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城的黄昏,夕阳将城墙染成金色。十七岁的智顗独自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连绵的军营。北周大军压境,城中百姓惶惶不安,他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智顗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曾是朝廷命官。他自幼聪颖,饱读诗书,本该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但连年战乱让他看透了世间的无常。昨日还繁华的街市,今日就可能变成废墟;早晨还谈笑风生的邻人,傍晚就可能成为战场上的亡魂。
“人生如此脆弱,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个疑问日夜萦绕在他心头。
一日,智顗路过城南的长沙寺。听到里面传出诵经声,他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一位老和尚正在讲解《法华经》,说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时,智顗心中一震。
老和尚看到他若有所悟的样子,便问:“年轻人,你听懂了吗?”
智顗老实回答:“不太懂,但觉得心里很安宁。”
老和尚微笑说:“这是因为你有一颗求法的心。佛法就像明灯,能照亮人生的迷雾。”
从那天起,智顗经常去长沙寺听经。他渐渐明白,世间万物虽然变化无常,但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就是佛法所说的“实相”。
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站在高山之巅,手掌中托着整个山河大地。醒来后,他反复思索这个梦的意义。
“难道这是在告诉我,心能包容万物?”智顗若有所悟,“如果心能包容一切,那么真理也应该在心中。”
这个领悟让他下定决心出家求法。但当他向家人提出这个想法时,遭到了强烈反对。
母亲哭着说:“你是家中独子,怎能出家?将来还要继承家业啊!”
父亲更是大怒:“我供你读书,是盼你光宗耀祖,不是要你做和尚!”
智顗理解父母的苦心,但他心中的求法愿望越来越强烈。他想起《法华经》中说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越发觉得世俗生活就像着火的房子,必须赶快逃离。
北周军队围城越来越紧,城中粮食短缺,人心惶惶。智顗看到百姓受苦,更加坚定了出家的决心。他想:“如果不能明白人生的真相,就算功成名就,又有什么意义?”
终于,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在一个月色明亮的夜晚,智顗悄悄离开家,走向长沙寺。敲开寺门时,他的心情既忐忑又坚定。
住持大师见他深夜来访,问道:“年轻人,为何而来?”
智顗跪拜在地:“弟子愿舍俗出家,求大师收留。”
住持打量着他:“出家很苦,要守戒律,要吃苦修行,你能坚持吗?”
智顗坚定地说:“若能求得真理,再苦也心甘情愿。”
住持点点头,但还是说:“你先在寺中住下,体验一下寺院生活。若三个月后心意不变,再为你剃度。”
智顗在寺中安顿下来。每天清晨西点起床,诵经、打坐、劳作。虽然辛苦,但他的心越来越宁静。有时在禅坐中,他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安宁。
一天,他请教一位老僧:“师父,佛法说‘万法唯心’,是什么意思?”
老僧指着庭前的柏树:“你看这棵树,在你眼中是树,在鸟眼中是家,在虫眼中是世界。树还是那棵树,但因众生心念不同,所见也不同。所以说万法唯识。”
智顗恍然大悟:“原来一切境界都是心的显现。若能明白自心,就能明白万法。”
三个月后,智顗求法之心更加坚定。住持见他诚心,终于答应为他剃度。
剃度那天,智顗跪在佛前,剃刀落下时,他发下誓愿:“愿以此生出家功德,普度一切众生。”
成为沙弥后,智顗更加精进修行。他白天学习经论,晚上打坐修观。有时会遇到困惑,但想起那个“山河归掌中”的梦,就增加了信心。
一天,他读到《法华经》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经文,忽然明白:那个梦是在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包容天地的心量,只是被无明遮蔽了。
从此,他立下大愿: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一切众生都能开启心中的智慧光明。
战火仍在蔓延,但智顗的心中己经找到了安宁的归宿。他知道,求法的路还很长,但他己经找到了方向。
夕阳西下,智顗站在寺院的柏树下,望着远方的天空。他轻声自语:“总有一天,我要让佛法的明灯,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微风拂过,柏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他的誓愿。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