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带来的风波,如同夏日的雷阵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却在清河村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村民们对李修的感激与信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再仅仅是“李先生”,更成了村里遇到难事时,可以倚仗和商议的主心骨。
李修自己,也在这场风波中完成了某种蜕变。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乱世偏安一隅,仅仅守住自己的小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这片土地安稳,依附于这片土地上的小家才能真正安宁。
秋收过后,赋税如期缴纳,虽然依旧让村民们感到沉重,但比起预想中最坏的情况,己是万幸。日子重新回到了忙碌而平静的轨道。
这天,李修在整理父亲苏明远的手札时,目光再次停留在那些关于改良农具、兴修水利的零星记载上。联想到之前丈量田亩时看到的、村里那些因劳力不足或工具落后而荒废的坡地,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炕上,小石头己经睡熟,发出均匀的呼吸声。李修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我想在学堂里,加一门课。”他看着苏瑶和李卫国,语气认真,“不单单是认字算数,还想教孩子们一些实用的东西。比如,怎么看懂简单的农时历法,怎么辨别土壤肥瘠,甚至……或许可以试着讲讲岳父札记里那些改良农具的道理。”
苏瑶眼睛一亮,她立刻明白了李修的用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们这些,远比多认几个字更能改变他们将来的生活。
李卫国捋着胡子,沉吟道:“这想法是好。可……这些东西,你自己也还在摸索,如何教人?再者,那些泥腿子娃娃,能听懂这些吗?”
“正因为我也在摸索,才更需要教。”李修目光坚定,“与孩子们一起学,一起想,或许能有新的发现。至于听不懂……”他笑了笑,“那就想办法让他们听懂。用他们见过的、摸过的东西打比方。”
苏瑶支持道:“我觉得可行。知识不该是悬在空中的楼阁,能落到地里,长出庄稼,才是真的好学问。”
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李修便开始着手准备。他将父亲手札中关于农事的内容仔细摘录、整理,用最浅显的语言重新表述。他甚至还凭着记忆和简单的理解,将那种“曲辕犁”的图样,作者“三十銳”推荐阅读《琉璃之劫》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用木炭在石板上放大了画出来。
学堂里,当李修第一次在教完生字后,拿出那块画着奇怪犁具的石板时,孩子们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
“先生,这是啥?”
“像个弯弯的虫子!”
李修没有笑,他用树枝指着图样,从村民们最熟悉的首辕犁开始讲起,对比着画出两种犁耕地时的用力方向,解释为什么这种“弯虫子”会更省力,耕得更深。
他讲得并不高深,甚至有些地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但他尽力了。令他惊喜的是,平日里最坐不住的狗娃,这次却听得格外专注,甚至举手问道:“先生,那为啥咱们村不用这种弯犁呢?”
李修坦然回答:“因为咱们这里没人会打制,也没人见过。但我们可以记住它的样子,将来若有机会,可以告诉铁匠,或者等你们长大了,自己去学,回来打造。”
他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却在这些蒙童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好奇与求索的种子。
课后,李修将那张图样借给了村里唯一的、只会修补简单农具的老铁匠看。老铁匠拿着石板,眯着眼看了半天,嘟囔着:“这玩意儿……有点意思。”
几天后,更让李修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狗娃和几个半大的孩子,竟然用树枝和泥巴,依葫芦画瓢,在学堂后的空地上,歪歪扭扭地“造”出了一架微缩的“曲辕犁”,虽然粗糙不堪,却基本还原了图样上的结构!
李修看着那群围着泥巴模型兴奋讨论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他仿佛看到,那点点来自父辈手札的星火,真的在这些稚嫩的心灵中,开始了微弱的、却充满生命力的闪烁。
他回到家中,将这件事讲给苏瑶听。苏瑶抱着咿呀学语的小石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看着怀中挥舞着小手的儿子,轻声道:“等小石头再大些,也要让他学这些。”
“嗯。”李修点点头,目光柔和。
星火虽微,可纳日月。他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什么,但只要将希望的种子播撒下去,谁又能断定,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种子不会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呢?生活,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尝试与坚持中,悄然向着更好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