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桃花源”木匾的缝隙,在训练场上洒下斑驳的光点。高俅负手立于场边,目光如精准的刻刀,掠过每一个正在热身的孩子。他的手中,拿着一块林薇为他准备的硬质画板,上面夹着几张表格——不再是抽象的沙盘石子,而是记录了每个孩子姓名、身高、体重、以及他亲自观察填写的“优劣势初判”的现代文书。
林薇的摄像机悄然对准了他,记录下这不同于往日“沙盘点将”的一幕。
热身完毕,孩子们自觉列队站好,眼神中带着对这位“书法教练”日益深厚的信服与期待。
高俅没有立刻开始集体训练。他走到队伍前,声音平稳而清晰:“《论语》有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云:‘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引用着孔子的教诲,见孩子们面露困惑,便用更首白的话解释道:“此乃‘因材施教’之理。尔等禀赋各异,性情不同,岂能一概而论?今日起,除共同科目外,需各有侧重。”
他首先叫出王小磊的名字。这个孩子依旧瘦弱,像一根在风中微微颤抖的芦苇,但那双眼睛盯着皮球时,却亮得惊人。
“小磊,”高俅将他带到一片空旷区域,那里摆放着更加密集的标志碟和敏捷梯,“你球感上佳,身法灵动,此乃天赋。然体魄不足,如利刃无柄,易折。你之要务,一为继续精进‘凌波微步’,于方寸间腾挪需更显精妙;二为,”他为王小磊设计的,是一条技术核心的道路,重点打磨其盘带、突破与在狭小空间内的创造力。
接着,他叫来一个身材敦实、面相憨厚的孩子,名叫赵铁柱。“铁柱,你下盘稳固,气力充沛,性情沉稳。此后,你多练居中防守之位。‘不动如山’,乃你之要诀。”他亲自示范防守时的站姿、卡位和拦截时机,将蹴鞠中“倚”、“靠”的贴身技巧,与现代足球后卫的防守位置感结合,要求赵铁柱在对抗中学会利用身体,成为后防的磐石。
另一个孩子速度奇快,但传射稍欠火候。高俅便安排他主攻边路,练习在高速奔袭中的传中与内切,要求他“其疾如风”,充分利用其速度优势。
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高俅一对一的指点,明确了各自不同的训练重点。训练场不再是一锅乱炖,而是如同一个精细的工坊,不同的璞玉,在接受着最适合他们的初步雕琢。
林薇在一旁看着,眼中异彩连连。她趁着休息间隙,走到高俅身边,轻声问道:“高教练,你这套方法,让我想起了一些国外先进的青训理念,但又似乎……根子不一样?”
高俅接过她递来的水,目光扫过场上各自忙碌的孩子们,语气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林记者可知,某近日读史,观宋时官学,与如今万千学子挤占那科举……不,高考之独木桥,何其相似?”
林薇微微一怔,没想到他会将古今教育联系起来。
“官学以经义取士,束缚思想,造就多少皓首穷经却不通世务之腐儒?而如今,虽科目繁多,然‘分数’二字,岂非又如新的‘经义’,将孩童天性、禀赋之差异,强行纳入同一尺度衡量?”他顿了顿,指向绿茵场,“某在此地,辟此‘桃花源’,便是想试一试,足球,能否成为另一条‘因材施教’之路。不强求人人皆为前锋,皆能进球。但求人尽其才,各展其长。让善谋者布局,善冲者陷阵,善守者御敌。于此过程中,强其体魄,炼其意志,明其协作,或许……亦能成就另一种‘育人’之道。”
他的话语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林薇瞬间明白了,“桃花源”不仅仅是对纯粹足球的向往,更是高俅对僵化教育模式的一种无声反抗与实践。他的足球,从某种意义上,承载了他对更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明白了,”林薇点头,语气带着敬佩,“你不是在简单地教足球,你是在……实验一种教育理想。”
高俅不置可否,目光再次投向场内。此刻,王小磊正在那片密集的标志碟间穿梭。他的动作愈发纯熟,瘦小的身躯仿佛与皮球融为一体,闪转腾挪间带着一种灵动的韵律。虽然在与赵铁柱的模拟对抗中,他仍会被合理撞开,但那瞬间摆脱的灵光,那不服输的、试图用技术挑战力量的眼神,己初具锋芒。
高俅的眼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他知道,王小磊这样的苗子,在追求即时战绩的功利体系中,很可能因身体单薄而被埋没。而在这里,在这片他试图构建的、尊重差异的“桃花源”里,这块璞玉,或许真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华。
古法“因材施教”之魂,借助现代足球训练之形,正在这片西南小城的绿茵场上,悄然复苏,试图为这些稚嫩的童心,开辟出更多元、更宽广的成长路径。
林薇的镜头,稳稳地对准了高俅凝视王小磊的侧脸,那目光中,有师者的审慎,更有一种仿佛跨越时空、见证某种可能性的深远意味。
(http://www.220book.com/book/XFP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