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夏十五岁那年,老宅的梧桐树结满了青绿色的桐籽。他蹲在树下,用竹篮接着落下来的籽,指尖沾着树胶,笑得像只小松鼠:“妈妈,这些籽能种出新的梧桐树吗?”
“当然能。”沈知夏擦了擦他脸上的汗,“每颗籽都是一个希望,就像你太奶奶当年埋下的那颗,现在长成了我们头顶的这棵大树。”
陆承野从书房走出来,手里捧着个檀木匣:“这是你太奶奶的医案手札,整理好了。”匣子里是线装的笔记本,封皮泛着岁月的包浆,里面夹着干枯的梧桐叶、药方残页,还有几封未寄出的书信。
“太奶奶的医案……”承夏轻轻抚摸封皮,“我能看看吗?”
“可以。”陆承野翻开一页,“这是她治疗瘟疫的记录,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配伍,救了半个镇子的人。”他又指向另一页,“这里写着,‘医者仁心,不在药贵,在心诚’。”
承夏读着太奶奶的字迹,忽然红了眼眶:“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用最普通的药材,治最难的病。”
这一年,“双生”品牌迎来了三十周年。国际市场上,“双生”的产品己进入三十多个国家,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声。某西方媒体发文称“部分中药成分不明,存在潜在风险”,引发舆论风波。
小宇带着团队连夜整理资料,从古籍记载到现代药理学研究,用三百多页报告反驳质疑。陆承野却觉得不够:“我们要让更多人亲眼看见,中药是怎么‘安全’的。”
沈知夏提议:“不如开放实验室,邀请国际专家来参观。”
“好主意。”陆承野点头,“让事实和数据说话。”
开放日那天,实验室里挤满了金发碧眼的专家。承夏作为“家族传承人”站在最前排,手里捧着太奶奶的医案手札:“这是我太奶奶的笔记,里面记录着她用药的心得。我们‘双生’的每一味药材,都经过她当年的验证,也经过现代科学的检测。”
一位德国药理学家拿起显微镜下的药材切片:“这些细胞结构很清晰,有效成分提取得很纯粹。”
“这是我们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小宇解释,“能在低温下提取药材精华,保留活性成分,去除杂质。”
承夏补充道:“太奶奶说,‘药是给人吃的,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用她的方式,加上更先进的技术,让更多人安心。”
参观结束时,一位美国教授握住承夏的手:“你让我看到了中药的未来——不是神秘的巫术,是有根的科学。”
作者“七毛硬币”推荐阅读《梧桐里的双生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承夏望着他眼里的认可,忽然想起太奶奶的话:“传承不是守旧,是让老智慧活在新世界里。”
秋日的周末,承夏带着同学来老宅做“中药文化体验”。他系上围裙,教大家捣薄荷、磨陈皮,用石臼舂药末。“这是薄荷,揉碎了涂太阳穴能提神;这是陈皮,煮水喝能理气。”他的讲解生动有趣,同学们挤在石臼边,争着动手尝试。
林疏桐端来刚煮好的陈皮茶:“尝尝,这是我们家的老方子。”
“好喝!”一个扎马尾的女生举着杯子,“像橘子糖,但更清爽!”
承夏笑着解释:“陈皮要陈化三年以上才最好,太奶奶说,‘时间是最好的药引’。”
活动结束时,同学们围着他合影。有个男生举着捣药杵问:“承夏,你以后真的要当医生吗?”
“当然。”承夏认真点头,“但我要当的不是普通医生,是能把中医带到全世界的医生。”
“那我们支持你!”男生们欢呼,“以后我们也学中医,跟你一起!”
夜里,承夏整理白天的照片,忽然发现一张——他和同学们举着捣药杵,背后的梧桐树在阳光下舒展枝桠。他想起太奶奶当年带着药箱走村串户,想起奶奶绣着梧桐荷包,想起爷爷在药厂熬膏,想起爸爸妈妈把“双生”推向世界。
原来,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是家族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根扎得更深,把叶伸得更远。
陆承野走进房间,看见承夏对着照片微笑:“在想什么?”
“想太奶奶。”承夏指着照片里的梧桐树,“她要是知道,我们把她的药臼、她的医术,带到了全世界,肯定会很开心。”
陆承野吻了吻他的额头:“她会看到的。你看,这梧桐树的籽,己经落在世界各地的土壤里,正在发芽。”
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承夏望着天上的月亮,轻声说:“太奶奶,我会继续努力的。等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把故事讲给重孙听。”
月光洒在他身上,像撒了层温柔的纱。沈知夏端着牛奶走进来:“该睡了,明天还要去学校讲中药课呢。”
“好。”承夏应着,却舍不得放下照片。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的故事,他们家族的故事,“双生”的故事,会像这梧桐树的籽,随风飘向更远的远方,在新的土地上,长出更茂盛的枝叶。
而根,永远在这里,在老宅的梧桐树下,在每一代人的心里,稳稳地,扎着。
(http://www.220book.com/book/XL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