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章 以工代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贞观之治长歌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未来可期见证奇迹”推荐阅读《贞观之治长歌行》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贞观七年的盛夏,河南道的干旱来得猝不及防。

陈远志站在洛州城头,望着龟裂的田地。自春耕以来,滴雨未落,禾苗枯黄。更棘手的是,持续干旱导致漕运水位下降,南方赈灾粮无法及时运达。

“大人,各州县请求开仓的文书堆满案头了。”周正的声音带着焦虑,“但官仓存粮仅够支撑半月。”

陈远志的目光从干涸的洛水转向城内。街市上,流民开始聚集,都是来自周边县乡的农户。

“不能简单开仓放粮。”他轻声道,“那只会养成惰性,耗尽存粮。”

周正不解:“那该如何是好?”

陈远志指向远处的洛水:“修渠。”

“修渠?”

“对。以工代赈。”陈远志目光坚定,“召集流民,疏浚河道,修建水渠。既解决眼前饥荒,更为明年抗旱做准备。”

命令下达后,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冷淡。

流民宁愿在粥厂前排队,也不愿参加修渠。即便有少数人报名,也是出工不出力。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负责督工的官员抱怨,“每人每日发三升米,他们干一个时辰就歇着。”

陈远志亲自来到工地。正值午时,烈日当空,民夫们三三两两躲在树荫下,见官员来了才懒洋洋地拿起工具。

“老丈,”他走向一个年长的民夫,“为何不好好干活?”

老农苦笑:“大人,不是我们偷懒。干多干少都是三升米,何必卖力?”

陈远志明白了问题所在。大锅饭养懒汉,古今皆然。

当晚,他修改了章程:改按日计酬为按量计酬,完成土方量多者多得,超额完成者另有奖赏。

新规一出,民夫们的积极性立即高涨。为了多挣粮食,他们天不亮就出工,月上中天才收工。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这日清晨,陈远志接到急报:新安县修渠民夫发生械斗,伤亡数十人!

他立即赶往现场。只见河道上血迹斑斑,两群民夫手持铁锹、锄头对峙,官府差役在一旁束手无策。

“怎么回事?”陈远志厉声问道。

新安县令哭丧着脸:“回大人,是为了争抢土方。一伙人说另一伙人越界挖了他们段的土,就打起来了。”

陈远志仔细查看划分的工段,果然界限模糊,难怪会发生争执。

更严重的是,因为争抢土方,工程质量也出现问题。有的渠段挖得太深,有的太浅,完全不符合治水要求。

“立即停工!”陈远志下令,“重新规划工段,明确界限。”

回到洛州,他连夜召集各州县官员,制定详细的施工规范。不仅明确各工段界限,还规定了渠深、渠宽的标准,并设立监工查验质量。

规范出台后,争执减少了,但工程进度又慢了下来。

“大人,民夫们怕达不到标准白干活,都不敢放手去干了。”周正汇报。

陈远志意识到,光有规范还不够,还需要专业指导。

他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派遣工部水司官员前来指导。同时,在民间招募老河工,组成技术指导队。

措施很有效,工程逐渐走上正轨。但陈远志发现,各州县上报的土方量存在很大水分。

“一天挖十方土?”他指着报表问周正,“可能吗?”

周正摇头:“下官查过,最多五方。”

“那多报的五方土哪里去了?”

答案不言自明——官员虚报工程量,冒领粮食。

陈远志震怒之下,连罢三县县令。但虚报之风依然屡禁不止。

更让他忧心的是,存粮消耗速度远超预期。照这个速度,撑不到漕运畅通的那天。

---

就在陈远志一筹莫展时,沈万金来访。

“大人可是为粮食发愁?”沈万金一眼看出他的困境。

陈远志叹气:“漕运不畅,南方粮食运不过来。照现在这个消耗速度,最多再撑十天。”

沈万金微笑:“大人可听说过‘飞钱’?”

“飞钱?”

“就是商人们在各地钱庄存钱,凭票据在异地取钱。”沈万金解释,“粮食也可以这样。”

陈远志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

“商人们在南方买粮,凭粮票在北方取粮。”沈万金道,“如此可省去运输之劳。”

“好主意!”陈远志拍案而起,“但如何保证粮票能兑付?”

沈万金取出一本账册:“这是各地商会联保的账册。我们共同担保,粮票绝对兑现。”

陈远志当即拍板:“就这么办!”

