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的初春,长安城外的渭水校场旌旗招展。李世民站在点将台上,望着台下军容整肃的府兵,眉头却微微蹙起。
“陛下,十六卫府兵实到八千七百人,缺额两千三百。”兵部尚书侯君集低声禀报,“其中老弱病残者,又占三成。”
陈远志侍立在一旁,心中暗惊。他记得贞观初年整顿军制时,十六卫满编应当是一万两千人,如今竟缺额如此之多。
“知道为什么吗?”李世民的声音平静,却透着寒意。
侯君集迟疑片刻:“府兵需自备兵器甲胄,许多农户不堪重负,纷纷逃亡。加上近年边境无事,各卫所疏于操练……”
“边境无事?”李世民突然打断,“突厥虽平,吐蕃、吐谷浑虎视眈眈。尔等就如此懈怠?”
校场上下一片寂静,只有旌旗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回宫的路上,李世民突然问陈远志:“你怎么看?”
陈远志谨慎地回答:“臣以为,府兵制己显疲态。均田制推行后,农户珍视土地,不愿远离家乡服役。且自备兵器,确实负担沉重。”
“说下去。”
“臣在洛州时曾查过,一套标准的明光铠价值二十贯,相当于一个中等农户三年的收入。许多府兵为置办装备,不得不举债,甚至卖地。”
李世民沉默良久:“传朕旨意,明日两仪殿议事。”
---
次日朝会,气氛凝重。
当李世民提出改革军制的想法时,立即遭到以李靖为首的老将反对。
“陛下,府兵制乃高祖所创,关中本位之策的根基所在啊!”李靖情绪激动,“若轻言改革,恐动摇国本!”
就连一向支持改革的房玄龄也持保留态度:“兵制关系社稷安危,确需慎重。”
陈远志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可在保留府兵制的基础上,试行募兵制作为补充。选拔精锐,由国家配发装备,专司戍边。”
“荒谬!”侯君集立即反驳,“如此一来,军费将倍增!国库如何支撑?”
“侯尚书可知,如今府兵逃亡,边防空虚,若敌军来犯,损失岂是军费可以衡量?”陈远志寸步不让。
双方争执不下时,一份边关急报打破了僵局。
“八百里加急!吐谷浑犯边,连破三州!”
举座皆惊。李世民猛地站起身:“李靖,朕命你率兵三万,即刻出征!”
李靖跪接军令,却面有难色:“陛下,三万府兵,需要时日征调……”
“需要多久?”
“至少……一个月。”
一个月!足够吐谷浑铁蹄踏遍陇右了!
李世民面色铁青:“这就是你们要守的祖制!”
关键时刻,陈远志再次出列:“陛下,臣愿前往陇右,试行募兵制,就地组织防御!”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文官身上。以文御武,自古罕见。
李世民凝视他良久:“准奏。朕授你陇右道黜陟使,可便宜行事。”
---
陇右的形势比想象的更糟。
陈远志赶到时,吐谷浑骑兵己经兵临洮州城下。守军不足千人,且多是老弱。
“城中青壮何在?”陈远志问洮州刺史。
刺史苦笑:“都逃难去了。府兵名册上倒是有三千人,可实际能调动的,不足五百。”
陈远志不再犹豫,当即张贴告示:招募义勇,每人每月给钱三贯,由国家配发兵甲。
告示贴出三日,应者寥寥。
“大人,百姓不信官府啊。”周正叹道,“往年征兵,说好的粮饷经常克扣。”
陈远志当即开府库,取出钱帛摆在募兵处:“现钱现结,绝不拖欠!”
这一招果然有效。第一天就有百余人报名,其中不少是逃难的府兵。
更让陈远志惊喜的是,前来应募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羌族猎手。
“我们熟悉地形,善使弓箭。”为首的羌族青年扎西说,“但有个条件,我们要单独成军,由自己的头领指挥。”
这是个大胆的要求。自古以来,异族军队都要打散编制,防止生变。
陈远志思考片刻,竟然同意了:“可以。但你们要遵守军纪,服从调遣。”
就这样,第一支募兵组成的“陇右义从”迅速成型。陈远志将有限的兵力分成三部分:羌族猎手负责游击骚扰,新募步兵守城,原有的府兵作为预备队。
战术很成功。吐谷浑骑兵不熟悉山地作战,在羌族猎手的骚扰下寸步难行。等李靖的主力赶到时,洮州防线依然稳固。
“没想到文官也能打仗。”李靖见到陈远志时,难得地露出了赞许之色。
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
募兵制的成功,让陈远志有了更多底气。回到长安后,他立即上书,请求在全国推行募兵制与府兵制并行的“两兵制”。
这一次,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吐谷浑之围的教训犹在眼前,连最保守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纯粹的府兵制己经难以为继。
然而,在如何推行的问题上,新的分歧出现了。
“陛下,臣以为当在边境诸道先行试点。”李靖建议,“内地仍以府兵为主,如此可保无虞。”
陈远志却主张更激进的方案:“边境试点固然稳妥,但内地府兵逃亡严重,不如全面推行。”
双方再次僵持不下。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支持者出现了——魏征。
“老臣以为,陈远志所言在理。”魏征出列道,“治病当治本。若只改边境,内地府兵继续逃亡,终将无兵可用。”
李世民最终采纳了折中方案:在边境十道全面推行募兵制,内地则逐步改革。
圣旨下达,陈远志被任命为兵制改革总提调。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全国军械。
结果令人震惊:账面上有明光铠十万领,实际库存不足三万;弓弩缺额更达七成之多。
“这些军械都到哪里去了?”陈远志质问军器监。
军器监官员支支吾吾,最后才透露:很多军械都被世族私藏了!
原来,一些世族借口组建乡勇,向朝廷领取大量军械,实则藏匿起来,作为私兵装备。
“难怪他们反对募兵制。”陈远志冷笑,“断了他们壮大士兵的路!”
他立即下令彻查,全国共查出私藏军械二十万件。涉案的世族纷纷上书请罪,军制改革的阻力顿时大减。
---
贞观十年春,第一批募兵在边境成军。
陈远志亲自到朔方巡视。新军装备整齐,士气高昂,与往日府兵的萎靡形成鲜明对比。
“每人每月三贯钱,国家配发兵甲,服役三年后可选择退役或留任。”朔方节度使汇报,“应募者十分踊跃。”
更让陈远志惊喜的是,募兵中还有不少熟面孔——正是当年在洛州修渠的民夫。
“大人!”一个黝黑的汉子激动地跑过来,“还记得我吗?我是王老五啊!当年在洛州修渠,您给我们发的粮食救了我们全家。如今听说朝廷募兵,我第一个就来了!”
陈远志握住他粗糙的手,眼眶了。这就是他想要的大唐——让每个努力的人都有出路。
巡视结束时,节度使呈上一份密报:突厥余部正在阴山以北聚集,似有异动。
陈远志立即警觉。军制改革才刚刚开始,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出乱子。
他连夜写就奏章,建议加强北疆防务。同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前往阴山,视察边防。
这个决定,将让他卷入一场更大的风暴。而在风暴眼中,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等待着他。
军制改革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永远在前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贞观之治长歌行(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