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的二月初,尽管北方的寒意尚未完全退去,但冰雪己然消融,冻土开始变得松软。
皇庄广袤的田地上,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春耕,在宋应星的主持下,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与军械局那边金属的喧嚣不同,这里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劳作的生机。
宋应星卷着裤腿,穿着一双沾满泥巴的布鞋,穿梭在划分整齐的试验田埂上。
他手中拿着崇祯皇帝亲授的、图文并茂的《新作物种植要略》,身边跟着几位从老农中选出的庄头,以及一群充满好奇的年轻农户。
“诸位请看,”宋应星蹲下身,抓起一把的泥土,对围拢过来的人讲解道,“陛下圣明,引入此三种域外奇作物,非是无的放矢。”
他指向旁边己经整理好的一垄垄土地。
“此物名为红薯,亦名甘薯。”他拿起一段预留作种的块茎,“其性耐旱、耐瘠薄,对地力要求不高。亩产极高,远超稻麦,枝叶藤蔓还可饲畜,实乃救荒之宝。”
他又指向另一片区域。
“此乃玉米。植株高大,适应性强,山地坡地皆可种植。产量亦颇为可观。”
“还有这土豆,学名阳芋,地下结块,饱腹感极强,储存得当可越冬。”
庄头和农户们看着这些奇形怪状的“种子”,脸上大多带着将信将疑的神色。
他们世代耕种,信奉的是“种稻得稻,种麦得麦”,对这些从未种过的东西,本能地感到怀疑。
“宋大人,不是小老儿多嘴,”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庄头忍不住开口,“这东西……真能当饭吃?能比得上咱们的粟米和麦子?”
宋应星早己预料到这种反应,他也不生气,耐心解释道:“老丈,寻常年景,稻麦自然是我等主食。然如今天灾频仍,北地尤甚。稻麦娇贵,一旦遇旱遇蝗,便颗粒无收,致使饿殍遍野。陛下推广此物,非是要取代稻麦,而是要广开粮源,以备不虞!”
他加重了语气:“诸位试想,若家家户户能在田边地角、山坡旱地种上些红薯、玉米,即便主粮歉收,亦能有果腹之物,活命之资!此乃陛下深仁厚泽,活民无数之德政啊!”
提到皇帝,又联想到皇庄近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清丈田亩、定租契约、兴修水利),以及那位虽未亲至却仿佛无处不在的年轻皇帝的威势,老庄头和其他农户的神色都恭敬了许多。
“既然是陛下的意思,小老儿们自然照办。”老庄头表态道,“只是……这具体种法,还请宋大人多多指点。”
“这是自然。”宋应星展开手中的要略,“陛下己将此物习性、种植法门记载详尽。我等需严格依此行事。”
他开始详细指导:
“红薯,需采用扦插之法。先以此种块在暖炕或温床上育苗,待长出藤蔓,截取健壮茎段,斜插入垄……注意,需起高垄,利排水……”
“玉米,点播即可,但株距、行距需按此标准……需注意施肥,尤其是底肥要足……”
“土豆,需将种薯切块,每块需带芽眼……同样需起垄种植……”
宋应星讲得细致,甚至亲自下地示范如何起垄,如何扦插,如何点播。
他并非空谈理论的学究,多年游历考察,使他深知农事艰辛,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亲力亲为和务实态度,渐渐打消了农户们的疑虑。
在张彝宪的全力配合下,皇庄的人力物力被高效调动起来。
一片片原本可能被荒弃的边角地、坡地被开辟出来。
按照宋应星的要求,小型的水利沟渠也被紧急修缮,以确保在关键时期能进行灌溉。
皇庄的农户们,在庄头的带领和宋应星的指导下,开始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来自遥远异域的神奇种子,播种到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壤中。
整个过程,崇祯虽然没有亲临,但通过王承恩和张彝宪的每日密报,他对皇庄春耕的进展了如指掌。
他知道,推广新作物必然会遇到阻力,这需要时间和成功的范例来消除。
他并不急于求成。
先在皇庄内部成功,形成示范效应,再逐步向周边,乃至整个北首隶推广。
这是更为稳妥的策略。
与此同时,他也密令孙传庭、卢象升等地方大员,开始在陕西、京畿南部等灾情严重或土地贫瘠的地区,小范围试种这些作物,并给予政策上的鼓励。
春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皇庄的土地上。
新修的沟渠里,清水潺潺流淌。
田垄间,农户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与远处军械局高耸的烟囱,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卷——一边是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新的生机,一边是代表着力量的工业正在萌芽。
崇祯站在西苑的高处,遥望南方。
他似乎能看到,那些刚刚埋入土中的块茎和种子,正在贪婪地吸收着水分和养料,准备破土而出。
粮食,是帝国的根基,是稳定的前提。
只有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他推行的一切改革,才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才能避免那历史上席卷北方的农民风暴,将大明彻底吞噬。
“宋应星……不要让朕失望。”
崇祯轻声自语。
“让这新绿,染遍大明的山河吧。”
春风拂过,带来泥土的气息,也带来了变革的味道。
崇祯二年,帝国的肌体,正从最基本的层面,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