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章 赈灾暗流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贞观之治长歌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章节无错乱精修!
 

襄州城西的粥厂前,队伍蜿蜒如长蛇。

陈远志——新任渭南县令,如今被临时调来襄州协理赈灾——正亲自为灾民打粥。这个一个月前还在为科举奋战的寒门学子,如今官袍上己沾满泥泞。

“下一个。”他的声音沙哑,连续三日只睡两个时辰,眼皮沉重得快要抬不起来。

一个老妇人端着破碗上前,粥勺落入碗中的声音轻飘飘的。陈远志皱眉,探头看向粥锅——所谓的“粥”几乎能照见人影。

“这米放得太少。”他转头对管粮的胥吏说,“再加三成米。”

胥吏面露难色:“陈县令,不是下官不肯,是上面的规矩每日就这些米……”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陈远志坚持,“去加。”

胥吏磨蹭着不动。陈远志不再多言,亲自扛起米袋就要往锅里倒。

“陈县令好大的官威啊。”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远志回头,看见襄州长史郑仁基带着几个随从站在不远处。这位荥阳郑氏的旁支子弟,虽只是五品长史,在襄州的势力却盘根错节。

“郑长史。”陈远志放下米袋,不卑不亢地行礼。

郑仁基踱步过来,用勺子搅了搅锅里的粥:“按朝廷规制,赈灾粥‘筷子插而不倒’。陈县令觉得这粥太稀,莫非是想讨好灾民,博个清名?”

这话说得极重,暗指陈远志借赈灾沽名钓誉。

陈远志面色不变:“下官只知灾民要活命。若按现行标准,老人孩子撑不过十天。”

“那是他们命该如此。”郑仁基轻飘飘一句,引得周围灾民怒目而视。

陈远志强压怒火:“郑长史此言,下官不敢苟同。陛下亲临襄州,就是要救民于水火。若灾民大量饿死,你我如何向陛下交代?”

提到皇帝,郑仁基脸色微变,随即冷笑:“陈县令倒是忠心。不过你可知道,擅自更改赈灾标准,是要掉脑袋的?”

“若因恪尽职守而掉脑袋,下官认了。”

郑仁基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笑了:“好,很好。那陈县令就好自为之。”

他转身离去,随从们赶紧跟上。走出几步,又回头补充:“对了,陈县令年轻有为,可别为了这些贱民,断送了大好前程。”

待郑仁基走远,方才那胥吏才敢上前,低声道:“陈县令,您何必得罪郑长史?他可是崔民干的表侄女婿……”

陈远志看着郑仁基远去的背影,心中了然。原来这襄州的浑水,比想象中还要深。

---

深夜,襄州临时行宫内,李世民正在听取各地灾情汇报。

“襄州七县己全部开设粥厂,灾民初步安顿。”张允文禀报道,“但粮食缺口依然很大。若按现有消耗,存粮只够支撑半月。”

李世民皱眉:“朕不是下令调粮十万石吗?”

“是。但运粮需要时间,且沿途损耗严重……”

“不是损耗,是被层层盘剥吧?”李世民冷冷打断。

张允文低头不语。

这时,魏征出列:“陛下,臣今日暗访各粥厂,发现问题不止在粮食。”

“哦?”

“有的粥厂克扣米粮,有的虚报灾民数量,更有甚者,要求灾民缴纳‘领粥费’。”

李世民猛地站起:“岂有此理!”

“更严重的是,”魏征继续道,“臣发现有人故意拖延赈灾,制造民怨。”

“谁?”

魏征看了眼殿内众臣,欲言又止。

李世民会意,屏退左右。待殿内只剩几个心腹,魏征才道:

“种种迹象表明,有人在暗中操纵,意图让陛下此次赈灾失败。”

房玄龄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敢!”

“他们当然敢。”杜如晦沉声道,“陛下若赈灾成功,威望更盛,新政推行将再无阻碍。这是某些人不愿看到的。”

李世民在殿内踱步,烛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好一招借刀杀人。”他冷笑,“利用灾情,既打击朕的威信,又能让寒门官员背锅。一箭双雕。”

他停在魏征面前:“可有证据?”

“尚无确凿证据。但臣发现,阻挠赈灾最力的,多是世族出身的官员。”

李世民点头,对张允文道:“那个陈远志,近日如何?”

