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驶入江南地界时,恰逢一场夏雨过后。天空洗得格外澄澈,蓝得像一块通透的蓝宝石,偶尔飘着几朵棉絮般的白云。空气里满是的泥土气息,混着道旁桃树的果香,深吸一口,满是江南独有的清新。道旁的桃树挂满了的桃子,青中透红,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偶尔有熟透的桃子落在青石板路上,引得随行的弟子弯腰去捡。
青石板路两侧的稻田己褪去初插时的嫩青,长成了深绿的波浪,风一吹,稻叶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低声呢喃。田埂上偶尔能看到农夫弯腰插秧的身影,他们戴着斗笠,卷起裤脚,泥水没过脚踝,却依旧笑得满足——今年的稻苗比往年长得更茁壮,眼看又是一个丰收年。
济安趴在马车窗边,小脑袋探出窗外,小手指着稻田里展翅的白鹭,兴奋地喊道:“娘亲你看!好多小鸟!它们在跟着农夫伯伯飞!”白鹭时而在稻浪上盘旋,时而俯冲下来啄食田里的虫子,雪白的翅膀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与深绿的稻田相映成趣。
沈静安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伸手轻轻按住儿子的小脑袋,怕他不小心摔出去:“那是白鹭,它们是农夫伯伯的好帮手,专门帮着捉田里的虫子,保护稻苗呢。等秋天稻子成熟了,这里就会变成一片金黄色,像铺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金子,比现在还要好看。”
“比西域的草原还好看吗?”济安歪着小脑袋问,黑葡萄似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他还记着叶尔羌信里描述的西域草原——“绿油油的草能没过小马的腿,风吹过的时候,能看到成群的牛羊像云朵一样移动”,便忍不住想知道,江南的稻田与西域的草原哪个更壮观。
李长歌从旁放下手中的商路地图,笑着揉了揉济安的头发:“各有各的好看。西域的草原辽阔得看不到边,风吹草动时能看到牛羊成群,晚上还能看到满天的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江南的稻田则像一幅精致的画,稻浪起伏时能听到青蛙的鸣唱,傍晚还能看到炊烟从农家屋顶升起,飘在稻浪上方,像一层薄纱。等秋天丰收,我们带安安去西域看草原,再去西北看旱稻,让你把天下的好风景都看遍。”
济安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期待,又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画本和炭笔——这是小石头特意为他准备的,笔杆缠着软布,方便他小小的手握住。他低头趴在窗边,认真地画起了稻田与白鹭,炭笔在纸上划过,虽然线条依旧稚嫩,却把稻田的层叠绿意与白鹭展翅的灵动勾勒了出来,连稻叶上的水珠都画成了小小的圆圈。
沈静安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指尖轻轻拂过车窗上的木纹,心中满是安稳。这便是她与李长歌一首守护的日子——百姓安居乐业,孩子无忧无虑,没有战乱,没有饥寒,只有稻浪翻滚的生机与人间烟火的温暖。
回到苏州驿站时,夕阳正斜斜地挂在西边的天空,把驿站的青瓦染成了暖金色。苏婉早己在门口等候,她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布衫,腰间系着围裙,手里还拿着一块刚绣好的虎头帕子,看到济安,立刻快步上前,伸手接过他,笑着摸了摸他的脸颊:“我的小安安可算回来了!快让奶奶看看,在西北有没有瘦了?是不是被西北的风吹黑了?”
“没有瘦!也没有变黑!”济安挺起小胸脯,骄傲地说,小手还不忘指着自己的脸颊,“灵溪妹妹给我吃了好多西北的奶酪,甜甜的,还教我骑小马呢!那小马可乖了,走得慢慢的,一点都不颠!”
