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兵不血刃地掌控了屏山县城的军政大权后,唐山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乱世之中,一时的武力强大如同无根之萍,必须有稳固的后勤和可持续的财源支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屏山县这个“壳”己经占下,接下来就是要在壳内构筑坚实的“瓤”。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县城里那些零散的手工业者。
**一、 聚合匠人,成立“军械维修所”**
屏山县城不大,铁匠、木匠、皮匠等手艺人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十户,大多守着个小铺面,勉强糊口。唐山以“剿匪督办”和县衙的名义下发了一道征召令,但不是强征,而是“聘用”。
他将县城东头一座废弃的城隍庙简单修缮,挂上了“屏山剿匪后勤军械维修所”的牌子。所有被征召的匠人,按其手艺高低,每月发放固定的“饷银”(用粮食和部分银钱支付),远超他们自己经营的收入,但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到维修所上班,完成指派的任务。
老铁匠赵锤子起初还有些犹豫,但看到第一个月实打实发到手里的白米和铜钱,立刻把家里的风箱、铁砧都搬了过去。其他匠人见状,也纷纷响应。
维修所的任务明确:优先修复、保养独立大队的所有武器装备。从打磨刺刀、修复枪托,到尝试复装子弹(利用缴获的弹壳和黑市购买的火帽、发射药),甚至开始研究如何仿制结构相对简单的土造手榴弹和地雷。唐山将之前王家庄那个负责土制手榴弹的老兵调来负责技术指导。虽然初期只能进行最基础的维护和制造一些粗糙的武器,但这无疑迈出了军工自给的第一步。
**二、 就地取材,重启砖窑**
屏山县穷,但山多土好。城外不远就有适合烧制砖瓦的粘土。唐山看中了这里,命令老幺负责,招募流民和部分士兵,在城外选址,重建砖窑。
这一次,规模远超王家庄。他规划了三个大窑,采用相对先进的连续生产模式(一窑烧,一窑冷却,一窑出砖装坯)。烧制出的青砖,一方面用于加固低矮的县城城墙、修建新的营房和仓库;另一方面,则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资储备和贸易商品。质地优良的青砖,在这片以木石结构为主的山区,是硬通货。
砖窑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自身建设需求,还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让许多流民有了活路,稳定了地方。
**三、 秘密延伸,精盐坊再现**
这是唐山最看重,也最隐秘的一环。有了王家庄和樟木镇的经验,他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他让山猫在屏山县境内,寻找比之前更加隐蔽的地点。最终,选定了一处位于深山峡谷中、几乎完全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废弃古法造纸作坊。这里不仅有现成的水源(一条湍急的山溪,水流声能掩盖作业动静),还有残存的一些池子和工棚可以利用。
人员方面,他更加谨慎。只从王家庄带来的绝对核心老兵中,挑选了包括老幺在内的五人,组成制盐小组。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离,定期由山猫派人送去粗盐原料和生活物资,运出提纯好的精盐。
原料来源也更加多样化:一方面,通过被控制的县衙,以“官盐配给”的名义从上级府库申请(赵县令盖章即可);另一方面,利用屏山县靠近云南的地理位置,山猫的黑市网络开始尝试从云南方向购入价格更低的井矿粗盐坯。
生产出的精盐,不再仅仅为了换取银钱。唐山有了更长远的打算:一部分作为高级“军饷”和“奖励”,激励有功士兵和军官;一部分作为硬通货储备;另一部分,则通过山猫的渠道,尝试与更远的、实力更强的军阀或商人换取**制式军火、工业设备甚至是技术图纸**。精盐,成了他撬动更大资源的杠杆。
**西、 整合与管控**
所有这些工坊、窑厂,包括秘密盐坊,都被唐山纳入了一个统一的、由他首接掌控的“后勤体系”中。老幺名义上总管后勤,但实际上,核心的军工和制盐,唐山都安排了双重负责制,并建立了简单的账目和物资流转记录,以便监控。
为了安抚地方,也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唐山以“剿匪安民、发展地方”为由,召集乡绅,鼓励他们投资入股砖窑等“官营”产业,承诺将来按股分红。一些有远见或迫于压力的乡绅,拿出了部分钱财或物资,这进一步缓解了独立大队初期的资金压力,也将这些地头蛇的利益与唐山捆绑得更紧。
于是,在屏山县这个看似平静、实则己被深度控制的外表下,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孕育。铁匠铺的叮当声,砖窑升起的袅袅青烟,以及深山里那不为人知的灶火,共同构成了唐山扎根于此的根基。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拥有几百条枪的军事头目,而是开始尝试扮演一个“建设者”和“统治者”的角色。虽然这一切都还处于草创阶段,粗糙而简陋,但方向己经明确。
有了稳定的根据地,有了初步的军工和财政体系,独立大队这只猛虎,不仅有了巢穴,更开始尝试着自己磨砺爪牙。下一步,就是彻底肃清境内最后的匪患(老君山),并以此为跳板,将触角悄无声息地伸向更远的地方。屏山,将成为他真正的起点。
(http://www.220book.com/book/XK4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