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夏一岁生日那天,老宅的梧桐树漏下斑驳的阳光,把青石板晒得暖融融的。林疏桐天没亮就起来忙活,厨房飘着红糖姜茶的甜香,客厅里挂着新绣的“百子图”——苏晚用了七种丝线,连石榴籽都绣得粒粒分明。沈柏舟蹲在廊下擦那套老茶具,铜壶擦得锃亮,映出他眼角的皱纹:“当年你妈生你,我就是这么擦茶具的,擦得越亮,日子越顺。”
沈知夏抱着承夏在屋里转,小家伙穿着虎头鞋,肉乎乎的胳膊晃来晃去,抓着她的发梢啃。“慢点儿。”她笑着拦住要抱孩子的陆承野,“他自己能走两步了,昨天还扶着梧桐树摇了半宿。”
陆承野凑过来,指尖碰了碰承夏的小下巴:“这小子,跟你小时候一样皮。”他记得沈知夏三岁时,也是这样摇摇晃晃扑向他,手里攥着半块桂花糖,糖渣沾在嘴角,像只小花猫。
辰时三刻,抓周仪式开始。供桌铺着织金红布,摆着算盘、笔墨、药杵、绣绷、小药瓶——都是沈家几代人的“传家宝”。林疏桐点燃三柱香,青烟袅袅升起,绕着供桌转了个圈。“承夏,来。”她牵起孩子的手,“抓个喜欢的。”
承夏扶着桌沿,摇摇晃晃走过去。他的小手在红布上犹豫片刻,突然扑向那柄小药杵——那是太奶奶当年捣药用的,木柄被磨得发亮,杵头还留着经年累月的药末痕迹。他攥着药杵往嘴里塞,啃得咯咯笑。
“抓药杵!”陆廷川拍腿大笑,“咱们沈家又出了个小药童!”
沈柏舟抿着茶,眼底泛着光:“当年你太奶奶十二岁就跟着你爷爷学捣药,说‘药香比糖甜’。这小子,天生该吃这碗饭。”
沈知夏抱着承夏,看他攥着药杵甩来甩去,忽然红了眼眶。她想起自己三岁时,太奶奶也是这样教她认药材:“这是黄芪,补气的;这是枸杞,明目的。”药香混着阳光,成了她记忆里最暖的底色。如今,承夏的小手攥着药杵,像攥住了家族的根。
午后,品牌十周年年会在老宅的西跨院举行。小宇穿着剪裁利落的深灰西装,站在铺着蓝印花布的讲台前。他的身后,屏幕播放着“双生”十年历程:从太奶奶的药臼到巴黎的旗舰店,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梧桐里的双生花 从手工熬膏到智能生产线,每一步都印着沈陆两家的印记。
“今天,我们推出‘双生·稚语’系列。”小宇的声音沉稳有力,“配方延用太奶奶的‘婴宁方’,添加洋甘菊、金盏花,用超微粉碎技术让药材更温和。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闻到中药的安全,触摸到传统的温度。”
台下掌声雷动。陆承野坐在第一排,望着台上的儿子——十年前,小宇蹲在实验室举着试管,说“我要让中药更安全”;如今,他站在聚光灯下,把当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转头看向沈知夏,她正抱着承夏,小家伙抓着她的手指,咿咿呀呀学说话。
“承夏,叫爸爸。”陆承野逗他。
承夏歪着脑袋,吐出个含混的“爸”——全家人都笑了。沈知夏擦了擦眼角:“他好像知道,这是他的根。”
暮色渐浓时,家人在梧桐树下围坐。糖糖举着自己绣的梧桐荷包跑过来:“奶奶,这个给弟弟!”荷包上绣着迷你版的梧桐树,针脚虽歪,却绣得认真。林疏桐接过,别在承夏的小棉袄上:“我们承夏,从小就带着家族的祝福。”
陆承野倒了杯“双生醉”,酒液在杯中晃着琥珀色的光。“十年前,我们在仓库熬膏,冬天冻得手通红。”他望着沈知夏,“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生产线,有了全球的门店,可最珍贵的,还是这老宅的梧桐树,还是你们。”
沈知夏靠在他肩头,看承夏在地上爬,抓着梧桐叶往嘴里塞。“承野,你说,太奶奶要是看见现在这样,会高兴吗?”
“会。”陆承野吻了吻她的发顶,“她会笑着说,‘我们沈家的花,开得越来越旺了’。”
夜风卷着梧桐叶沙沙作响。承夏摇摇晃晃走到药圃边,捡起一片梧桐叶,放进太奶奶的药臼里。月光洒在他身上,像撒了层银粉。沈知夏望着这一幕,忽然明白——所谓“年轮”,不是树的年纪,是家族的故事在时间里沉淀的重量;所谓“学步”,不是孩子的第一步,是传承在下一代心里扎下的根。
而他们的“双生”,会像这梧桐树一样,根越扎越深,叶越长越茂,年轮里藏着每一代人的爱与坚守,永远向上,永远生长。
(http://www.220book.com/book/XL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