“恪尽职守,但得罪了不少人。今日还与郑长史起了冲突。”

“郑仁基……”李世民沉吟,未来可期见证奇迹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就是那个娶了崔民干外甥女的郑仁基?”

“正是。”

李世民眼中闪过厉色:“传陈远志。”

---

陈远志赶到行宫时己是子时。他万万没想到,皇帝会在这个时辰召见自己这个小小县令。

进入殿内,他看见除了皇帝,还有魏征、房玄龄等重臣,顿时紧张得手心冒汗。

“不必多礼。”李世民让他起身,“朕听说,你今日为了灾民,顶撞了上官?”

陈远志心头一紧:“臣……臣只是据理力争。”

“争得好!”李世民拍案,“为官者,若连为民请命的勇气都没有,不如回家卖红薯!”

陈远志愣住了。

李世民走到他面前:“朕问你,若让你全权负责襄州赈灾,你敢不敢接这个担子?”

“臣……”陈远志心跳如鼓,“臣资历尚浅,恐难当此重任。”

“资历?”李世民挑眉,“朕登基时不过二十九岁,不也当了这天下之主?朕只看能力,不看资历!”

陈远志深吸一口气,跪地叩首:“臣愿竭尽全力,万死不辞!”

“好!”李世民扶起他,“朕赐你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凡阻挠赈灾者,无论品级,一律严惩!”

他又对魏征道:“玄成,你暗中协助,务必找出幕后黑手。”

待陈远志捧着尚方宝剑退出殿外,房玄龄才忧心道:“陛下,此举是否太过冒险?陈远志毕竟年轻……”

“正因为他年轻,没有牵扯,才敢放手去做。”李世民目光深远,“况且,朕就是要让那些人看看,寒门子弟,一样能担重任!”

---

翌日清晨,陈远志手持尚方宝剑,首接来到襄州府库。

“开仓!”他下令,“今日起,所有粥厂米量加倍!”

管库的官员看着尚方宝剑,不敢违抗,但依然迟疑:“陈县令,这不合规矩……”

“规矩?”陈远志举起尚方宝剑,“这就是规矩!”

消息很快传到郑仁基耳中。

“好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他摔碎手中的茶杯,“真以为有尚方宝剑就能为所欲为?”

幕僚低声道:“长史,要不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郑仁基冷静下来,眼中闪过算计:“不必我们动手。你去联络各粥厂的管事,让他们暗中抵制。我倒要看看,他一个外来县令,如何指挥得动襄州上下!”

正如郑仁基所料,陈远志很快遇到了阻力。

不是明目张胆的对抗,而是软钉子。不是称病告假,就是推诿拖延。一天的米粮,拖到傍晚才发放;需要的人手,永远凑不齐。

“陈县令,不是下官不配合,实在是人手不足啊。”一个粥厂管事陪着笑脸,眼中却满是讥诮。

陈远志看着眼前稀稀拉拉的几个胥吏,心中明镜似的。他知道,这是郑仁基在背后搞鬼。

但他没有发作,只是平静地说:“人手不足?好办。”

他转身对随从道:“传我命令:所有襄州衙门的官员,包括本官在内,全部到粥厂轮值。先从本官开始!”

消息传出,襄州官场哗然。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第二天一早,陈远志真的来到最偏远的城西粥厂,亲自淘米生火,忙得满头大汗。

“这、这成何体统……”几个老官员连连摇头。

但灾民们看在眼里,纷纷跪地叩谢:“青天大老爷!”

消息传到行宫,李世民笑了:“这小子,倒是懂得收买人心。”

魏征却道:“臣以为,陈县令并非收买人心,而是真心为民。”

“朕知道。”李世民点头,“正因如此,才更显可贵。”

他走到窗前,望着襄州城方向:“传旨:襄州所有官员,必须轮流到粥厂当值。违者,革职查办!”

圣旨一下,郑仁基之流再不敢明目张胆地抵制。但暗地里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深夜,陈远志在临时住所整理文书,突然听见窗外异响。他警觉地起身,只见一个纸团从窗外扔了进来。

展开纸团,上面只有一行小字:

“小心粮仓。”

他心中一凛,立即带人赶往府库。远远地,就看见粮仓方向冒出浓烟!

“快救火!”他一边高喊,一边冲向粮仓。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襄州的暗斗推向了明处。而陈远志不知道的是,这场大火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贞观之治长歌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