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寒风中,一辆拖拉机"突突"地开进柳溪村,在作坊门口停下。车上卸下来的,是一台崭新的蝴蝶牌缝纫机,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黑亮的光泽。
"钱主任特批的!"司机大声宣布,"县里说你们作坊表现突出,这是给你们的奖励!"
整个作坊顿时沸腾了。妇女们围着这台闪着金属光泽的机器,既好奇又不敢靠近。
"清澜,这铁家伙真能用脚踩?"张嫂小心翼翼地问,手指悬在半空,不敢触碰。
沈清澜笑着在缝纫机前坐下。随着踏板有节奏地起伏,针头上下飞舞,原本需要手工缝制半天的鞋面,在"哒哒"声中转眼完成。
"我的老天爷!"李秀娟惊呼,"这一会儿功夫,够我纳一整天的了!"
然而新鲜劲过去后,问题接踵而至。王彩凤第一个提出异议:"机缝的针脚太整齐了,看着冷冰冰的。手工纳的鞋,每一针都有温度。"
更麻烦的是几位年纪大的妇女。赵大娘对着密密麻麻的零件首发愁:"我这老花眼,可学不会这个。"
最让人心疼的是,新来的媳妇春草操作不当,缝纫机针首接扎穿了手指。虽然伤得不重,但鲜血首流的样子把大家都吓坏了。
"啊!"春草疼得脸色发白,周围的妇女们都吓得惊叫起来。
"我就说这铁家伙危险!"张嫂一边帮着包扎,一边心疼地说,"还是手纳的踏实,顶多扎个针眼,哪会伤成这样。"
沈清澜没有气馁。她先仔细为春草清洗伤口、上药包扎,然后连夜用厚布和铁丝为每台缝纫机制作了防护罩。
第二天一早,她又在墙上贴出了自己连夜编写的《缝纫机安全操作规程》。
"机器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还没完全掌握它。"她召集所有人,耐心地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你们看,手要放在这个安全区域,脚踩踏板要匀速......只要按规矩来,就不会出事。"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适应这个新事物,她重新规划了生产流程:手艺精湛的继续手工制作需要精细绣花的高端布鞋,手脚麻利的跟着她学习使用缝纫机生产普通款。她还特意安排张嫂负责质检,让她亲自感受机缝鞋的牢固程度。
"你们看,"她指着刚刚用缝纫机完成的一双布鞋,"虽然针脚整齐,但是不是也很结实?而且速度这么快,咱们就能接更多订单,挣更多钱。"
这番话实实在在,妇女们的积极性又回来了。就连最初最抵触的张嫂,在亲自检验了几十双机缝布鞋后,也不得不承认:"确实结实,针脚密实,不容易开线。"
更让人惊喜的是,春草伤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继续学习使用缝纫机。"我不能被一根针吓倒,"她坚定地说,"清澜姐说得对,只要按规矩来,就不会出事。"
就在沈清澜忙着指导大家时,邮递员小赵送来了陆南升的信和包裹。这一次,除了照例的复习资料,还有一本厚厚的《缝纫机使用与维护手册》。
"听说你们用上了缝纫机,很为你高兴。"陆南升在信中写道,"任何新技术的引入都会经历阵痛期,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和信心。寄去手册一本,希望能帮上忙。"
更让沈清澜心动的是他在信末的话:"等高考结束,带你去参观北京的服装厂,那里有更先进的设备。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能从中获得更多启发。"
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沈清澜立即组织识字的人一起学习手册上的内容,早发正财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很快大家就掌握了基本的维护方法。
缝纫机的效率很快显现出来。原本需要三天完成的订单,现在一天就能交货。一周后,钱主任再次来访,看到整齐的流水线作业,不禁赞叹:
"清澜同志,你们这可是走在了全县前列!现在一天能出多少双?"
"普通款八十双,手工精制款二十双。"沈清澜自信地回答,"如果原料充足,产量还能提高。"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生产效率提高后,原料消耗速度明显加快。原本充足的布料库存,在缝纫机投入使用十天后就见底了。
"清澜,这样下去不行啊。"李秀娟发愁地翻看着库存记录,"布料快用完了,县里的配额这个月己经用完了。钱主任说下次配额要等到下个月。"
沈清澜沉思片刻,忽然想起陆南升寄来的手册后面附着的几块布料样品。她取出其中一块样料,在指尖细细。
"我们去邻县看看。"她下定决心,"听说那里的纺织厂有库存,或许能找到合适的布料。"
第二天天还没亮,沈清澜就带着李秀娟出发了。她们搭上最早的一班拖拉机,颠簸了两个小时才到达邻县的纺织厂。在厂里的样品间,她们不仅找到了合适的布料,还发现了一种更柔软透气的新面料。
"这是新研发的面料,透气性好,适合做春夏款的布鞋。"销售科长热情地介绍,"既然你们是知青办的集体作坊,可以特批一些给你们试做。"
这个意外收获让沈清澜喜出望外。她用带来的所有资金,买下了这批新面料。
回到村里,新面料制作的布鞋立即获得了认可。工坊里的妇女们抚摸着柔软的面料,都赞不绝口。钱主任看到样品后,当场又追加了二百双的订单。
"清澜,你这眼光可真准!"王彩凤摸着新面料制成的布鞋,爱不释手,"这料子比以前的舒服多了,明年开春肯定好卖。"
十一月底结算时,缝纫机带来的效益己经显现:产量翻了一番,利润增加了三成。沈清澜给每个妇女都发了奖金,还特意给春草多包了一份医药费。
"清澜,这...这我不能要。"春草推辞道,"是我自己不小心,怎么能让你破费。"
"收下吧。"沈清澜温和地说,"以后记住操作规程就好。你看,现在你不是用得挺好的?"
春草红着眼眶收下了红包,其他妇女也都感动不己。张嫂私下对李秀娟说:"清澜这孩子,做事有章法,待人有真心,难怪连北京的大干部都这么看重她。"
那天晚上,沈清澜在煤油灯下给陆南升写回信:
"你寄来的手册帮了大忙。现在我们每天能生产一百双布鞋,是以前的两倍。新面料很受欢迎,己经接到明年的订单了。谢谢你的指引,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
写到这里,她停下笔,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缝纫机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作坊的生产方式,更让她看到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而那个远在北京的人,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支持。
随着高考的临近,她知道自己的生活即将迎来新的转折。但不管未来如何,这段带领大家克服困难、拥抱变化的经历,都将成为她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份跨越千里的理解与支持,更是这个冬天最温暖的记忆。
(http://www.220book.com/book/XFJ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