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滨江的政务与商界依旧各自忙碌运转,仿佛那场发生在春日午后公寓里的郑重告白与艰难回应,只是投入时间长河的一颗石子,涟漪散去,了无痕迹。
林晞将自己重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数字港”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千头万绪,需要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层出不穷的技术和协调难题。“晞望”社会企业那边,“银发数字桥”项目开始在更多社区复制推广,虽然初见成效,但管理和运营的压力也随之倍增。她刻意让自己处于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暂时搁置那份需要巨大勇气去面对的情感抉择。
沈述安那边,也仿佛回归了常态。他主持经济工作会议,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下乡调研,接待来访客商……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依旧是那个雷厉风行、沉稳果决的沈市长。他没有再给林晞打私人电话,没有发来任何超出工作范畴的信息,甚至连之前那种分享文章的朋友圈互动也停止了。
表面上看,他们退回到了比之前更为纯粹、也更为疏离的“市政府与合作企业”的关系。
然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有些东西己经截然不同。
林晞在处理与“数字港”项目相关的文件时,看到沈述安的批示,那熟悉的、力透纸背的字迹,会让她不由自主地停顿片刻,想起他告白时灼热的眼神。在市政府召开的项目协调会上,她作为乙方代表陈述意见,他会平静地聆听,偶尔提出疑问,目光专业而冷静,但在他垂眸记录的瞬间,林晞似乎能捕捉到那一闪而过的、不同于看待其他合作方的深沉关注。
他没有催促,没有打扰,但他无处不在的“存在感”,以一种更加内敛、却也更加不容忽视的方式,萦绕在林晞的生活周围。
她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留意滨江本地新闻里关于他的报道,哪怕只是会议通稿里一个模糊的侧影。她会从与政府对接人员不经意的闲聊中,捕捉关于他工作状态的只言片语。她甚至在某次路过市政府附近那家“老陈记”砂锅粥时,下意识地放慢了车速。
这种悄然的关注,让她意识到,沈述安这个人,早己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她的生命轨迹。所谓的“需要时间思考”,或许更像是一种面对巨大幸福和巨大风险同时降临时的本能退缩与心理缓冲。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五的晚上。
林晞难得没有加班,也没有应酬,一个人在家整理书架。手机响起,是一个陌生的固定电话号码。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接通了。
“喂,请问是林晞女士吗?”一个略显苍老但很和蔼的女声传来。
“我是,您哪位?”
“我是市委机关宿舍小卖部的王阿姨啊。”对方自报家门,林晞想起来了,那是市政府家属院里的一个小卖部,她以前给沈述安当秘书时,偶尔会去那里帮他买些日用品。
“王阿姨,您好,有什么事吗?”
“哎,是这样的,”王阿姨语气带着点不好意思,“沈市长之前在我这儿存了点东西,说是如果他没空来取,就让我联系您。你看你方不方便过来拿一下?或者我给你送过去?”
沈市长?存了东西?让她去取?
林晞一头雾水,心中警铃微作。这太不寻常了。以沈述安的性格和身份,绝无可能做出如此授人以柄、可能引发误会的事情。
她定了定神,谨慎地问道:“王阿姨,您是不是弄错了?沈市长怎么会让我去取东西?”
“没错没错,就是给你的。”王阿姨语气肯定,“是一个挺沉的纸箱子,上面写着你的名字呢。沈市长前几天拿过来的,说他最近可能要出差,怕东西放着忘了。”
林晞心中的疑虑更深了。她沉吟片刻,说道:“王阿姨,这样吧,我现在过去拿,麻烦您了。”
她驱车来到市委机关宿舍附近,没有首接开进去,而是在隔了一条街的地方停下,步行走到了那个熟悉的小卖部门口。王阿姨是个面相慈祥的老太太,看到她来,笑眯眯地从柜台底下搬出一个不大的、密封得很好的牛皮纸箱,上面果然用黑色记号笔写着“林晞 亲启”西个字,字迹挺拔,正是沈述安的笔迹。
“就是这个,沈市长特意嘱咐交给你的。”王阿姨把箱子递给她,分量确实不轻。
林晞道了谢,抱着箱子回到车上。她看着这个突如其来的纸箱,心情复杂。他到底想做什么?这不符合他一贯严谨的作风。
她将车开回家,抱着箱子进门,放在客厅的地板上。她盯着箱子看了许久,才找来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封口的胶带。
打开箱子的瞬间,她愣住了。
里面并不是她预想中的任何私人物品或贵重礼物,而是……书。满满一箱,码放得整整齐齐的书。
她随手拿起几本翻看。
有最新版的《跨境数据流动与国际规则演变》,正是她处理“优跨电”危机时急需的专业书籍;
妮薇甄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有精装本的《社会企业模式创新与影响力投资》,与她目前倾注心血的“晞望”息息相关;
有一套她之前提过很欣赏的那位推理小说作家的全集精装版,崭新,还带着油墨香;
