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巷”计划顺利推进的喜悦尚未散去,楚源在医院内部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他与苏瑾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急症研究”项目,在经过前期多个成功案例的积累和系统数据整理后,开始显现出超越个体病例的更大价值。
周一刚上班,楚源和苏瑾就被一起请到了急诊科主任王建军的办公室。令人意外的是,主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副院长,以及医务处处长也在座。这阵势显然不是寻常的工作汇报。
“苏主任,楚医生,请坐。”王建军笑容满面,示意两人坐下,“今天请两位来,是想正式讨论一下你们这个研究项目的未来。”
副院长接过话头,语气严肃而充满期待:“苏瑾,楚源,你们提交的阶段性总结报告,院里几位专家都看过了。尤其是那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运用中医‘望气’和辨证思维早期识别潜在危重倾向、针灸和中药在急症中的即时干预效果、以及对于功能性症状的快速处理——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医务处长翻看着手中的资料,补充道:“数据显示,在你们项目覆盖的特定病例范围内,平均留观时间缩短了15%,误诊率有所下降,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处理那些现代医学检查‘正常’但患者主观痛苦强烈的病例,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充思路。”
苏瑾冷静地回应:“院长,处长,王主任。我们的研究初衷,就是希望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与现代急诊医学的快速、精准特点相结合,探索一条优势互补的新路径。目前来看,这条路径是可行的。”
王建军看向楚源,目光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楚医生,你在这个项目里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你不仅提供了独特的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你搭建起了两种医学体系沟通的桥梁。”
副院长身体微微前倾,说出了此次会议的核心目的:“基于你们出色的工作成果和展现出的广阔前景,医院经过初步讨论,有一个初步构想——考虑以你们目前的研究团队和模式为基础,升级成立一个院内试点性质的‘中西医结合急症中心’!”
“试点中心?”楚源和苏瑾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
“是的。”副院长肯定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项目了,而是一个小型化的、实体运行的临床单元。它可以拥有独立的、小规模的观察床位,固定的医护人员配置(包括中医师和西医师),专门的设备和药材储备。目标是更系统化地进行实践,中医楚少:从住院医到国医圣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中医楚少:从住院医到国医圣手最新章节随便看!积累更全面的数据,探索可推广的标准化流程,最终看看能否形成一种全新的急症诊疗模式。”
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将从“研究探索”阶段,正式迈入“小范围实践验证”的新里程!这将是一个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初步构想。”医务处长谨慎地说,“涉及人员编制、场地、预算、跨部门协作等诸多问题,需要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和方案论证。但院里态度是积极的,希望你们能牵头,尽快拿出一份具体的筹建方案。”
离开主任办公室,苏瑾和楚源都心潮澎湃。
“看来,我们之前的工作没有白费。”苏瑾难得地露出一丝浅笑。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苏老师。”楚源点头,“可以把我们的想法更系统地付诸实践。”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急诊科乃至医院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人支持,认为这是创新和突破;也有人持保留态度,担心资源倾斜和实际效果。
周明找到楚源,他的态度己经彻底转变,甚至带着一种参与历史进程的兴奋:“楚源,如果这个中心真的成立,算我一个!我对你们那套‘气机’理论越来越感兴趣了,我想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尝试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和验证。”
就连中医科的李德全主任也特意打电话给楚源,语气复杂,既有为楚源高兴的欣慰,也有一丝担忧:“小楚啊,这是大好事!说明医院重视中医了。不过,你这重心以后是不是就更偏向急诊那边了?咱们科里……”
楚宽慰道:“李主任,您放心,我的根还在中医科。这个中心如果成立,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离不开中医科的支持。到时候,可能还需要请赵老、孙老他们去会诊指导呢。”
下班后,楚源将这个好消息带回了家。楚怀仁和林素云都为他感到骄傲。
“好啊!这是要把老祖宗的东西,用在最紧要的地方!”楚怀仁抚掌赞叹,“小源,这是责任,也是机遇,一定要做好!”
胖子得知后,更是兴奋地嚷嚷:“源哥!你这可是要搞大事情啊!等你的中心弄起来,咱们‘杏林巷’就跟你的中心搞联动,产学研一体,绝对牛逼!”
站在个人事业的新起点上,楚源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前路也愈发清晰。从救治一个个病例,到参与构建一个新的诊疗模式,他的医道之路,正在迈向一个更广阔、更具系统性的舞台。
(http://www.220book.com/book/XHT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