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0章 蒙童

小说: 琉璃之劫   作者:三十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琉璃之劫 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章节无错乱精修!
 

镇上的学堂设在原先一座废弃的祠堂里,青砖灰瓦,依稀还能看出往昔的规制,只是门楣上的匾额早己不见,换上了一块新刨光的木牌,上面用墨笔写着“清河蒙学堂”几个略显稚拙的大字。

李修第一天去学堂,穿的还是那身半旧的粗布短褂,只是浆洗得格外干净,肘部的补丁也被苏瑶用同色布块细细缝好,不仔细看几乎瞧不出来。他手里拿着一个苏瑶用旧蓝布给他缝的书包,里面放着几本他仅存的、辗转逃难都未曾丢弃的旧书,还有一块镇上发的、表面粗糙的小石板和一截石笔。

祠堂里光线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灰尘和新鲜木头刨花的混合气味。十几张高低不齐、新旧各异的桌凳摆放着,二十几个年纪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不等的孩童,正睁着好奇又带着几分怯生的眼睛,打量着走进来的这位新先生。

这些孩子,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有的光着脚丫,身上还带着在田埂地头玩耍时沾上的泥巴。他们的眼神,有懵懂,有野性,也有对未知事物本能的探究。

李修站在那简陋的讲台——一张缺了角的旧条案后,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他清了清嗓子,试图找回一些当年在师范学堂里学到的仪态,却发现那些东西在经历了生死逃亡和田间劳作后,早己变得陌生而遥远。他索性放弃了那些虚礼,只是用他那因劳作而略显沙哑,却足够清晰的声音开口说道:

“我姓李,以后,教你们认字,算数。”

没有之乎者也,没有繁文缛节,开门见山,朴实得像在田头分配活计。

他从最简单的“人”、“口”、“手”开始教起。用石笔在粗糙的石板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字,让孩子们跟着念,再用树枝在地上比划。孩子们学得认真,也忘得快,常常是教了后面忘了前面,念起来南腔北调,惹得同伴发笑。

李修并不急躁。他有着超出年龄的耐心,一遍遍地重复,一个个地纠正。他发现,用田间地头常见的东西打比方,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教“田”字,就带他们看窗外的田地;教“水”字,就讲村口的小河。

下午教简单的算术,更是状况百出。数手指头,数脚趾头,数到后面自己先乱了套。李修便让他们去捡小石子,用石子来加减。祠堂的院子里,常常能看到一群孩子蹲在地上,神情专注地摆弄着石子,嘴里念念有词。

一天下来,李修的嗓子有些哑了,身上也沾满了孩子们蹭上的尘土。当他拖着疲惫的步伐,在夕阳的余晖中走回村东头那个小院时,苏瑶早己等在门口。

她没有问他教得如何,只是接过他手里的布包,递上一碗晾温了的开水,轻声说:“灶上温着粥,先去洗把脸。”

李修喝着水,看着苏瑶在灶间忙碌的背影,看着院子里追逐着小鸡雏的父亲,听着隔壁传来的狗吠和孩童的嬉闹声,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疲惫与满足的平静感,缓缓充盈了他的心间。

晚上,在油灯下,李修会拿出那几本旧书,就着微弱的光线,仔细翻阅,准备第二日的课业。有时,他也会在石板上写下几个复杂的字,自己端详片刻,再默默擦去。苏瑶则在一旁,就着同一盏灯,缝补衣物,或者用李修带回来的、学堂里用剩的边角料纸张,练习着他白日里教给孩子们的那些简单字词。她的手指握着细小的石笔,在粗糙的纸面上,一笔一划,写得极其认真。

“这个‘安’字,是这样写吗?”她偶尔会抬起头,将写好的字递过去问李修。

李修会凑过去看,点点头,或者拿起石笔,在她写的旁边,重新写一个更工整的:“这里,这一横要平一些。”

灯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土墙上,挨得很近。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石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彼此之间无声流淌的默契。

学堂的日子并非总是平静。有时会有调皮的孩子打架,有时会有家长找来说孩子回家还要干活,没空写字。李修都一一处理着,用他日渐增长的耐心和属于他自己的、朴实无华的方式。

渐渐地,孩子们不再怕他,开始围着他叫“李先生”。他们会把从家里带来的、舍不得吃的烤红薯偷偷塞进他的布包;会在放学后,抢着帮他打扫祠堂的院子。

知识的光芒,如同星星之火,在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在这些蒙昧的孩童心中,极其微弱,却异常顽强地,被点燃了。而李修,在传递这光芒的过程中,也仿佛找到了乱世烽火之外,属于他自己的、另一种形式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不再是单纯的逃亡者或农夫,他成了“李先生”,一个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能看到未来和希望的人。

琉璃之劫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琉璃之劫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琉璃之劫 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