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先生在心肾不交的急症被成功处理后,于次日清晨症状完全缓解,精神奕奕地在家属千恩万谢中出院了。这个病例本身或许算不上惊天动地,但其象征意义和对院内固有观念的冲击却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急诊科内部。那位最初接诊、考虑“焦虑发作”的住院医,在晨交班时详细汇报了这个病例的后续,重点描述了楚源如何通过望诊、问诊和脉诊锁定“心肾不交”的病机,以及针灸和中药颗粒剂快速起效的过程。他没有刻意夸大,但事实本身己足够有说服力。
“所以,并不是所有主观症状强烈的非器质性急症,都只能归结为心理问题或简单地镇静处理。”苏瑾在交班总结时冷静地指出,“中医的辨证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探查和干预的路径。这个案例,值得所有人思考和学习。”
原本一些对中心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急诊科医护,态度开始发生微妙转变。至少,当他们再遇到类似检查无异常但患者痛苦不堪的病例时,会多一个选择——请中心会诊。
更大的变化来自其他科室。神经内科的一位主治医生,收治了一位顽固性失眠、伴有紧张性头痛的年轻女性患者,用了常规的镇静安眠和放松肌肉药物效果不佳。他不知从何处听说了陈老的病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内部系统发来了会诊邀请,点名请楚源医生协助。
楚源前往神经内科病房,仔细诊察后,判断患者属于 “肝郁血虚,虚热扰神” ,并非单纯的神经衰弱。他在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开了丹栀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的方药,并教了患者几个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三天后,那位主治医生惊喜地反馈,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头痛也大大减轻,特意打电话到中心表示感谢。
这个成功的跨科室协作案例,像是一个小小的广告,开始在院内小范围传播。虽然像赵永刚那样的资深专家或许依旧不以为然,但一些更年轻、思维更开放的医生,开始对这个新兴的中心产生了兴趣。偶尔,在医生休息室,关于中心的议论不再是单纯的质疑,也开始夹杂着一些好奇和探讨。
周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他兴奋地对楚源说:“看到没?坚冰开始融化了!只要我们持续产出这样的案例,就不怕没人认可!”
楚源心中也感到欣慰,但他更清醒:“这只是开始。一个、两个成功案例或许能改变一些人的看法,但要真正赢得广泛的信任,需要的是稳定、可重复的疗效和一套成熟的协作机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杏林巷”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在胖子的高效推进和街坊们逐渐高涨的热情下,首批签约商户的外立面改造和内部装修己经接近尾声。统一的仿古招牌、青砖黛瓦的韵味开始显现,虽然尚未正式开业,但己然吸引了不少路过市民好奇的目光。
胖子兴致勃勃地拿着效果图和施工进度表来找楚源和楚怀仁:“源哥,楚叔,你们看!按照这个进度,下个月中旬,咱们首批大概七八家店,包括咱们扩大后的‘楚氏国医堂’、张婶转型的‘养生茶饮铺’、李叔的‘手工药香坊’,还有引进的一家正宗艾灸馆和一家推拿正骨店,就能率先试营业了!”
他还带来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想法:“我在想,等咱们中心这边运转再成熟一点,能不能和‘杏林巷’搞个联动?比如,中心处理急症和重症,后续的康复调理、体质改善,可以引导到‘杏林巷’来,由各位老师进行更系统、更长期的调理。反过来,‘杏林巷’如果遇到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轻症,或者识别出潜在的重症苗头,也可以第一时间转到中心来。这不就形成闭环了吗?”
这个构想让楚源和楚怀仁都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联动,更是构建了一个覆盖急症、慢病、康复、养生全链条的健康服务体系,真正将医院的专业性与社区的便利性结合起来。
“这个想法很好!”楚怀仁赞许道,“医馆传承,社区服务,医院支撑,三者若能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大医之道!”
楚源也点头认同:“可以开始规划具体的转诊流程和协作机制了。等中心这边再稳定一些,‘杏林巷’也试运营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尝试推动。”
一切都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中心在院内初步站稳脚跟,开始发挥独特作用;“杏林巷”雏形己现,即将迎来新生。楚源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连接点上,一边是现代医院体系的精深与严谨,一边是传统社区医疗的温暖与延展,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医术和理念,将这两端牢牢连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健康图景。
然而,他也深知,无论是中心还是“杏林巷”,都还只是刚刚启航的小船,前方或许还有更大的风浪。但此刻,看着眼前逐渐展开的蓝图和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他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力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XHT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