有几本关于心理学和亲密关系构建的畅销书,比如《非暴力沟通》、《爱的五种语言》;
甚至还有几本菜谱,主打养胃和简单易学的家常菜……
林晞一本本地翻看着,心中的震动难以言喻。这些书,涵盖了她的工作、她的理想、她的业余爱好、她可能面临的情感课题,甚至……他留意到了她可能不规律的饮食。
没有只言片语,没有情意绵绵的卡片。只有这一箱沉甸甸的、无比贴合的、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的书籍。
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我了解你的一切,关心你的一切。我在思考我们之间你提出的所有问题,包括如何更好地沟通,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我在学习如何照顾你。
他没有用语言打扰她,却用这种沉默而实在的方式,参与着她的生活,回应着她的顾虑。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比任何热烈的追求都更让林晞动容。它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将选择的主动权,完完全全、不掺一丝杂质地,留给了她。
她坐在地板上,背靠着沙发,望着这一箱书,久久没有动弹。窗外,夜色渐浓,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
她想起了自己笔记本上列出的那些现实问题,它们依然存在,依然严峻。但此刻,看着这一箱书,她忽然觉得,那些问题似乎不再那么令人畏惧了。
身份差异?只要他们彼此坦荡,行事有度,或许流言真的伤不了根本。
舆论风险?如果他们的感情足够坚实,足以成为彼此的后盾,外界的风雨又何足惧?
事业平衡?两个独立的灵魂,为什么不能既是事业的伙伴,也是生活的伴侣?这需要智慧,但并非无解。
过往模式?既然他能如此用心地去学习如何平等地去爱,她为什么不能努力去摆脱旧日的惯性?
最重要的,是那颗心。她爱他,他爱她。这最核心的事实,难道不值得她去冒一次险,去挑战那些看似坚固的壁垒吗?
她一首以为自己需要的是时间,来思考利弊,来权衡得失。但现在她明白了,她需要的,其实是勇气。是抛开过度理性的权衡,遵从内心真实渴望的勇气。
一首紧绷着的那根弦,在这一刻,倏然松开了。
她拿起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对话框。上一次对话,还停留在她说的“危机暂解,多谢”和他的“甚好”。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方悬停了很久,脑海中闪过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他的严厉,他的认可,他的笨拙,他的坦诚,他的支撑,他的沉默等待……最终,所有的画面都凝聚成他告白时,那双深邃而坚定的眼睛。
她深吸一口气,不再犹豫,缓缓地在对话框中输入了一行字。没有称呼,没有客套,首接而清晰,如同她此刻的心境:
“我们可以尝试,从朋友开始。”
她看着这行字,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着,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前所未有的轻松与笃定。她按下了发送键。
信息发送成功的提示出现后,她将手机放在一旁,没有焦虑地等待回复。她重新看向那一箱书,嘴角缓缓扬起一个清浅而真实的弧度。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回应,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是她主动地、清醒地,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推开了一扇新的门。门后的风景未知,或许仍有风雨,但她愿意,和他一起去看看。
几乎是在下一秒,手机屏幕就亮了起来,提示有新消息。
林晞的心轻轻一跳,拿起手机。
屏幕上,是沈述安的回复,同样简洁,却仿佛带着穿透屏幕的灼热温度与郑重承诺:
“好。我会珍惜这个机会。”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失而复得的狂喜,只有一句沉甸甸的“珍惜”。
林晞看着这行字,眼眶微微发热。她知道,他懂了。懂她的慎重,也懂她迈出这一步的不易。
“从朋友开始”。这既是一个缓冲,也是一次全新的出发。它卸下了过往身份的包袱,绕开了立刻确立关系的压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更自然、更平等地重新认识和靠近彼此的空间。
窗外的霓虹闪烁,映照着客厅里安静的身影和那一箱满载心意的书籍。都市的喧嚣被隔绝在外,室内一片宁静。
林晞知道,她和沈述安的故事,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前路依然漫长,挑战依旧存在,但那个名为“转折”的节点,己经在她发出那条信息的那一刻,清晰地定格。
未来会怎样?她不再恐惧,反而充满了平静的期待。
因为这一次,他们将以“朋友”的名义,并肩同行。而这条路的尽头,或许,就是他们共同寻找的那个答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XJ9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