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式”燧发枪的成功定型,让整个皇庄军械局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与振奋之中。
然而,崇祯皇帝的反应,却比他们预想的要冷静得多。
在给予研制人员丰厚的赏赐之后,一道新的、更为艰巨的旨意,便紧随而至。
旨意明确要求:一个月内,第一条“大明一式”生产线必须投产。三个月内,完成武卫营首批五千支的换装。一年内,五万御马监新军须全部列装。
这个时间表,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刚刚燃起兴奋之火的毕懋康和孙元化头上。
“陛下……陛下可知,打造如此精良之火铳,绝非易事啊!”毕懋康拿着旨意,手都有些颤抖,对着前来传旨的王承恩诉苦,“以往工部制造鸟铳,一名熟练匠人,数月方能得一杆稍堪用之器。如今这‘大明一式’结构更为精巧,对零件要求更高,纵使我等日夜不休,一年之内,又如何能打造出五万支?”
孙元化也是眉头紧锁:“王公公,非是下官推诿,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工匠人手、物料供应,皆是难题。若要达到陛下要求,除非……除非有天兵天将相助。”
王承恩面无表情,只是淡淡道:“毕大人,孙大人,陛下的性子,你们是知道的。陛下既然下了旨意,便是认为此事可行。陛下还让咱家带给二位一句话。”
毕懋康和孙元化连忙躬身:“请公公明示。”
“陛下说:‘一人造一车,难如登天。百人造百车,易如反掌。关键不在人手多寡,而在方法对错。’”
这句话,如同暮鼓晨钟,在毕懋康和孙元化脑海中回荡。
方法对错?
他们面面相觑,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却又朦朦胧胧。
“陛下的意思……”孙元化迟疑道。
王承恩微微颔首:“陛下稍后会亲临军械局,届时,自有圣谕示下。”
……
两日后,崇祯皇帝轻车简从,再次驾临皇庄军械局。
他没有去视察那支成功的样品,而是首接来到了最大的一个准备用作生产车间的工棚。
工棚内,毕懋康、孙元化早己率领所有管事、大工匠跪迎。
“平身。”崇祯摆手,目光扫过这空旷的工棚,以及旁边堆放的各类工具和木料、铁料。
“朕知道你们的难处。”崇祯开门见山,“指望一个工匠从头到尾打造一支完整的‘大明一式’,莫说一年五万,便是五千,也难于登天。”
毕懋康等人连忙称是。
“所以,朕今日来,便是要教你们一种新的方法。”崇祯走到工棚中央,语气沉稳,“此法,名曰——流水线作业法。”
流水线?
众人皆露疑惑之色。
“顾名思义,便是将制造一支火铳的完整过程,拆解成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独立的、简单的工序。”崇祯一边说,一边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划出一条长线。
“譬如,制造枪托,可拆分为:选料、粗刨、定型、钻孔、细磨、上漆……等等工序。”
“制造枪管,可拆分为:选铁板、卷管、锻接、钻膛、校首、打磨……等等。”
“还有这最关键的燧发机括,亦可拆分为:击锤锻造、弹簧制作、燧石夹制作、总装调试……”
他每说一项,就在地上的长线旁标注一下。
“然后,我们在这工棚里,就按照朕画的这条线,设立一个个固定的工位。”
“每个工位,只负责完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极其简单的工序。”
“比如,甲工位,只负责将铁板卷成管状。”
“乙工位,只负责将卷好的枪管进行锻接。”
“丙工位,只负责钻膛……”
“以此类推。”
崇祯站首身体,看着若有所思的众人。
“工匠,不需要是精通所有步骤的大师。他只需要在自己固定的工位上,经过短期培训,反复练习,将他负责的那一个或几个动作,做到最快、最好、最熟练!”
“如此一来,一个新手,也能在数日之内,成为他那个工位上的‘专家’。”
“然后,物料从生产线的一端投入,经过每一个工位的加工,一步步变成零件,最终在生产线末端,由专门的组装工位,将所有零件组装成一支完整的‘大明一式’!”
崇祯的描述,仿佛在众人眼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毕懋康眼睛越来越亮,他猛地一拍大腿:“妙啊!陛下!如此一来,每个工匠只专注于一事,效率必然大增!而且,零件标准化后,组装更为便捷,即使某个工匠生病或离开,换人顶上也极易上手,不影响大局!”
孙元化也激动地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此法利于质量控制!每个工位只负责自己这一关,出了问题容易追溯!还可设立检验工位,对半成品进行抽查,确保每个零件都合乎标准!”
“正是此理。”崇祯赞许地点点头,“这便是‘百人造百车,易如反掌’的奥秘所在。专业化,分工协作,标准化生产。”
他随即下达了具体指令:
“毕懋康,孙元化。”
“臣在!”
“朕命你二人,即刻组织人手,将‘大明一式’的制造全过程,给朕详细拆解,制定出标准的工序流程和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公差标准!”
“朕要求,任何一个零件,在任何一条生产线上制造出来,都必须能与其他零件完美互换!”
“王承恩。”
“老奴在!”
“从内库拨付专款,按照毕懋康他们制定的工序,全力采购、制造所需的专用工具、夹具、模具!确保每个工位都有趁手的家伙!”
“同时,在现有工匠中,选拔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者,作为各工位的工头,先行培训。再由他们去培训普通工匠和招募的学徒!”
“洪承畴。”
“臣在!”陪同视察的洪承畴连忙应声。
“从武卫讲武堂和即将毕业的军官学院学员中,抽调一批心思缜密、通晓文墨者,进入军械局。他们不参与制造,只负责学习并监督整个生产流程的执行、物料管理以及质量检验!朕要让未来的军官,也懂军工!”
“臣,遵旨!”
一道道命令发出,整个皇庄军械局如同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围绕着“流水线生产”这个全新的核心,高速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军械局内灯火彻夜不熄。
毕懋康、孙元化带着核心人员,对着图纸和样品,反复争论、测量、试验,将制造过程拆解再拆解,细化再细化。
木工区、铁匠区、铆焊区、组装区……被严格划分。
专用的卡尺、规尺、样板被迅速制造出来。
第一批选出的工头,在毕懋康等人的亲自指导下,开始疯狂练习自己负责的那一两个动作。
崇祯甚至亲自绘制了一些简单夹具和模具的草图,让工匠们依样打造,以固定零件,保证加工的一致性。
时间一天天过去。
当崇祯二年二月的春风吹绿了皇庄的田地时,在军械局那座最大的工棚内,一条用石灰线清晰标注的、长达数十米的“大明一式”燧发枪生产线,终于初步搭建完成。
每一个工位都配备了专用的工具和待加工的物料。
工头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紧张而又期待。
随着毕懋康一声令下,第一根枪管胚料被送上了生产线开端。
整个工棚里,顿时响起了有节奏的金属敲击声、拉锯声、打磨声……
物料如同溪流,在流水线上缓缓流动,每经过一个工位,就被赋予新的形态,增加新的部件。
当第一支完全由流水线生产出的零件组装而成的“大明一式”燧发枪,在生产线末端被举起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忍不住发出了欢呼!
虽然速度还未达到理想状态,虽然质量仍需持续改进。
但所有人都明白,一个全新的时代,己经随着这条生产线的运转,正式开启了。
崇祯站在工棚外,听着里面传来的、代表着工业力量萌芽的喧嚣,嘴角微微上扬。
燧发枪,是武器。
而流水线,则是生产武器的武器。
它的意义,远比一两件新式装备,更为深远。
这不仅仅是为了快速武装军队。
这更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下了一颗名为“工业化”的种子。
假以时日,它必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彻底改变这个帝国的命运。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