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局势的迅速平定,使得主持招抚有功的杨鹤声望一时无两。
崇祯皇帝亦不吝封赏,下旨褒奖,令其回任南京兵部尚书,并加东阁大学士衔,荣宠备至。
此举既酬其功,亦是对“招抚”策略在一定条件下有效性的肯定,更将这位老臣安置在了相对清闲的南京,为孙传庭在陕西的后续施政扫清了潜在的掣肘。
杨鹤风光赴任,心中对皇帝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而在陕西,孙传庭的工作并未因流寇的投降而结束,相反,更艰巨的重建与安抚才刚刚开始。
他深知,要彻底根治陕西的乱象,光靠武力围剿和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收拢人心,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才。
这时,一个名字进入了他的视野——李信。
根据多方查访,此人是河南杞县的举人,家道殷实,却并非为富不仁之辈,常能体恤贫苦,在乡间颇有侠名。
更重要的是,此人心中似乎怀有“均田免赋”的朴素理想,与寻常只知读圣贤书的士子迥异。
孙传庭敏锐地意识到,此人若用之正道,或可成为安抚地方、沟通官民的重要桥梁;若任其流落在外,甚至被残匪裹挟,则可能成为新的祸乱之源。
他立刻将此事密奏崇祯。
崇祯得报,脑海中关于此人的零星记忆被触动,立刻批复:“此人乃璞玉,当以诚待之,以理服之,以重任托之。可授孙传庭幕府参军,赞画机务,专司安民事宜。”
有了皇帝的明确指示,孙传庭心中大定,开始精心策划如何“请”出这位李公子。
一、 精诚所至,茅庐三顾
李信因其家族在地方上的名望以及他本人时常周济乡里的行为,在之前的乱局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但也对官府的腐败和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的认识,心灰意冷之下,闭门读书,不问外事。
这一日,他正在自家庄园的书房内翻阅古籍,忽闻仆人来报,有客来访,自称姓孙。
李信本欲推辞,但看到仆人递上的名帖,心中猛地一震!
名帖之上,赫然写着——钦命陕西巡抚兼三边总督 孙传庭!
封疆大吏,剿抚流寇、威震西北的孙传庭,竟然亲自来到他这乡间庄园?
李信不敢怠慢,连忙整理衣冠,迎出庄外。
只见庄门外,孙传庭仅带着两名随从,身着常服,负手而立,气度沉凝,并无半分封疆大吏的倨傲。
“学生李信,不知督师大人驾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李岩躬身行礼。
孙传庭上前一步,亲手扶起,温和笑道:“冒昧来访,打扰李公子清静了。本官久闻公子贤名,今日途经此地,特来拜会。”
孙传庭态度谦和,言语恳切,绝口不提招揽之事,只是与李信谈论经史,品评时局,偶尔问及地方民情。
李信见这位威名赫赫的督师不仅毫无架子,而且见识不凡,对民间疾苦亦有深入了解,心中戒备渐消,言语也多了起来。
孙传庭盘桓半日,方才告辞离去。
数日后,孙传庭再次来访。
这次,他与李信探讨更深层次的治国安民之策。
孙传庭坦言陕西现状,以及战后重建的艰难,言语中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求。
李信感受到对方的诚意,心中波澜微起,但仍未松口。
又过了几日,孙传庭第三次来到李信庄上。
这一次,他没有再绕圈子,屏退左右,开门见山。
“李公子,实不相瞒,本官三次来访,非为别事,乃是奉了陛下密旨,特来延请公子出山,共扶社稷!”
“陛下密旨?”李信闻言,悚然动容。
“正是。”孙传庭神色肃穆,“陛下于深宫之中,亦知河南杞县有李信者,身负才学,心系黎民,常怀‘均田免赋’之念,乃真正心忧天下之人。”
李信听到皇帝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甚至知道他那不曾轻易对外人言的理想,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陛下……陛下竟知草民?”他声音有些干涩。
“陛下曾言,”孙传庭一字一句,复述着崇祯的话,“‘李信之才,不在经史章句,而在洞察民瘼,心存仁念。此乃治国安邦之真才,岂可埋没于乡野?’”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击在李信的心坎上!
他出身举人,却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和民生艰难,不愿同流合污,空有抱负而不得施展。
如今,当今天子,竟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和期许!
这种“国士待之”的知遇之感,让他胸膛剧烈起伏。
“陛下……陛下知我!”李信虎目含泪,情绪激动。
孙传庭趁热打铁:“陛下委任本官抚陕,深知平定易,安抚难。非有真正懂得民间疾苦、愿为生民立命者,不能胜任。陛下特旨,若公子愿出山,可授本督幕府参军之职,专司安民政策之筹划,招抚流亡,整编降卒,化剑为犁!”
参军!专司安民!
这正是李信梦寐以求的、能够实践自己理想的位置!
不是在腐败的旧官僚体系里同流合污,而是在一位锐意进取的督师麾下,在皇帝的特许和关注下,去真正为百姓做点实事!
“均田”或许尚需时日,但“免赋”陛下己在陕西施行!
安抚流亡,化兵为民,这不正是通往理想的道路吗?
李信不再犹豫,后退三步,整理衣冠,向着北京方向,推金山,倒玉柱,郑重叩拜。
“草民李信,叩谢陛下天恩!蒙陛下不弃,孙督师垂青,岩虽才疏学浅,亦必竭尽驽钝,为示对陛下忠心如磐石般坚定,信今日改名为‘岩’,以报君父知遇之恩!”
二、 参谋安民,初展才华
李岩出山后,被孙传庭正式任命为抚标参军,参与机要。
他并未辜负崇祯和孙传庭的期望。
凭借其对底层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李岩迅速提出了数条切中肯綮的安民建议:
《降卒安置疏》:细化了对投降义军的安置条款,强调“以工代赈”的公平性与激励性,主张根据劳役表现减免年限,并优先将表现优异者安置于水利工程附近的荒地,允其耕种,迅速稳定了降卒情绪。
《劝耕令》:协助宋应星推广新作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编写种植口诀,并建议由官府担保,向贫苦农户借贷少量口粮至秋收,大大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速度。
《清吏策》:建议孙传庭借战后重建之机,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趁乱盘剥、克扣赈济钱粮的胥吏,选拔清廉干练之人充实基层。
孙传庭对李岩的建议大多采纳,并委以其地方安抚使的重任,让其亲自负责几个重点区域的降卒整编与民众安抚工作。
李岩奔走于各地,以其真诚和务实,赢得了许多降卒和百姓的信任。
他有效地将一股股破坏性的力量,疏导成为了重建家园的生力军。
崇祯在京城,通过孙传庭的密奏,密切关注着李岩的动向。
看到其提出的种种举措,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的能力与情怀,崇祯微微颔首。
“李岩……确是一块璞玉。”
“用之正道,可安一方。”
“看来,朕这步棋,走对了。”
陕西的局面,在军事平定之后,因为李岩这样的人才加入,开始在民生恢复的轨道上,稳步向前。
帝国的西北边陲,终于看到了一丝久违的、名为“希望”的曙光。
杀手崇祯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杀手崇祯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HH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