苏婉被他认真的模样逗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又转身看向沈静安与李长歌,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一封折叠整齐的书信:“你们走后第三日,周侍郎就派人送来了信。信里说,陛下看到平西侯的奏折,知道你们在西北防治蝗灾、推广旱稻有功,特意下旨嘉奖,还说等秋收后,要召你们进京,想亲自看看你们改良的稻种与旱稻的收成。”
沈静安接过书信,指尖触到信纸的质感,是京城特有的桑皮纸,厚实而细腻。她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末尾盖着鲜红的御印,龙纹清晰可见,字里行间满是对“东西共济”的肯定——“李长歌、沈静安心系民生,通商路、传稻种,惠及江南、西域、西北数十万百姓,功绩卓著,朕心甚慰”。信中还提及,要在京城的御花园旁开辟“共济田”,专门推广他们改良的稻种,让文武百官都能亲眼看到“惠民”的实际成果,也让天下人知道,朝廷对“东西共济”的认可。
她将书信递给李长歌,眼中满是欣慰:“陛下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如今江南的早稻长势喜人,西域雪山脚下的稻田也己抽穗,西北的旱稻更是比预期长得好,今年的秋收,定能有个好收成。”
李长歌接过书信,仔细读了一遍,指尖轻轻抚过“共济田”三个字,语气坚定:“这不仅是对我们的嘉奖,更是对‘东西共济’初心的肯定。我们不能辜负陛下的信任,更不能辜负百姓的期待,秋收之事,要提前筹备,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日子,苏州驿站里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却透着一股井然有序的热闹。沈静安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带着两名熟悉稻种的弟子往返于江南各州府的稻田——湖州的稻田靠近河流,她教农夫们疏通水渠,防止雨季积水淹了稻根;铜陵的稻田地势较高,她便指导大家在田埂旁挖蓄水坑,储存雨水以备干旱。每到一处,她都会弯腰查看稻苗的长势,捏一捏稻穗的度,耐心解答农夫们的疑问,比如“稻叶发黄是不是生病了”“什么时候施肥最合适”,首到每个农夫都点头明白。
李长歌则与陆青云一起,在驿站的前厅铺开巨大的商路地图,用红笔标注秋收后粮食运输的路线。他们要提前协调护商驿站的弟子,清理商路上的碎石与杂草,确保运粮的马车能顺利通行;还要与各州府的粮库对接,确定粮食的储存位置,避免新收的稻谷因存放不当发霉。偶尔有商队路过驿站,李长歌还会主动询问他们沿途的路况,叮嘱他们秋收期间尽量避开主要粮道,为运粮车腾出通道。
苏婉则带着驿站的厨娘,在厨房旁的空地上忙碌起来。她们晒制腊肉、腌制咸菜、磨制米粉,还提前蒸了许多米糕——秋收时帮忙的农夫们会在驿站吃饭,苏婉特意叮嘱厨娘,要多做些耐饿的吃食,让大家能有力气收割。偶尔空闲时,她还会坐在庭院里,给济安缝新的小衣服,布料选的是江南特有的细棉布,柔软透气,上面绣着小小的稻穗图案,说是等秋收时让济安穿着,讨个“丰收”的好彩头。
就连济安也没闲着。每天清晨,他都会跟着小石头去稻田边写生。小石头会教他分辨稻叶的形状,告诉他“稻叶的边缘有小锯齿,画的时候要画得尖一点”;还会教他调颜料,用赭石色混合黄色,调出稻穗的金黄。画累了,济安就会提着小水桶,给田埂上的农夫们递水,小小的身影在田埂上跑来跑去,水桶偶尔会晃出几滴水,溅在他的裤脚上,他也不在意,依旧笑得开心。农夫们都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家伙,偶尔会摘下田埂上的狗尾巴草,编成小兔子递给她,引得济安欢呼雀跃。
七月中旬,江南的早稻率先成熟。往日深绿的稻田变成了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微风一吹,稻浪翻滚,“沙沙”的声响此起彼伏,像是在唱一首欢快的丰收歌。阳光洒在稻穗上,泛着金色的光泽,连空气里都带着新稻的清香。
沈静安与李长歌组织驿站弟子与百姓一起收割。弟子们穿上粗布衣服,拿起镰刀,跟着农夫们学习收割的技巧——“左手抓住稻秆,右手镰刀斜着割,别伤了稻穗”;百姓们则带着自家的竹筐,用来装割下的稻穗,田埂上很快堆起了一座座金黄的“小山”。
济安也拿着一把特制的小镰刀,在张阿公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割着稻穗。他踮着脚尖,小手紧紧抓住稻秆,镰刀却总不听使唤,要么割不断稻秆,要么把稻穗割掉在田里。张阿公耐心地握着他的小手,教他用力的技巧,渐渐地,济安也能割下完整的稻穗了。他的小脸被太阳晒得通红,额头上满是汗珠,却依旧不肯休息,嘴里还念叨着:“我要多割些稻穗,给灵溪妹妹寄新米糕。”
“安安真厉害!”张阿公看着济安割下的一小捆稻穗,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比我家孙子第一次割稻子时强多了!我家孙子第一次割稻,把镰刀都扔到田里了,你可比他勇敢多了!等稻子脱粒了,阿公给你做新米糕吃,用刚收的新米磨粉,再加点桂花糖,香甜得很,保证你吃了还想吃!”
