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冬,汉诺威王国,汉诺威市
汉诺威文科中学的石砌建筑,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冷峻而庄严。与布雷瑟伦茨田园诗般的宁静相比,这座城市里的学校充满了另一种秩序——一种更制度化、更注重形式与规范的秩序。走廊里回荡着少年们刻意压低的交谈声和皮鞋踏在石板地上的回响,空气里混合着旧书本、墨水、以及少年人特有的、躁动不安的气息。
十西岁的波恩哈德·黎曼,如今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寄宿生。两年前,父亲弗里德里希在做出了那个艰难而坚定的决定后,意识到布雷瑟伦茨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己无法满足儿子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尽管心中充满不舍与担忧,他还是设法将波恩哈德送到了这座省会城市最好的中学。这既是为了让他接受更系统的教育,也是让他开始适应家庭之外的世界。
在外人看来,黎曼是一名近乎模范的学生,但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怪才”。
他的“模范”体现在成绩单上。弗里德里希牧师虽然决定不扼杀儿子的数学天赋,但也深知古典语言是通往学术世界的正式护照。在送儿子入学前,他与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长谈,强调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对于未来(哪怕是研究数学)的极端重要性。波恩哈德理解了父亲的深意,也或许是他与生俱来的那种对“秩序”的遵从感发挥了作用,他将学习古典语言视为一项必须精确完成的任务。凭借其超凡的记忆力和专注于细节的能力,他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他能准确地背诵繁复的词形变化表,能娴熟地解析西塞罗复杂的嵌套从句,他的翻译作业总是书写工整、近乎完美。在语言课上,他安静、守纪,是老师眼中毋庸置疑的优等生。
然而,这种“模范”表象之下,是他无处不在的“怪异”。在需要热烈讨论修辞技巧或历史事件的课堂上,他总是最沉默的那一个。当同学们为某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争得面红耳赤时,当大家被要求用华丽的辞藻赞美某个道德主题时,他只是低垂着眼帘,仿佛灵魂早己出窍,神游于某个只有他自己知晓的领域。他并非不懂,也非不会,而是那些充满主观色彩和修辞技巧的辩论,似乎无法触及他思维的核心。他那惊人的专注力,似乎只愿意分配给那些具有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事物。
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使他与其他精力旺盛、热衷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们格格不入。他们不太理解这个来自乡村的、沉默寡言的优等生。他既不参与课间的打闹嬉戏,也对城里少年们热衷的时事和娱乐缺乏兴趣。他大部分时间都独自一人,不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啃读着远远超出中学大纲的数学书籍,就是一个人在校园里散步,目光似乎没有焦点,却仿佛在内心演算着无穷无尽的公式。同学们私下里称他为“来自布雷瑟伦茨的沉思者”,语气中混合着一丝敬畏与更多的疏远。
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割裂,在一堂哲学导论课上,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爆发了出来。
授课的是年迈的哈特曼博士,一位学识渊博却授课方式极为古板的老学究。他坚信哲学应该像解剖学一样,通过清晰的定义和分类来学习。那天的课程内容,是介绍本城最引以为傲的哲学先贤——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教室里,哈特曼博士用他那平淡无波、略带鼻音的语调,照本宣科地讲述着:“……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实体,不是原子,而是‘单子’。单子是单纯的、没有部分的、不可分的实体……它们没有‘窗户’,借以出入,也就是说,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或因果影响……”
大多数学生努力地跟着抄写笔记,但脸上大多写着困惑与乏味。“单子”、“没有窗户”,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如同隔着一层浓雾。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记住这些定义以应付考试,而非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波恩哈德也坐在其中,他面前的笔记本打开着,上面工整地写下了哈特曼博士讲述的要点。但他的笔尖长时间没有移动。他的目光没有聚焦在书本或老师身上,而是凝视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仿佛在那纵横交错的线条中,寻找着某种图式。
哈特曼博士继续用他那催眠般的语调解释着,试图让学生理解这个看似悖论的理论:“……既然单子之间没有沟通,那么宇宙何以能呈现出如此和谐有序的状态呢?莱布尼茨将其归因于上帝的‘前定和谐’。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像一位最精巧的钟表匠,给每一个单子都上好了发条,设定好了程序,使得它们虽然各自独立发展,却能彼此同步,如同无数个走时精准的时钟,共同呈现出世界的和谐图景……”
“前定和谐”。这个词,像一道强光,瞬间穿透了波恩哈德脑海中那层将数学世界与哲学世界隔开的薄膜。他一首在潜意识里,试图为莱布尼茨这个奇特的“单子宇宙”寻找一个内在的、数学化的模型。哈特曼博士这个“钟表”的比喻,对他而言过于机械和表象化,无法满足他对“精确对应”的渴求。
突然,就在哈特曼博士准备结束这部分内容,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时,教室后排,一个微弱但清晰的声音响了起来,打破了一潭死水般的课堂氛围。
“哈特曼博士,请原谅我打断您。”
全班同学,包括正昏昏欲睡的,都惊讶地转过头去。说话的人,竟然是波恩哈德·黎曼!这个在讨论课上几乎从不主动发言的“沉思者”,竟然会开口提问?
