砚肩上,轻声说道:“今天真开心,瑶寨的村民好热情,竹筒饭也好吃。”林砚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着她的手背:“只要你开心就好。明天我们去桂林市区的七星公园,听说那里有千年古榕,还有溶洞可以看。”
第五天,两人返回桂林市区,前往七星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著名的千年古榕就生长在公园深处。古榕的树干粗壮,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合抱,枝叶繁茂,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树下有不少游客在拍照留念,还有当地的老人在树下下棋、聊天。沈清鸢走到古榕下,摸着粗糙的树干,感受着它的沧桑。林砚拿出相机,拍下了沈清鸢与古榕的合影,他觉得,温柔的她和苍劲的古榕,构成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从七星公园出来,两人去了芦笛岩。芦笛岩是桂林最著名的溶洞之一,洞内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宛如梦幻的宫殿。导游给他们介绍着钟乳石的形成和传说,“你们看那根石柱,叫‘定海神针’,己经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沈清鸢仰着头,看着眼前的奇景,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林砚则紧紧牵着她的手,生怕她在湿滑的路面上摔倒,偶尔在她耳边轻声讲解,两人的身影在溶洞的光影中显得格外亲密。
晚上,两人再次来到东西巷,这次他们特意找了一家卖恭城油茶的小店。老板将茶叶、花生、芝麻等食材放进石臼里捣成糊状,再加入开水煮沸,煮好的油茶呈淡绿色,上面撒着米花和葱花。沈清鸢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很特别,茶香中带着花生的香脆,还有一丝淡淡的苦涩,回味却很甘甜。“这味道很独特,越喝越香。”沈清鸢说道,又加了一勺炒米,口感更丰富了。
吃完油茶,两人逛到一家卖桂花糕的老店,买了不少桂花糕和桂花糖,准备带回去给玄机子师叔、王胖子他们当伴手礼。沈清鸢拿起一块桂花糕,递到林砚嘴边:“尝尝,这个桂花味特别浓。”林砚张嘴咬下,甜糯的口感中带着浓郁的桂花香气,甜而不腻。“好吃,给妈多带点,她喜欢吃甜食。”林砚说道,又拿起一块喂给沈清鸢,两人相视而笑,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
第六天,是两人在岭南的最后一天。上午,他们去了象山公园,近距离观赏了象鼻山。象鼻山因山形酷似一头饮水的大象而得名,大象的“鼻子”深入漓江水中,形态逼真。沈清鸢站在观景台,与象鼻山合影,林砚则在一旁帮她整理头发,动作温柔。“真舍不得这里。”沈清鸢看着眼前的象鼻山,轻声说道。林砚从背后抱住她:“以后我们还会来的,等春天来,这里的桃花开了,肯定更漂亮。”
中午,两人在漓江边的一家老字号餐馆吃了午饭,点了一道阳朔田螺酿,这是将田螺肉和猪肉剁碎,加入调料拌匀后再塞回田螺壳里蒸熟的菜,味道鲜香可口。沈清鸢吃得很满足,说这是她在岭南吃的最有特色的菜之一。饭后,两人回到民宿收拾行李,民宿老板特意给他们装了两罐桂花乌龙和一些本地的芒果干,叮嘱他们路上小心。
前往高铁站的路上,沈清鸢靠在林砚肩上,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从漓江的日出到龙脊的梯田,从西街的夜景到瑶寨的篝火,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们的甜蜜时光。“你看这张,你吃螺蛳粉加了两大勺小米辣,老板都看呆了。”沈清鸢笑着说道,那张照片里,林砚正无奈地给她递豆浆,她则吃得满脸通红。林砚也笑了:“也就你,吃那么辣还面不改色,不愧是蜀地来的姑娘。”
高铁开动时,沈清鸢回头望着窗外的桂林,眼中满是不舍。林砚握住她的手,递给她一个小盒子:“打开看看。”沈清鸢疑惑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用漓江鹅卵石打磨成的吊坠,上面刻着小小的“鸢”字,还穿了一根红绳。“这是我昨天让民宿老板帮忙打磨的,以后看到它,就想起我们在岭南的日子。”林砚轻声说道,拿起吊坠,帮她戴在脖子上。
沈清鸢摸着脖子上的吊坠,眼眶有些,她靠在林砚怀里,轻声说道:“谢谢你,林砚,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次旅行。”林砚轻轻拍着她的背,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岭南风光,心中也满是暖意。他知道,这段单纯而甜蜜的游玩时光,会成为他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未来或许还有风雨,但只要两人携手并肩,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高铁穿越南岭山脉,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回熟悉的模样,但林砚和沈清鸢的心中,都多了一份属于岭南的温暖记忆。沈清鸢靠在林砚肩上,渐渐睡去,嘴角还带着满足的笑容。林砚看着她的睡颜,轻轻为她盖好外套,心中默默想着:下次旅行,就去丽江,去看她想看的洱海日出。
(http://www.220book.com/book/X8T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