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师范大学的迎新点,设在火车站出站口外一片喧闹的空地上。几面红色的横幅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上面写着热情洋溢的欢迎标语。一群戴着校徽、充满活力的高年级学生,正举着各系的牌子,大声招呼着那些刚从火车上下来、面带懵懂与兴奋的新生。
周晓雨被人流裹挟着,踉跄地走出出站口,如同一条误入大江的小溪鱼,瞬间被眼前更加庞大嘈杂的景象淹没了。她紧紧抱着自己的行李,目光慌乱地寻找着“中文系”的牌子。
“同学!是中文系的新生吗?” 一个清脆的女声在她耳边响起。
周晓雨猛地转头,看到一个剪着齐耳短发、穿着白色衬衫和蓝色背带裙、笑容明朗的女孩子,正举着“中文系”的牌子,热情地看着她。
“是……是的!” 周晓雨连忙点头,像是找到了组织。
“欢迎欢迎!我叫苏雯,大三的,负责接你们!” 女孩子落落大方地伸出手,帮她拎起一个包裹,“来,跟我走,校车在那边!”
苏雯的爽朗和热情,稍稍驱散了周晓雨心头的无措。她跟着苏雯,挤上了一辆喷着白烟、噪音巨大的公共汽车——这就是所谓的“校车”。车上己经坐了不少新生和家长,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口音和陌生的气息。
汽车摇摇晃晃地启动,驶入省城宽阔的马路。周晓雨的脸几乎贴在玻璃上,贪婪地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象:鳞次栉比的高楼,熙熙攘攘的人流,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和偶尔驶过的吉普车、小轿车,商店橱窗里陈列着她从未见过的时髦商品……这一切,都与她生活了十八年的、静谧而灰黄的周家集形成了天壤之别。她感到一阵目眩神迷,心脏在胸腔里怦怦首跳,那是一种混合着自卑、惊奇与强烈向往的复杂情绪。
这就是她未来要生活西年的地方。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也充满未知挑战的,陌生的繁华世界。
师范大学的校园,在周晓雨眼中,大得像一座城。红砖砌成的苏式教学楼庄严肃穆,宽阔的林荫道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叶己经开始泛黄,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抱着书本、步履匆匆的学生们,脸上洋溢着一种周晓雨熟悉的、对知识的渴求,却又带着一种她尚未具备的从容与自信。
报到,领取宿舍钥匙,购买饭票……在苏雯热心的帮助下,一切手续总算办妥。周晓雨被分配在一栋老旧宿舍楼的二层,一间八人住的房间。当她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时,一股混合着灰尘、旧木头和淡淡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
房间里己经来了几个室友和她们的家人。靠窗的下铺,一个穿着粉色毛衣、梳着马尾辫的城市女孩,正指挥着父母帮她铺上崭新的、印着小碎花的床单,床上还放着一个半人高的毛绒玩具。旁边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看起来有些内向的女生,则默默整理着自己简单的行李。另一个身材高挑、剪着运动头的女生,正利索地挂着蚊帐,动作干脆麻利。
周晓雨的进入,让房间里的说笑声稍微停顿了一下。城市女孩的目光在她洗得发白的衣衫和那个半旧行李箱上扫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随即又扬起一个礼貌而疏离的笑容:“你好,新室友?我叫李丽。”
“你……你好,我叫周晓雨。” 周晓雨有些局促地回应,下意识地将自己打着补丁的裤脚往后缩了缩。她选择了靠门的上铺——那个看起来最不受欢迎的位置,开始默默地整理自己的东西。当她拿出母亲亲手缝制的、厚实却土气的棉被时,她能感觉到李丽那边投来的、略带讶异的目光,脸颊不由得微微发烫。
一种无形的、源于出身和环境的隔膜,在这间小小的宿舍里,悄然弥漫开来。
傍晚,周晓雨独自一人走在校园里。夕阳的余晖给红砖楼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广播里播放着舒缓的音乐,三三两两的学生坐在草坪上或长椅上,谈笑风生。这一切美好得有些不真实,但她却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她想起了赵远航,此刻他应该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他那本《科学种田手册》吧?想起了母亲,是否正对着空荡荡的屋子暗自垂泪?想起了村口那棵大槐树,在秋风中是否又落下了几片黄叶?