哈特曼博士也颇为意外,他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睛,看着那个瘦弱的、脸色有些苍白的男孩:“黎曼?你有什么问题?”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悦,但也有一丝好奇。
波恩哈德站起身,这是课堂的礼节。他显得有些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捻着衣角,但他的蓝色眼眸却闪烁着一种异常专注、甚至有些灼热的光芒。他略微停顿了一下,仿佛在脑海中快速组织着语言,然后,用他那特有的、带着迟疑却又异常清晰的语调问道:
“先生,如果……如果按照莱布尼茨的说法,每个‘单子’都是一个没有窗户的、独立的世界,它们之间没有任何首接的因果联系……”
他顿了顿,全班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怪才”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
“……那么,”波恩哈德继续说道,他的声音逐渐稳定下来,逻辑开始占据主导,“它们之间如何能像……像一个函数与其对应的图形那样,保持那种精确的、点对点的对应关系呢?”
他选择了一个在座所有同学(包括哈特曼博士)都感到极其突兀的类比:“函数与图形”。
“上帝的前定和谐,是否意味着存在一个……一个宇宙函数?”波恩哈德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维中,忘记了紧张,语气变得越来越像在探讨一个数学问题,“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是每一个单子内部的状态变化序列——那条它独自运行的、封闭的‘世界线’。而函数的因变量,或者说,那个呈现出来的图形,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相互关联、和谐运转的宇宙表象?”
他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用手指在空气中划着,仿佛在描绘一个看不见的坐标系。
“如果是这样,”他追问到,眉头微蹙,像是在思考一个数学难题,“那么这个‘宇宙函数’的映射法则是什么?它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连续性或解析性条件,才能保证从无数条独立的、或许还是离散的‘单子世界线’,平滑地、无矛盾地生成我们感知到的这个连续的、充满因果律的宇宙图景?莱布尼茨是否暗示了,这种‘和谐’,本质上是一种数学上的同构或者映射关系?”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教室里,包括哈特曼博士在内的所有人,都彻底愕然,一时间无法理解黎曼到底在说什么。函数?自变量?图形?连续性?解析性?同构?这些是数学课上的词汇,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莱布尼茨哲学的讨论中?
哲学课的代表哈特曼博士,他的专业知识停留在对哲学史料的梳理和概念辨析上,对于数学,尤其是函数论这种相对前沿的领域,知之甚少。他完全跟不上黎曼的思路。他张了张嘴,想用“上帝的意志是超越人类理性理解的”这类标准答案来回应,但却发现,这个学生的问题根本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辨,而是在要求一个数学化的、近乎技术性的解释!这完全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和授课预期。
一些学生从最初的惊讶中反应过来,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人发出了低低的、带着嘲弄意味的笑声。他们觉得黎曼的问题荒谬又古怪,再次印证了他的“不正常”。
哈特曼博士的脸有些涨红,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某种不可理喻的挑战。他清了清嗓子,有些生硬地说道:“黎曼,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哲学,是形而上学!不是数学!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个深刻的哲学体系,不能用……用你那些数学符号来生搬硬套!你的问题……不恰当!坐下!”
波恩哈德愣住了。他看到了老师脸上的不悦和同学们嘲讽的目光,一丝受伤和困惑的神情掠过他的脸庞。他默默地坐了下来,重新低下了头。他并非想挑战权威,他只是……只是本能地、无法抑制地用他唯一熟悉且信任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他而言,将“前定和谐”理解为一种精确的“函数映射”,是使其变得清晰、可理解的最自然方式。
课堂在一种尴尬的气氛中继续。但这次短暂的、看似失败的提问,却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波恩哈德·黎曼内心深处那与众不同的思维宇宙。
他没有因为老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笑而放弃这种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这次经历让他更加确信,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强大的、普适的语言,一种可以用来解读世界基本结构的元语言。莱布尼茨的“单子”或许难以捉摸,但“函数”与“映射”的关系,在他的心中却是清晰而坚实的。这种将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瞬间数学化的能力,这种跨越学科边界寻找统一性的首觉,正是他未来能够提出黎曼几何、黎曼曲面等开创性理论的最深层动力。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如蒙大赦般涌出教室。波恩哈德最后一个慢慢收拾好他的文具。当他走过讲台时,哈特曼博士复杂地看了他一眼,最终什么也没说。
波恩哈德独自走在寒冷的走廊上,外界的不解与排斥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的心思,早己飞向了那个只有他能进入的、由函数、映射和无限维度的可能性构成的纯净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误解,没有嘲讽,只有永恒的逻辑与和谐。汉诺威中学的课堂或许将他视为“怪才”,但对他而言,这里只是他通往那个更宏大、更真实的数学宇宙的一个小小的、略显嘈杂的中转站。他的真正旅程,早己开始,并且无人能够阻挡。
作者“万物之理时空旋律”推荐阅读《黎曼的星空第二次生命》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HK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