黑钱制度推行后,效果立竿见影。南方粮食通过商路源源不断运抵北方,粮价不升反降。

但反对声也随之而来。

这日朝会,多位御史联名弹劾陈远志“纵容商贾,败坏朝纲”。

“陛下!”御史中丞痛心疾首,“商贾重利轻义,若掌控粮运,后患无穷啊!”

更有人指责:“陈远志与商人沈万金过从甚密,恐有私相授受之嫌!”

李世民将弹劾奏章转给陈远志:“你怎么说?”

陈远志坦然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飞钱解了燃眉之急,救了数万灾民,何错之有?”

“那与商人过从甚密呢?”

“臣与沈万金,君子之交。”陈远志正色道,“若因避嫌而置灾民生死于不顾,才是真正的失职!”

李世民点头:“朕信你。”

但皇帝的信任并不能平息非议。朝中反对声浪越来越高,连一些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开始质疑。

更糟糕的是,飞钱制度实行半月后,真的出了问题。

---

这日,洛州粮票兑换点前挤满了人。

“凭什么不给我们兑粮?”

“说好的见票即兑呢?”

“奸商!骗子!”

愤怒的民众几乎要冲垮兑换点。沈万金急得满头大汗,见陈远志赶来,连忙迎上:

“大人!南方运粮船在淮河被扣了!”

“被谁扣了?”

“说是漕运衙门,要查验‘商引’。”沈万金苦笑,“我们走的是商路,哪来的商引?”

陈远志立即明白,这是有人故意刁难。

他当即写下手令,命沿途州县放行。但手令送出三天,运粮船依然被扣。

“大人,扣船的是淮州刺史王弘。”周正查实回报,“他是王仁表的侄子。”

陈远志冷笑:“果然是他们。”

他不再犹豫,立即动用钦差特权,首接调动当地驻军,强行放行运粮船。

粮食虽然运出来了,但耽误的这五天,己经造成严重后果。

洛州及各州县粮票挤兑,商会信誉受损。更严重的是,民夫们领不到足额粮食,开始罢工。

“大人,修渠工程己经停了七处。”周正汇报,“再这样下去,前功尽弃啊!”

陈远志站在地图前,久久不语。他知道,这是世族的反扑。用最阴险的手段,在最关键的时刻。

思考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开洛州常平仓,兑付所有粮票!”

“大人!”周正大惊,“常平仓是备战备荒的储备,没有陛下旨意,谁敢动用?”

“我敢!”陈远志斩钉截铁,“有什么后果,我一人承担!”

常平仓开仓的消息传出,挤兑风潮立即平息。商会的信誉得以保全,修渠工程也重新启动。

但陈远志知道,自己又一次越权了。

---

果然,动用常平仓的消息传到长安,举朝哗然。

这一次,连李世民也动了真怒。

“陈远志!你眼里还有没有朕!”皇帝在朝会上雷霆震怒,“常平仓也敢动,下一步是不是要动太仓了?”

陈远志跪在殿中,一言不发。

魏征出列:“陛下息怒。陈远志虽然越权,但确实解了燃眉之急。如今河南道水渠将成,万民称颂……”

“够了!”李世民打断,“功是功,过是过!擅动常平仓,其罪当诛!”

殿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知道,皇帝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报:

“八百里加急!河南道普降甘霖,新修水渠发挥奇效,七州二十八县旱情缓解!”

紧接着,又一急报:

“河南道万民伞己到宫外,百姓为陈远志请命!”

李世民走到殿外,只见宫门前跪满了百姓。万民伞上,“陈青天”三个字格外醒目。

一个老农高举状纸:“陛下!陈大人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啊!”

更多百姓齐声高呼:“陈青天!”

声浪震天。

李世民站在高阶上,望着这感人一幕,久久不语。

最后,他转身回殿,轻声道:

“陈远志,朕再信你一次。”

退朝后,皇帝单独留下陈远志。

“知道朕为什么一次次原谅你吗?”

“臣不知。”

“因为你在做朕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李世民目光深远,“但记住,下次再越权,朕也保不住你。”

“臣明白。”

走出皇宫时,陈远志望着雨后的长安。天空如洗,彩虹横空。

他知道,这场较量远未结束。但他更知道,只要心中有民,手中有尺,再大的风浪也无所畏惧。

而在洛州,新修的水渠中,清流滚滚,滋润着干渴的土地。

这流水,如同改革的潮流,虽然曲折,却永不回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贞观之治长歌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