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月入数百万的巅峰,俯瞰着自己一手打造的网文帝国,看着身边围绕的、因他而改变命运的团队成员,刘波的心境,却在喧嚣与辉煌中,渐渐沉淀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
他复盘着自己重生以来的每一步。系统的辅助固然关键,但真正让他崛起的,是对市场情绪的精准捕捉,对读者爽点的极致放大,以及那套被他总结、提炼并传授出去的“方法论”。
无论是他自己的西开爆款,还是指导鹿小小、陶子乃至王漫妮的成功,似乎都离不开这些“技巧”和“规律”。
然而,看得越透,他内心深处却生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空虚与警惕。
他想起鹿小小那本《重生后,我妈嫌穷跟人跑了》之所以能爆火,核心并非他教导的“黄金三章”技巧,而是那未经雕琢、泣血而成的真挚情感。
他想起了自己那本《民俗顾问》开局刻意追求格调反而遭遇的瓶颈,也想起了王漫妮跨界成功,恰恰是因为她跳出了套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角……
“技巧”,是把双刃剑。
它能快速搭建起吸引读者的框架,但若过分依赖,甚至沉迷于“套路”和“蛮力”(无论是凑字数的蛮力,还是堆砌爽点的蛮力),作品便会失去灵魂,变成流水线上冰冷的产品。
即便能火一时,也终将如昙花一现,无法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离异?”——鹿小小父女破碎又重聚的家庭。
“霸凌?”——陶子那压抑在画稿下的愤怒与幻想。
“跨界?”——王漫妮从柴米油盐到执掌乾坤的华丽转身。
“还有我——”刘波看着镜中自己那张己然褪去憔悴,却依旧带着岁月痕迹的脸,“一个曾经被生活埋没,挣扎于社会底层,靠着一点运气和拼命才爬上来的……普通人。”
这些真实的情感,复杂的经历,跌宕的命运,才是最能打动人心、赋予作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他之前写的那些爆款,爽则爽矣,却似乎少了一点属于“刘波”自己的温度和烙印。
他决定,放缓脚步。
不再为了维持恐怖的更新量而透支自己,不再为了追逐下一个爆款而焦虑不堪。他需要一次回归,一次对自己内心的深度挖掘。
他新建了一个文档,这一次,没有调用系统进行【题材推演】,没有刻意追求【爽点浓度】,甚至没有去想什么“黄金三章”。
他取了一个与自己名字谐音,又带着几分洒脱与漂泊意味的笔名——“浪迹天涯”。
书名,他思考了很久,最终敲定为——《我曾埋首人海》。
没有夸张的噱头,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平静的叙述感。
他开始写了。
写前世在“起来”编辑部十年如一日的蛰伏与不甘,写那被主编大山斥责“不懂网文”时的屈辱与迷茫,写面对王漫妮抱怨和房贷压力时的无力与窒息,写重生之初那份混杂着狂喜、恐惧与破釜沉舟的决心……也写这一世成功后,看似风光无限背后,那不为人知的疲惫、孤独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他写得很慢,很细。不再追求日更过万,有时一天只写几百字,反复斟酌,删删改改。文字洗尽铅华,褪去了“文坛阎王”式的犀利与精准,变得朴实、内敛,甚至带着点自嘲般的诚恳。
他将自己两世为人的挣扎、感悟、得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这不再是一本为了取悦读者、迎合市场而写的“商品”,而是一本写给自己的“回忆录”,一次对自身灵魂的审视与对话。
王漫妮最先察觉到他状态的变化,看着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绷,眼神中多了几分沉淀后的平和,她心中欣慰,默默地将家里的琐事打理得更好,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鹿小小和陶子也发现,刘老师指导他们时,不再仅仅强调技巧和数据,更多的时候是鼓励他们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挖掘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本《我曾埋首人海》发布后,数据自然无法与之前那些爆款相比,增长缓慢,如同溪流。书评区也冷清许多,但偶尔出现的几条评论,却格外走心:
“作者的文字,让我想起了自己刚毕业那会儿……”
“看得有点难受,但又很真实,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可能的自己。”
“这才是生活啊,没有金手指,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挣扎。”
“浪迹天涯?是新作者吗?文风好特别,关注了。”
刘波看着这些评论,心中一片平静。他甚至没有去关注稿费有多少。这次写作,于他而言,更像是一场修行。
铅华洗尽,返璞归真。
在征服了网文的流量高峰与财富神话之后,“浪迹天涯”的刘波,开始了一场向内探索的旅程。他并不知道这本“慢”下来的书最终会走向何方,但他知道,这个过程本身,对他而言,比任何爆款和金钱都更加珍贵。
他的网文帝国依旧在稳步运行,而帝国的君主,却在此时选择了一条看似偏离主航道的小路,去寻觅那或许早己被遗忘的……文学的本心与创作的初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XCX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