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我吃得下饭,但我内心并不平静。
我仿佛能预见,网络的角落里定会冒出些自诩“爱国”的声音,用义正词严的姿态抨击:“在这样沉重的日子里,你怎能吃得下饭?”可若真要追根究底,摸一摸他们的胃,恐怕也藏着尚未消化的早餐。这种将“不吃饱”与“爱国”强行捆绑的逻辑,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可笑又可悲。他们把形式上的“悲情”当作爱国的勋章,却忘了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时,心中燃烧的从来不是让子孙后代饿着肚子缅怀的执念。
我想,先烈他们赴汤蹈火,总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受苦难奴役着想,倘若他们死了,子孙后代竟然连吃饭也被限制,无形或有形的镣铐依旧存在,他们便白死了。
现在的子弹,打不中过去的人。过去的子弹,依旧打在我们身上。倘若我们一首活在过去,连他们带来的和平都没有好好看看,那么反而消解了英烈的意义。
不论何时何地,总有乘势而起的虫豸。在这样一个惨痛的日子,英烈己去,却依旧有人在他们的遗骸上作秀,他们打着铭怀英烈的大旗,占了道德的制高点,我看不清他们的脸。或是出于愚蠢,或是出于私欲,他们要用这讹来的威风,迫使世间的真善美屈服。
英烈的日子,单单烧纸恐怕不够,立像享受祭拜,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中国人一向敬鬼神而远之,更遑论为了虚无的神,毁灭实在的人。我们总不能活在前人的功勋下,一味敬畏,崇拜,却自己做不出成就来。
当年,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里啃着棉絮与树皮,支撑他的是“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信念;赵尚志率部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周旋,哪怕弹尽粮绝也不肯后退半步。他们穿过枪林弹雨,熬过饥寒交迫,不是为了让后代在每年的这一天饿着肚子、愁眉不展,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安稳地坐在餐桌前,能吃上热饭、穿上暖衣,能在和平的阳光下呼吸自由的空气。倘若先烈们知道,自己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竟被异化为“连吃饭都要受指责”的枷锁,他们在九泉之下,又怎能安息?
我们铭记九一八,是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是铭记先烈们的牺牲与抗争,而不是要活在过去的苦难里,将和平的日子过得压抑又沉重。去年今日,我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看到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先烈们用过的破旧水壶、生锈的步枪,还有泛黄的家书。那些文字里没有“你们要饿着肚子缅怀我”的叮嘱,只有“愿以我血沃中华,换得山河皆锦绣”的期盼。他们想要的,从来都是我们好好活着,带着他们的希望,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可总有一些人,借着“铭记历史”的名义,行“作秀博眼球”之实。他们在九一八这天,穿着不合时宜的服装,举着夸张的标语,对着镜头声泪俱下,仿佛自己是最虔诚的缅怀者。可镜头一关,转身就把“爱国”当作流量密码,用英烈的牺牲换取私利。更有甚者,将“是否悲伤到吃不下饭”当作衡量爱国的标准,用道德绑架的方式,逼迫他人屈服于自己的“伪崇高”。这些人就像附在历史遗骸上的虫豸,打着“铭怀英烈”的大旗,却早己忘了历史的真正意义。他们的脸藏在道德制高点的阴影里,只留下令人不齿的虚伪。
英烈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和平的道路,不是让我们躺在他们的功勋簿上,一味地敬畏与崇拜,而是让我们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如今的中国,如你们所愿;如今的我们,正在续写新的辉煌。
放下碗筷时,窗外的警报声恰好响起。我站起身,对着声音传来的方向默哀。阳光依旧温暖,餐桌上的饭菜还留着余温,这便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人间烟火。这不是历史虚无,更不是架空历史,而是用理性正视它。
铭记九一八,从来不是要我们活在痛苦里,活在仇恨里,而是要我们在和平中保持清醒,在安稳中不忘奋斗。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那些赴汤蹈火的先烈,才不负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