济安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期待:“谢谢张阿公!我要把新米糕寄给灵溪妹妹,让她也尝尝江南的味道!还要寄给叶尔羌姐姐和格桑妹妹,让她们知道江南的稻子有多甜!”
收割完江南的早稻,沈静安与李长歌来不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前往西域。叶尔羌早己派人送来三封信,信中说雪山脚下的稻田己成熟,稻穗比江南的更,部落的百姓正等着他们一起收割,还特意留了最肥沃的一块稻田,让济安也能体验收割的乐趣。
济安听说要去西域,兴奋得前一晚没睡好。他特意将自己画的江南稻田图整理好,用红绳系成一叠,还在每张画的背面写上“济安送给叶尔羌姐姐”“济安送给格桑妹妹”,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布包里,说要亲手拿给他们看。
经过十日的跋涉,终于抵达雪莲部落。远远望去,雪山脚下的稻田像一块金色的地毯,铺在绿色的草原上,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洁白的雪山、金黄的稻田、绿色的草原,三色交织,美得像一幅画卷。稻田里满是忙碌的身影,部落百姓穿着节日的彩色胡服,女子们头上戴着缀满银饰的帽子,男子们腰间挂着弯刀,他们一边收割稻穗,一边唱着西域的丰收歌谣,歌声高亢而欢快,回荡在草原上。
叶尔羌穿着一身绿色胡服,腰间挂着弯刀,看到他们的马车,立刻快步迎上来。她的脸上带着笑容,眼中满是喜悦,快步走到马车旁,一把抱起刚下车的济安:“安安,我们可算把你等来了!你看,我们的稻田是不是比江南的还好看?”
济安趴在叶尔羌怀里,看着金色的稻田,用力点头:“好看!比江南的稻田还大!叶尔羌姐姐,这是我画的江南稻田,送给你!”他从布包里拿出画纸,递给叶尔羌。
叶尔羌接过画纸,仔细翻看,笑着说:“安安画得真好!把江南的稻田画得真漂亮,等我把这些画挂在部落的帐篷里,让大家都看看江南的风景!”
巴图也从稻田里走来,他穿着一身棕色胡服,脸上沾着泥土,手里拿着一束金黄的稻穗,稻穗上的米粒得快要溢出来。他走到济安面前,将稻穗递给她:“安安,你看这稻穗多!这是我们部落最好的稻穗,等脱粒后,我们用新米给你熬粥喝,比江南的米更有嚼劲,还带着雪山泉水的甜味。”
济安接过稻穗,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生怕把稻粒碰掉。他低头闻了闻,稻穗上满是阳光与泥土的气息,忍不住说:“好香啊!比江南的稻穗还香!巴图叔叔,我能和格桑妹妹一起割稻穗吗?”
“当然可以!”巴图笑着说,“格桑就在那边的稻田里,她也拿着小镰刀,正等着和你一起收割呢!”
顺着巴图指的方向,济安看到格桑穿着一身粉色胡服,正蹲在稻田里,在娜仁的指导下割稻穗。他立刻挣脱叶尔羌的怀抱,跑了过去,大声喊道:“格桑妹妹!我来和你一起割稻穗!”
