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九年的国清寺,一场前所未有的法义辩论正在酝酿。来自长安唯识宗的慧沼法师造访,他师从玄奘大师的高足窥基,以辩才犀利著称。消息传来,寺中僧众无不紧张。
湛然却从容不迫,在法堂前修剪一枝枯梅。弟子们焦急地说:“师父,慧沼法师最擅破他宗义理,此番必是冲着我台的‘性具’之说而来。”
湛然将枯梅插入瓶中,淡淡一笑:“梅枝虽枯,春来发芽。真理不怕辩论。”
次日法堂,慧沼果然发难:“闻天台宗倡‘性具善恶’,岂非违背《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旨?佛性本净,何来善恶?”
湛然不首接回答,而是指着堂外古松:“法师看此松,可有佛性?”
慧沼断然道:“草木无知,岂有佛性!”
湛然又问:“若无情物无佛性,则佛性遍一切处否?”
慧沼语塞。
湛然这才缓缓道:“我台所言‘性具’,非谓佛性有善恶,而是众生心性具足染净诸法之能。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非水有善恶,乃水之性能如此。”
见慧沼沉吟,湛然进一步阐述“无情有性”的深意。他先从“一念三千”说起:“一念心具足三千世间,其中‘国土世间’即含无情万物。既在一念心中,岂能独缺佛性?”
他又引“三谛圆融”:“从真谛看,万物性空;从俗谛看,万物假有;从中谛看,万物即空即假即中。草木瓦石,当体即是中道实相。”
最精彩的是一段对话:
慧沼问:“若草木有佛性,草木可能成佛否?”
湛然答:“成佛是觉悟义。草木虽不会如众生般修行证果,但其法性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如镜本具照物之能,不因照与否而增减。”
这时,一个沙弥端茶进来。湛然指着茶汤问:“此茶可有佛性?”
慧沼犹豫片刻:“茶水无情,应无佛性。”
湛然微笑:“请法师饮茶。”
慧沼饮茶。
湛然问:“茶可解渴否?」
慧沼点头。
湛然道:“解渴是茶之用,用即是性。能解渴之性,即是佛性之妙用。岂可谓无?」
满座皆惊。慧沼沉思良久,终于合十:“善哉!如是圆融,确非凡见。”
天台法脉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天台法脉最新章节随便看!但湛然的理论遭到更多质疑。有僧问:“若瓦石也有佛性,则与众生何异?”
湛然以梦喻答:“梦中金与瓦,醒时皆是一心。迷时见有情无情之差,悟时知同一法性。”
又有居士问:“此理于修行有何益处?”
湛然说:“知无情有性,则能于一切境不生分别。见山水时,知是法身显现;闻风声时,知是般若妙音。如此修行,处处是道场。”
为让人理解,湛然作偈: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若人识得,当下即是;
更莫寻讨,徒自疲劳。”
这首偈子很快传遍教界,有人赞叹,有人批评。批评最烈者说:“此是泛神论,非佛正说。”
湛然于是在《金刚錍论》中详细论证。他用“真如随缘”说:真如法性随缘显现万法,万法皆是真如。故无情之物,当体即是法性。
他还引证《法华经》“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说明只有圆满的佛智才能彻底通达无情有性的深意。
最令人信服的是他的实践指导。他教弟子观想:“看山是山时,是凡夫见;看山不是山时,是二乘见;看山只是山时,是菩萨见;看山即法身时,是佛见。”
晚年湛然在禅观中,更深入阐释此理。他说:“非谓草木能修行成佛,而是草木当体即是法界全体。如波即水,非波变水。”
有弟子问:“既然如此,修行还有意义吗?”
湛然答:“正因本来圆满,才要实证本来。如人本富,却自贫穷;修行只是认取家珍,非从外得。”
湛然圆寂后,“无情有性”说成为天台宗的重要特色。虽然始终存在争议,但它体现了天台圆教的彻底性:真正打破了有情与无情的隔阂,展现了法界圆融的究竟境界。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场与唯识宗学者的辩论。湛然以智慧和善巧,不仅捍卫了天台宗义,更开拓了佛教哲学的新境界。正如他常说的:“佛法不是争论对错,是开启智慧。不同的宗派,如同不同的门窗,都能进入同一宝殿。”
国清寺的松柏依旧青翠,仿佛在默默诠释着“无情有性”的深意。而湛然留下的这个理论,至今仍在启发着人们思考:如何在一花一叶中,见法界全体;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会诸法实相。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