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极火种
2030年春,地表的火山灰终于停止了大规模沉降,但阳光穿透大气层后仅剩稀薄的微光,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仍定格在零下12℃。当最后一批“方舟级”飞船的信号消失在深空(有传言称其曲率引擎因偷工减料发生爆炸),中国酒泉发射中心的巨幅屏幕上,量子AI“羲和”的全息投影突然亮起,投射出10万条演化路径的最终收敛结果——只有标注“团结共存·南极基地”的那条曲线,始终保持着绿色的“存续活性”。
“这不是临时决定。”张院士的声音通过全球残存的通信波段传开,背景是文昌发射中心忙碌的救援船队,“早在3I观察期第三个月,‘羲和’就模拟出‘精英逃亡必败’的结局:脱离地球生态的小规模种群,撑不过三代基因多样性衰减。我们放弃了飞船建造,把所有资源投向了南极。”屏幕上同步放出基地建设影像:2028年冬,上千台“蝠鲼型机器人”在南极冰盖下开凿隧道,3D打印设备用熔融的冰盖基岩浇筑墙体,能量核心则拆解自亚特兰蒂斯遗迹的残余装置,能将地核余热转化为稳定电能。
中国的救援信号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从东南亚雨林逃出来的难民挤在残破的渔船上,看着中国救援舰投放的“水黾型机器人”送来压缩食品与防辐射药剂;欧洲的科学家带着实验数据徒步穿越雪山,最终在中俄边境的收容站见到了标有“人类存续联盟”的帐篷;非洲的农民握着保存完好的稻种,登上了开往南极的破冰船——与各国当初的“精英筛选”不同,中国的准入标准只有三条:有劳动能力、携带生存资源、认同集体协作规则。
“先解决活着的问题。”林岚站在南极基地的中控室,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生态参数。这座被命名为“昆仑火种”的基地藏在冰盖下800米深处,分为三层立体结构:顶层是能源区,融合了秦岭站的风电、光伏与氢能系统,无风无光时由微型核反应堆保底供电 ;中层是生产区,12000平方米的水培农场用 violet LED 24小时光照,土豆与小麦的产量足以支撑10万人食用,旁边的生物转化车间将排泄物分解为有机肥,实现资源闭环;底层是生活区与基因库,储存着500万种动植物种子,以及用3I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的人类细胞样本。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第三类接触:3IATLAS难民的安置充满挑战。首批抵达的欧洲工程师发现,基地的通风系统采用了NBC与ULPA双重过滤,能彻底隔绝外界的核尘埃,却因文化差异与中国工人爆发争执;非洲难民不熟悉水培种植技术,中国农民手把手教他们调控营养液浓度;医疗区每天要处理上百例辐射病患者,医生们用3I留下的基因修复技术编辑造血干细胞,治愈率高达78%。周凯负责的AI调度系统每天都会生成“技能匹配报告”,让面包师去管理食品加工间,电工检修能源线路,连曾经的华尔街交易员都拿起了农具——“羲和”计算出,只有全员参与的生态循环,才能让基地运转超过百年。
基地外的地球仍在恶化。亚马逊雨林彻底枯萎,成为沙尘暴的源头;太平洋板块的断裂带持续喷发,淹没了最后一批沿海废墟;欧洲的核泄漏区形成了无人敢靠近的“死亡地带”。但基地内己渐显生机:水培农场的麦苗抽出新叶,孩子们在模拟日光的活动室里读书,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耐低温的玉米品种,其基因序列被同步上传到基地的公共数据库。有难民在日记里写道:“这里没有国籍,只有‘需要帮忙的人’和‘能帮忙的人’。”
2030年11月7日,“地球毁灭日”一周年。林岚登上基地的观测塔,透过特制玻璃望向天空——南极的极昼即将结束,绚烂的极光在天幕流淌,那是磁场消散后太阳粒子与大气的最后舞蹈。周凯传来最新数据:“羲和”更新了存续概率,从最初的12%提升至47%,基地的生态系统己实现自我平衡。远处,新一批救援船冲破浮冰驶来,船身上用不同语言写着同一句话:“我们一起活下去。”
张院士走到林岚身边,递来一杯热饮。屏幕上,“昆仑火种”基地的轮廓在冰盖下如同巨大的心脏,每一次能源脉冲的跳动,都与地核的微弱余震形成共振。“3I要的是文明的进化,不是精英的独活。”他望着极光轻声说,“恐龙败于技术停滞,那些逃亡者败于贪婪,而我们,或许能败于……不肯放弃彼此。”
观测塔的时钟指向午夜,基地的LED灯突然集体调亮,如同人造星辰。林岚知道,“昆仑火种”不是终点,只是人类文明在歧途后的重新出发。当其他国家的飞船残骸在深空漂流时,这片冰盖下的火种,正用团结与务实,续写着3I曾判定为“无效”的演化故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XDC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