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的晨光总裹着艾草香,这天却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王木匠刚把竹条泡进温水里,就见院门外站着个穿工装裤的年轻姑娘,帆布包上印着“非遗调研”西个小字,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笔记本。
“您是王师傅吧?我叫林晓,学产品设计的,想跟您学竹编。”姑娘说话时指尖还在笔记本上划着,“我看了老巷樱花节的报道,觉得竹编能做成更年轻的样子,可自己瞎琢磨总不对,就想来拜师。”
王木匠放下手里的篾刀,指了指院角的竹筐:“先把那筐竹条劈成细篾,要薄得能透光,还不能断。”林晓立刻挽起袖子动手,可刚下刀就把竹条劈成了两半,急得额头首冒汗。王木匠没说话,只拿起一根竹条,拇指抵住刀刃轻轻一压,竹条就顺着纹理裂开,转眼间就成了三根匀净的细篾。“竹有骨,刀要让,你急着改,先得懂它的性子。”
这话让林晓愣了愣,她放慢速度,跟着王木匠的动作一点点试,首到日头偏西,才终于劈出第一根合格的细篾。攥着那根泛着竹青的细篾,她忽然明白:自己想的是“改造”,而老手艺要的是“相融”。
同一时间,陈阿姨的刺绣坊里也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松本先生带着麻衣,还拎着个木盒,里面装着日本的和纸与丝线。“陈女士,我们想把和纸绣进艾草纹样里,您看可行?”松本先生打开木盒,和纸薄如蝉翼,染着淡淡的樱花粉。
陈阿姨拿起一张和纸,指尖轻轻:“和纸软,咱们的绣线粗,得先在和纸背面衬层细棉线,不然绣的时候容易破。”她取来艾草纹底稿,用铅笔在和纸上勾出轮廓,再让麻衣试着用日本的平绣针法走线。麻衣的手很巧,可绣到艾草叶尖时,和纸还是皱了。
“得像捏着露水似的轻。”陈阿姨握着麻衣的手,针脚慢慢推进,“咱们的刺绣讲‘藏针’,你们的和纸绣讲‘显形’,把这点揉在一起,纹样才能既有咱们的韧,又有你们的柔。”麻衣跟着练了一下午,终于绣出一片带着和纸光泽的艾草叶,作者“果果清香”推荐阅读《甲方竟是我先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衬着陈阿姨绣的青竹,倒真有了中西合璧的意趣。
院子里更热闹,张大爷正带着几个邻里改造旧仓库。原来的仓库堆着旧家具,现在被清空后,要改成研学教室。张大爷踩着梯子量窗户,外婆在一旁指挥:“窗户得开大些,让阳光照进来,孩子们学手艺亮堂。”念念则拿着小黑板,教李婶说简单的英语:“‘青团’是‘green rice cake’,‘艾草酥’是‘mugwort crisp’,李婶您再念一遍。”
李婶揉着面团笑:“我这嘴笨,可不能让外国孩子问起点心来,我答不上来。”正说着,陆承宇拿着一叠图纸走进来:“我跟苏晚设计了研学课程表,上午学手艺,下午搞文化沙龙,晚上还能在院子里做手作。”他把图纸铺在石桌上,邻里们围过来凑着看,张大爷指着“竹编小夜灯”那项:“这个好,孩子们能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回家,也能记住老巷的手艺。”
苏晚端着刚泡好的艾草茶过来,正好听见这话,笑着补充:“我还联系了附近的民宿,游客和学徒住得近,晚上能跟邻里一起吃饭,尝尝李婶做的艾草粥。”话音刚落,林晓就举着细篾跑过来:“王师傅说我明天能学编杯垫了!我还想把竹编和自己的设计结合,做些小挂件,让更多人喜欢竹编。”
麻衣也凑过来,晃了晃手里的刺绣:“我要把和纸刺绣教给来研学的孩子,还要跟念念一起,把老巷的故事绣在布上。”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满桌的图纸、刺绣和竹篾上,连空气里都飘着期待的味道。
王木匠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想起前几天游客留下的感谢信,忍不住感慨:“以前总怕手艺没人学,现在看,只要敞开大门,愿意来学、愿意传承的人,可不少呢。”苏晚望着满院忙碌的身影,心里更踏实了——老巷的研学基地,不只是个学手艺的地方,更是把匠心、温情和文化,一点点传递下去的地方。
夜色渐深,仓库里的灯光还亮着,张大爷还在调整窗户的位置,李婶在记英语单词,林晓在笔记本上画着竹编设计图,麻衣则在给妈妈发消息,说要把老巷的手艺带回日本。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也在等着,看这些关于传承的故事,能开出怎样的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XCX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