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后,苏瑶在照料小石头的间隙,便会拿出父亲的手札,就着窗户透进的天光或是夜晚昏黄的油灯,一页页仔细翻阅。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经史子集批注,如今结合着她自身的经历,竟品出了几分不同的滋味。父亲在札记中对于时局的分析,虽己是几年前的观点,但其洞察力与远见,依旧让她心惊。
更让她感到惊奇的,是那些夹杂在文史笔记中的“格物”心得和简易图样。有关于水车改良以利灌溉的设想,有改进织机效率的构思,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农具改造建议。这些内容并非高深莫测,却极其务实,充满了经世致用的智慧。
“你看这里,”一日晚饭后,苏瑶指着札记中的一页,对正在检查小石头尿布的李修说道,“父亲提到,他曾见南方农户用一种曲辕犁,比咱们现在用的首辕犁省力,入土也更深。”
李修凑过来看,图纸画得简单,但原理清晰。他想起自己开垦坡地时的费力,若有所思:“若是能找到会打制这种犁的工匠,或者我们自己试着仿造,或许明年春耕能轻松不少。”
苏瑶又翻到另一页,上面是父亲记录的几种轮作套种的方法,以及利用草木灰、豆饼等提高地方的经验。“父亲说,土地也需休养生息,一味强种,地方耗尽,反而得不偿失。”
这些来自父亲实践与思考的智慧,像一颗颗种子,悄然播撒在李修和苏瑶的心田。他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土地和劳作。
李修在学堂教授新式算学时,也尝试着将一些实用的测量、计算之法融入其中,比如如何丈量土地,如何计算收成,甚至如何看懂简单的图纸。他发现,当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那些原本坐不住的孩童,眼神也变得专注起来。
苏瑶则开始更细心地打理屋后的菜园和那亩半坡地。她尝试着按照父亲笔记中提到的方法,将不同的蔬菜进行轮作,收集灶膛里的草木灰均匀撒在田里。她甚至和李修商量着,等开春,是不是可以在坡地田埂上种几棵豆子,既能固氮肥田,豆子成熟了也能补贴家用。
父亲留下的,不仅仅是几页手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困境中依然寻求改进、脚踏实地经营生活的精神。这份遗泽,无声无息地滋养着他们,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家的未来。
这天,镇上传来消息,说是要鼓励农桑,推广一些新的耕作技术和良种,还召集各村略懂文墨、思想开明之人前去学习,回来教导乡民。老村长第一个就想到了李修。
“修哥儿,你是咱们村的先生,见识广,又肯琢磨,这差事,非你莫属。”老村长吧嗒着旱烟,语气笃定。
若在以往,李修或许会因额外的负担而感到压力。但此刻,他想起苏瑶父亲札记中那些经世致用的理念,心中竟生出几分跃跃欲试。这或许正是他将那些纸上谈兵的知识,付诸实践的好机会。
他看了一眼正在炕上逗弄小石头的苏瑶,苏瑶也正看着他,眼中带着鼓励和支持。
“好,我去。”李修点了点头。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似乎又重了些,但脚步却更加沉稳。因为他知道,他不再是独自摸索前行。在他的身后,有需要他守护的家人,在他的手中,有前人智慧的指引,在他的心中,有对这片土地日益深厚的感情。
遗泽如雨,润物无声。那些来自过往的智慧与期许,正通过他们的手,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静待枝繁叶茂的那一天。而小石头在母亲温柔的哼唱和父亲日渐开阔的视野中,酣然入睡,仿佛也在积蓄着力量,准备迎接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充满可能的未来。
作者“三十銳”推荐阅读《琉璃之劫》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