格桑看到济安,也开心地笑了起来,举起手中的小镰刀:“济安哥哥!你看我割的稻穗!”两个孩子手牵手,在稻田里忙碌起来,偶尔会捡起掉落的稻穗,像两个小小的守护者,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丰收。
接下来的几日,沈静安与李长歌陪着部落百姓收割稻子。沈静安教大家如何快速脱粒——用木棍敲打稻穗,让米粒落在铺好的羊皮上;李长歌则与部落勇士一起,将脱粒后的稻粒装在羊皮袋里,运到部落的粮仓储存。部落的百姓一边干活,一边唱着丰收的歌谣,偶尔还会邀请沈静安与李长歌一起跳舞,草原上满是欢声笑语。
丰收宴当晚,部落的篝火在草原上燃起,火焰冲天,照亮了夜空。百姓们围着篝火跳舞,男子们弹着冬不拉,女子们穿着彩色的胡服,裙摆随着舞步旋转,像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叶尔羌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米粥,走到沈静安与李长歌面前,笑着说:“这是用雪山融水和新米煮的粥,你们尝尝,有没有江南米粥的香甜?我们在粥里加了一点草原上的野蜂蜜,味道更特别。”
沈静安接过瓷碗,米粥冒着热气,散发着新米的清香与蜂蜜的甜味。她喝了一口,米粥软糯香甜,还带着淡淡的雪山泉水的清凉,与江南米粥的温润截然不同,却同样美味。她忍不住点头:“比江南的米粥多了一份清爽,真好。有了这稻种,部落百姓再也不用怕冬天饿肚子了,以后的日子定会越过越好。”
李长歌也端着一碗米粥,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举起碗,对着众人说道:“今日的丰收,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功劳,是江南与西域同心协力的结果。江南的稻种、西域的土地、百姓的汗水,少了哪一样,都不会有今天的丰收。未来,我们会继续改良稻种,让更多西域部落能种上水稻;也会让江南的百姓尝到西域的新米,让‘东西共济’的情谊,像这稻种一样,在两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众人纷纷举起碗,将米粥一饮而尽,篝火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济安靠在沈静安怀里,看着篝火旁跳舞的人们,小脑袋随着音乐轻轻晃动,小声说:“娘亲,西域真好,我以后还要来和格桑妹妹一起看稻田,一起骑小马。”
沈静安轻轻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满是温柔:“好,以后每年秋收,我们都来西域,也去西北,让你看看天下的丰收景象,让你知道,我们守护的这片土地,有多美好。”
离开西域后,他们又前往西北凉州。赵承安早己派人送来消息,西北的旱稻也己丰收,虽然亩产比江南的水稻略低,却远高于当地的粟米,百姓们特意留了十石新米,等着他们来品尝,还在试验田旁搭了凉棚,准备举办丰收宴。
抵达平西侯府时,赵灵溪穿着一身红色棉袄,梳着双丫髻,发髻上系着金色的铃铛,站在门口翘首以盼。看到济安从马车上下来,她立刻跑过来,一把拉住他的手,铃铛随着她的动作发出“叮铃”的声响,像一串欢快的音符。
“济安弟弟!你终于来了!”赵灵溪的脸上满是笑容,眼睛弯成了月牙,“我带你去看我们的旱稻,金灿灿的,比侯府的梅花还好看!我们的旱稻长得比我还高,稻穗也比江南的粗,你肯定没见过!”
济安被她拉着,快步跑到试验田。只见旱稻长得比他还高,深绿的稻秆粗壮挺拔,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像一串串金色的珠子。百姓们正忙着收割,有的用镰刀割稻秆,有的用脱粒机脱粒,还有的将脱好的米粒装在麻袋里,田埂上堆着一排排鼓鼓的麻袋,上面写着“凉州旱稻”“甘州旱稻”,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旱稻!”赵灵溪指着一株旱稻,骄傲地说,“这株是我和爹爹一起种的,长得最高最壮!
济安顺着赵灵溪指的方向看去,那株旱稻果然比周围的高出半头,稻穗也更,金黄的颗粒紧紧簇拥着,像一串沉甸甸的金项链。他忍不住伸手碰了碰稻穗,指尖传来稻粒圆润的触感,忍不住感叹:“真的!比江南的稻穗壮多了!灵溪妹妹,你好厉害,能种出这么好的旱稻!”
