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最盛的七八月间,清河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充满希望的时节。坡地上的新种小麦泛着的金黄,在夏日的热风中摇曳出层层波浪;试验田里的棉花也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像一片落入凡间的云霞。那台手摇脱粒机在打谷场上嗡嗡作响,成了这个季节最动听的伴奏。
李修变得更加忙碌。他不仅要操心自家的农活,还要指导其他采用了新法的村民,应对农会那边越来越多的文书和协调工作,学堂的暑期事务也需他过问。常常是晨曦微露便出门,披星戴月才归家。
苏瑶则稳稳地守住了大后方。她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屋后的菜园瓜果累累,足够一家人食用且有富余。小石头到了猫狗都嫌的年纪,精力旺盛,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苏瑶便带着他一起劳作,教他辨认五谷,告诉他每一种作物生长的习性。小家伙虽然时常帮倒忙,弄得满身泥巴,却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早早地触摸到了土地的温度。
李卫国的身体在这一年开春后,明显衰弱了下去。大部分时间,他只能坐在屋檐下的躺椅上,看着儿子、儿媳和孙儿在院子里忙碌。他的眼神依旧温和,只是添了许多浑浊与疲惫。他不再谈论时事,也很少过问农活,更多的时候,只是静静地望着远处田野里劳作的身影,或者逗弄一下跑到他脚边的小石头。
这天傍晚,李修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农会筹备处回来,远远地,便看到自家屋顶上升起的、笔首而纤细的炊烟。那烟在绯红的晚霞中袅袅升起,不急不缓,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节奏。
他的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些。推开院门,首先闻到的是饭菜的香气。苏瑶正在灶间忙碌,锅里咕嘟着绿豆粥,旁边的笼屉里蒸着杂面馒头,案板上还摆着一碟刚拌好的、淋了香油的黄瓜丝。
小石头正趴在祖父的躺椅旁,用小木棍在地上划拉着今天刚跟母亲学会写的“禾”字,嘴里还念念有词。李卫国闭着眼,似乎睡着了,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搭在孙儿的背上,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这一幕,像一幅定格的油画,充满了人间烟火最朴素的温暖与安宁。李修站在门口,一时间竟有些恍惚。所有的奔波、劳碌、与外界的周旋和内心的思虑,在这一刻,都被这熟悉的炊烟和饭菜香轻柔地抚平了。
苏瑶听到动静,回过头,看到他站在门口,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回来了?洗洗手,准备吃饭了。”
李修“嗯”了一声,走到水缸边舀水洗手。冰凉的井水让他精神一振。他走到父亲身边,轻声唤道:“爹,吃饭了。”
李卫国缓缓睁开眼,看到儿子,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他点了点头,在小石头的搀扶下,慢慢坐起身。
晚饭依旧简单,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便是最好的滋味。小石头叽叽喳喳地说着白天的见闻,哪个伯伯家的麦子长得最好,哪只母鸡又下了双黄蛋。李修和苏瑶含笑听着,偶尔回应几句。李卫国吃得不多,但看着儿孙,脸上始终带着满足的神情。
饭后,暑热稍退。李修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去书房整理资料,而是搬了张竹椅,坐在父亲身边,陪着他在院子里纳凉。苏瑶收拾完碗筷,也拿着蒲扇坐了过来,轻轻地给李卫国扇着风。
夜空如洗,繁星点点。远处池塘里的蛙声和近处草丛里的虫鸣交织成夏夜的交响。
“今年的收成……看起来不错。”李卫国望着星空,忽然轻声说了一句。
“嗯,用了新种子,又风调雨顺,比往年能多收两三成。”李修答道。
“好……好啊。”李卫国喃喃道,声音里带着欣慰,“这日子……有奔头。”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享受着这夏夜的凉风与家人的陪伴。
李修看着父亲在星光下愈发显得苍老的侧脸,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与感恩。他知道,父亲的时间或许不多了。但正是父亲当年的抉择与坚守,才有了他们如今的安稳。而他和苏瑶,也将如同这夜夜升起的炊烟一般,继续守护着这个家,将这份温暖与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炊烟升起之处,便是家之所在。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这方院落里的灯火与温情,始终是他们最坚实的根基和最温暖的归宿。
(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