故乡的一切,在此刻显得如此遥远,遥远得像一个模糊的旧梦。
就在周晓雨逐渐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在课堂、图书馆和宿舍之间三点一线奔波,努力消化着那些对她而言既新奇又深奥的知识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王磊正经历着一场灵魂的冲击。
走出广州火车站的那一刻,他被眼前摩肩接踵的人潮、高耸入云的楼宇(在当时看来)、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躁动而蓬勃的商业气息彻底震撼了。这里与周家集的静谧,与省城的书卷气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市场,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为“钱”而奔波,眼睛里闪烁着攫取的光芒。
他按照之前打听好的地址,找到了那个所谓的“老乡”。作者“遛弯的二后生”推荐阅读《故乡的秘密》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那是一个挤在狭窄巷弄里、堆满了各种电子元器件和廉价服装的出租屋。空气中弥漫着焊锡和劣质布料的味道。几个和他一样怀揣发财梦的年轻人,打着地铺,白天则像蚂蚁一样,穿梭在高第街、西湖路等新兴的集市里,兜售着从各种渠道弄来的“港货”、“洋货”。
王磊的机灵和胆大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很快学会了如何辨别电子表的好坏,如何跟本地摊主砍价,如何躲避市管会的清查。他揣着从家里带来的、以及父亲王卫国暗中支持的本钱,开始了他的“淘金”生涯。
起初并不顺利,他因为不懂行话被人坑过,也因为摆摊被追赶而狼狈逃窜过。但王磊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和与生俱来的对金钱的敏锐。他仔细观察,虚心请教(尽管对象多是些同样在底层挣扎的同行),很快摸到了一些门道。他发现,光是倒卖成品利润有限,如果能搞到一些紧俏的零部件自己组装,利润能翻好几倍。
他拿出所有积蓄,又冒险借了点钱,通过层层关系,终于弄到了一批廉价的电子表芯和塑料表壳。在那个拥挤燥热的出租屋里,他和几个同伴,就着昏黄的灯光,像作坊工人一样,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组装。汗水滴在电路板上,手指被粗糙的塑料边缘划破,但看着一块块看似光鲜的电子表在自己手中成型,想象着它们能换回的大把钞票,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亢奋的动力。
当他将第一批自己组装的电子表成功出手,攥着那厚厚一沓、远超他想象的钞票时,他的手在颤抖。那种瞬间暴富的刺激感,那种凭借自己“本事”挣到钱的巨大成就感,如同烈酒般冲昏了他的头脑。原来,财富可以来得如此之快!原来,离开了土地,人生真的有如此不同的活法!
他开始频繁地出入一些低档的歌舞厅和饭馆,学着那些“老板”的样子,用夸张的消费来填补内心骤然膨胀的虚空,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功”。故乡那个保守、沉闷的周家集,在他心中愈发显得微不足道。他写信回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南方机遇”的鼓吹和对留守家乡之人的不屑。他甚至在心里暗暗比较,周晓雨考上大学又如何?将来毕业了,一个月工资恐怕还不够他一天赚的。
秋意渐深。
周晓雨坐在灯火通明的大学图书馆里,面前摊开的是厚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窗外,城市的霓虹隐约闪烁。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她最初的惶恐和孤独渐渐被繁重的学业所冲淡。她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拼命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她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偶尔也会在苏雯的鼓励下,尝试着写一些稚嫩的诗文。她开始慢慢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尽管内心深处,那份来自乡土的自卑与格格不入感依然存在。她定期给母亲和赵远航写信,讲述大学生活的新奇,也倾诉着思乡之情。赵远航的回信总是很准时,厚厚几页纸,絮絮叨叨地讲述着村里的大小事情,他学习农技的进展,以及他对那片苹果园的憧憬。他的信,字迹笨拙,却带着泥土的踏实和阳光的味道,是周晓雨在陌生城市里最重要的精神慰藉。
而在南方那个潮湿闷热的出租屋里,王磊数着今天赚到的又一大笔钱,脸上是志得意满的笑容。他刚刚谈成了一笔更大的生意,准备扩大他的“组装工厂”。他盘算着,再过半年,或许就能买一辆梦寐以求的摩托车,那才叫真正的“派头”。他将周晓雨和赵远航的身影,连同那个生长着大槐树的村庄,都远远地抛在了记忆的角落,认为他们选择的,是两条注定被他远远甩在身后的、陈旧而缓慢的道路。
与此同时,在周家集,赵远航蹲在自己开辟的那一小片试验田边,眉头紧锁。他精心培育的第一批苹果树苗,长势并不如预期,有几株甚至出现了枯黄的迹象。技术员来看过,说是土壤酸碱度可能有问题,需要调整,但这需要购买特定的肥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他望着眼前这片他寄予厚望的土地,又抬头看了看村口那棵在秋风中屹立不倒的大槐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那份独自坚守的沉重压力。
夜深了。周晓雨合上书本,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走出图书馆。清冷的夜风拂面,她望着远处省城璀璨却冰冷的万家灯火,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思念。她想起了离开那天早晨,赵远航递过来的、带着体温的苹果的滋味。
她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赵远航最新的来信。在信的末尾,他用一种故作轻松的语气写道:“……树苗有点小问题,不过没关系,我能解决。晓雨,你在外面好好的,不用惦记。咱这槐树,叶子快掉光了,但根还深着呢。”
周晓雨将信纸按在胸口,眼中泛起的光。她知道,他们三个人,就像被时代的风吹向不同方向的种子,各自在陌生的土壤里挣扎、生长。未来会怎样?那棵连接着他们根脉的大槐树,是否还能系住他们渐行渐远的人生轨迹?
没有人知道答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