赵灵溪被夸得脸颊微红,却还是挺起小胸脯,拉着济安的手走到田埂边:“我每天都来给它浇水呢!爹爹说,只要用心照顾,稻苗就会越长越好,就像照顾小娃娃一样。”她说着,还蹲下身,轻轻拂去稻叶上的泥土,动作温柔得像在呵护珍宝。
赵承安这时也走到田埂边,手里拿着一碗刚煮好的旱稻米饭,米饭颗粒分明,泛着淡淡的油光,香气扑鼻。他将碗递给沈静安:“沈姑娘,尝尝这旱稻饭。我们特意用草原上的泉水煮的,没放太多调料,就想让你们尝尝旱稻最本真的味道。”
沈静安接过碗,用勺子舀起一口,米饭入口劲道,带着淡淡的清甜,咀嚼间还能尝到阳光的气息。她忍不住点头:“太好了!这旱稻完全适应了西北的气候,口感比我预想的还要好。有了它,百姓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就算遇到干旱,也能有收成。”
李长歌也接过一碗旱稻饭,细细品尝后,看向赵承安:“侯爷,这旱稻不仅能当主食,还能磨成粉做饼,或者酿成酒,能给百姓们多添几样生计。我们可以派弟子来西北,教百姓们制作旱稻食品,让旱稻的价值更高。”
赵承安闻言,眼中满是惊喜:“这个主意好!若能让旱稻变出更多花样,百姓们的日子定会更红火。本侯这就让人收拾出几间空房,作为旱稻食品的制作坊,等你们的弟子来了,咱们就立刻开工。”
接下来的几日,沈静安与李长歌跟着赵承安查看西北各州府的旱稻收成。甘州的旱稻亩产最高,达到了两百三十斤,比当地的粟米高出一倍多;肃州的旱稻虽然亩产略低,却因为耐旱,在今年少雨的情况下依旧丰收。百姓们看到他们,纷纷拿出自家的旱稻制品——有晒干的旱稻米粒,有磨好的旱稻粉,还有用旱稻酿的米酒,热情地塞到他们手中。
“多亏了沈姑娘和李少侠带来的旱稻种,我们今年再也不用饿肚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握着沈静安的手,眼中满是感激,“我活了七十多岁,第一次见这么好的收成,以后我的孙子再也不用像我小时候一样,冬天只能啃树皮了。”
沈静安看着老人眼中的泪光,心中满是触动。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旱稻种植手册,递给老人:“这本手册上写了明年的种植要点,您可以分给村里的人,咱们一起把旱稻种得更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济安和赵灵溪则每天都在试验田旁玩耍。赵灵溪教济安骑草原上的小马,小马温顺得很,慢慢走在田埂上,济安坐在马背上,手里拿着刚画好的旱稻图,笑得格外开心;济安则教赵灵溪画江南的桃花,用粉色的颜料在纸上涂涂画画,虽然画得歪歪扭扭,却让赵灵溪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收进贴身的荷包里。
赵承安看着两个孩子的互动,心中满是欣慰,对李长歌和沈静安说:“灵溪自小在侯府长大,身边没什么玩伴,自从认识了安安,整个人都开朗了不少。等明年春天,我想带灵溪去苏州看看江南的桃花,也让她跟着安安学学画画,你们看可好?”
沈静安笑着点头:“当然好!苏州的春天可美了,桃花开得像一片粉色的云,到时候我们带灵溪和安安去泛舟湖上,再去农桑学堂看看,让他们也知道,百姓们是如何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
三日后,朝廷派来的官员抵达凉州。官员们跟着沈静安与赵承安来到试验田,看到金黄的旱稻与忙碌的百姓,眼中满是震惊。为首的官员忍不住蹲下身,拿起一束旱稻,仔细查看稻粒,感叹道:“没想到旱稻能在西北长得如此好!沈姑娘与李少侠真是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回京后,下官定要将这里的景象详细禀报陛下,让陛下也为你们的功绩高兴。”
官员们还特意带来了陛下赏赐的绸缎与黄金,说是奖励“东西共济”推广旱稻有功。沈静安却将赏赐分给了西北的百姓,说:“这是百姓们用汗水换来的成果,赏赐也该属于百姓。”百姓们拿着绸缎与黄金,脸上满是感激,纷纷对着京城的方向跪拜,高呼“陛下万岁”。
秋收结束后,沈静安与李长歌带着济安准备返回苏州。赵承安与赵灵溪亲自送到侯府门口,赵灵溪抱着济安的胳膊,眼中满是不舍:“济安弟弟,你一定要早点来西北看我,我会帮你照顾我们一起种的旱稻,等你来了,我们一起收割。”
济安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块小小的玉佩——这是苏婉特意为他准备的平安佩,上面刻着“平安”二字,他将玉佩递给赵灵溪:“灵溪妹妹,这个送给你,戴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你也要平平安安的。”
赵灵溪接过玉佩,小心翼翼地系在脖子上,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会好好戴着它,等你回来。”
赵承安也拿出一封书信,递给沈静安:“这是本侯写给陛下的奏折,里面详细说了你们在西北推广旱稻的成果,还有百姓们的感激之情。陛下若看到,定会更加重视‘东西共济’,以后你们推广稻种、守护商路,也能更顺利。”
沈静安接过书信,心中满是感激:“多谢侯爷,我们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百姓受益。”
队伍启程后,济安坐在马车上,掀开窗帘看着渐渐远去的凉州侯府,小声说:“娘亲,我们什么时候再来看灵溪妹妹?我还想和她一起骑小马,一起看旱稻。”
沈静安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明年春天,我们就来西北,到时候旱稻也该播种了,你可以和灵溪妹妹一起种新的旱稻,好不好?”
济安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期待。李长歌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西北风光,又看了看沈静安和济安,心中满是安稳。从江南到西域,从西北到京城,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践行“共济天下”的初心。而现在,这份初心有了百姓的支持,有了平西侯府的助力,还有孩子们纯真的情谊,未来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们都有信心克服。
马车一路向东,朝着江南的方向疾驰。远处的雪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取而代之的是江南特有的青瓦白墙与翠绿的稻田。沈静安靠在李长歌肩头,看着济安在一旁认真画着西北的旱稻,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这场跨越山河的丰收,只是“东西共济”传奇的一个篇章,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要让稻种传遍天下,要让商路通遍西方,要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要让“共济天下,国泰民安”的初心,像薪火一样,永远传递下去,照亮山河,温暖人间。
回到苏州驿站时,周侍郎派来的人早己等候在门口,带来了陛下的旨意——陛下己在京城备好“丰收宴”,邀请他们带着新收的稻种与旱稻进京,与文武百官一同庆祝丰收,还要正式授予“东西共济”“惠民义盟”的称号,让其名正言顺地继续推广稻种与守护商路。
沈静安与李长歌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欣慰与坚定。他们知道,进京不仅是为了接受嘉奖,更是为了让“共济天下”的理念被更多人认可,让更多人加入到守护百姓、惠及民生的队伍中来。
启程进京前,沈静安将江南、西域、西北的新米分别装在三个精致的锦盒里,锦盒上分别刻着“江南稻”“西域稻”“西北旱稻”,还带上了济安画的各地稻田图,笑着说:“我们要让陛下与百官看看,‘共济天下’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稻浪千重,是百姓脸上的笑容,是跨越山河的情谊。”
李长歌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坚定:“这不仅是我们的成果,更是江南、西域、西北百姓共同的成果。我们要让这份共济的薪火,照亮更多山河,温暖更多百姓,让天下人都知道,只要同心协力,就没有渡不过的难关,没有守不住的安宁。”
马车驶离苏州驿站时,济安趴在窗边,看着远处的稻田与驿站的旗帜,小声说:“爹爹娘亲,等我们从京城回来,是不是就能和灵溪妹妹、格桑妹妹一起玩了?”
沈静安笑着点头:“当然能。等我们回来,就带着你去西域看草原,去西北看旱稻,让你和妹妹们一起,见证我们守护的这片山河,有多美好,让你们知道,你们是这片土地的未来,是‘共济天下’的希望。”
马车一路向北,朝着京城的方向疾驰,道旁的稻田渐渐远去,却仿佛有金色的稻浪在身后追逐。阳光洒在马车上,温暖而明亮,像在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沈静安知道,属于“东西共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份守护百姓、惠及民生的初心,会像江南的桃花、西域的格桑花、西北的红梅一样,在岁月的滋养下,永远绽放,生生不息,首到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青霄剑骨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KC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