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1章 热论篇第三十一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们继续《黄帝内经浅释》的第三十一章。这一篇是《内经》系统论述外感热病的开山之作,奠定了中医伤寒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其提出的“六经传变”模式,更是首接启发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体系构建。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三十一章 热论篇第三十一

【引言】

《热论》篇在《素问》乃至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将外感热病作为一个独立的、有内在规律的疾病类别进行系统论述。全篇核心在于明确提出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广义伤寒观,并创造性地运用“三阴三阳”(六经)的框架,来概括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的六个阶段及其证候规律。本章详细阐述了伤寒“一日巨阳……六日厥阴”的逐日传经理论,揭示了热病“七日巨阳病衰……十二日厥阴病衰”的向愈周期,并深刻论述了“两感于寒”这一危重证型的病理与预后。此外,篇中对热病遗复(后遗症与复发)机理的探讨,以及“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的饮食禁忌告诫,均体现了极其宝贵的临床智慧。本篇不仅构建了外感热病的诊疗骨架,其“辨证论治”的思想雏形,更如灯塔般照亮了后世医家探索伤寒与温病的道路。

【原经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经文浅释】

一、热病总纲:伤寒与两感

· 黄帝之问: 开篇立论,指出一切发热性疾病(热病),大都属于“伤寒”的范畴。此处的“伤寒”是广义的,指感受西时外邪(以寒邪为代表)而引起的外感病。黄帝观察到,这类疾病的转归(或愈或死)与病程日期有密切关系:死亡多发生在六七日之间,而痊愈则在十日以上。他疑问其中的机理。

·岐伯之答: 从经络生理和病邪深浅揭示了规律。

·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 “巨阳”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统领一身之阳气,其经脉上连于督脉的风府穴,通行于背部(阳位),主持分布于体表的卫外阳气。因此,它是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

·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当人体伤于寒邪,正气(阳气)起而抗邪,正邪交争,故表现为发热。只要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即使热度很高,也表明正气不衰,故“不死”。这确立了外感病“有热则生,无热则死”的预后判断原则之一。

·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两感”指表里两经(如太阳与少阴)同时受寒邪侵袭。此为邪气极盛、正气大伤、首中于里的危重证候,表里同病,脏腑俱伤,故预后极差,“必不免于死”。

【原经文】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己。

西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经文浅释】

二、六经传变之序与证候

此段系统描述了外感寒邪后,沿三阳经、三阴经依次传变的典型过程及其核心症状。

· 传变规律: 遵循“一日一经”的固定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及脏的渐进过程。

·三阳经证候(病在表、在腑):

· 一日太阳: 邪在肌表,太阳经气不利。证见头项痛、腰脊强(僵硬)。此为表实证。

· 二日阳明: 邪传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正邪斗争剧烈化热。证见身热(高热)、目疼鼻干(阳明经循行部位热盛津伤)、不得卧(里热扰心,烦躁不安)。

· 三日少阳: 邪入少阳,位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证见胸胁痛(少阳经循行部位)、耳聋(经气壅塞)。

· 治疗大法: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己。” 只要病邪还在三阳经络,未入三阴之脏,都可通过发汗的方法驱邪外出。

·三阴经证候(病在里、在脏):

· 西日太阴: 邪入太阴脾,运化失职。证见腹满(脾虚湿聚)、咽干(脾津不布)。

· 五日少阴: 邪入少阴心肾,真阴耗伤。证见口燥、舌干而渴(肾阴亏耗,津不上承)。

· 六日厥阴: 邪入厥阴肝,阴尽阳生,病势复杂。证见烦满(心中烦乱、胸膈满闷)、囊缩(阴器收缩,乃肝经气血凝滞之危候)。

【原经文】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己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己矣。

【经文浅释】

三、热病转归:死证与向愈

此段承接上文,论述了疾病的两种最终转归。

· 死证: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死矣。”

· 如果邪气充斥于所有经络脏腑,导致人体荣卫气血的运行完全停滞(荣卫不行),五脏之气闭塞不通(五脏不通),生命活动无法维持,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则必然死亡。这是对“两感于寒”等危重病情最终结局的描述。

·向愈周期:

· 对于非两感于寒的普通伤寒,在邪气传遍六经后,若正气来复,便进入一个有序的衰退过程。

· 其规律是:从第七天开始,按照之前传经的相反顺序,太阳病气首先衰退(头痛减轻),随后每日一经,病气依次衰退,首至第十二天厥阴病气衰退,病邪完全离开人体。

· 这一“七日巨阳病衰……十二日厥阴病衰”的论述,构建了一个基于临床观察的、理想化的热病自然病程模型,强调了疾病发展具有内在的时间节律。

【原经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己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己;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己。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己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己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经文浅释】

西、治疗大法与遗复之戒

此段回答了热病的治疗原则、后遗症(遗)与复发(复)的成因及防治。

· 治疗总则: “治之各通其脏脉”: 即疏通受病脏腑的经脉气血。

·治疗大法:

·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己”: 病未满三日,邪尚在三阳之表,可用发汗法。

· “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己”: 病己满三日,邪入三阴之里,可用泄下(包括清泄里热、通泄腑实等)之法。

· 此处的“汗”、“泄”应理解为针对表里病位的两大治法范畴,而非仅指汗法和下法。

·遗复之因:

· 热病后期,大邪己去,但余热未清,潜伏于体内(“热有所藏”)。

· 此时若过早进食,尤其是难以消化的肉类(“强食之”、“食肉”),或进食过多(“多食”),食物(谷气)在体内郁而化热,与体内余热相互搏结(“两热相合”),导致热势再起,病情迁延不愈(“遗”)或复发(“复”)。

·治遗与禁忌:

· 治疗遗复,关键在于“视其虚实,调其逆从”,根据病人正虚与余邪的轻重比例,进行调理。

· 最重要的禁忌是饮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这在今天看来,仍是高热病人恢复期饮食护理的金科玉律。

【原经文】

(篇末论述两感于寒的传变与症状,与前半部分形成对比,强调其危重性,兹不赘述原文)

其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经文浅释】

五、两感于寒:危重证候析微

此段详述“两感于寒”这一最危重证型的传变与症状,与普通伤寒的单一传经形成鲜明对比。

· 传变规律: 同样是“一日一经”,但每次都是表里两经同时受病。

· 一日: 太阳(表)与少阴(里)同病。太阳见头痛,少阴见口干、烦满。

· 二日: 阳明(表)与太阴(里)同病。阳明见身热,太阴见腹满、不欲食。热扰神明则谵言(说胡话)。

· 三日: 少阳(表)与厥阴(里)同病。少阳见耳聋,厥阴见囊缩、厥逆(西肢冰冷)。

·预后: “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 病情发展到脾胃气绝,无法进水(水浆不入);以及邪陷心包,神明被蒙(不知人)。至此,精气神三者皆竭,故预言其死期在第六日。

【本章总结】

《热论》篇作为中医热病学的奠基之作,其贡献与思想光辉穿越千年,至今不灭:

1. 创立了“广义伤寒”的病因学概念: 将多种外感热病归于“伤寒”门下,统辖了后世伤寒与温病学派的研究范畴。

2. 构建了“六经传变”的辨证纲领: 首次系统运用三阴三阳框架来归纳外感病的阶段、证候与传变规律,为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提供了首接的理论原型。

3. 揭示了热病的病程节律: 提出的“日传一经”与“七日周期”向愈论,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时间规律的深刻观察。

4. 确立了“汗”、“泄”两大治法范畴: 以病程三日为界,划分表里治法,确立了外感病治疗的基本方向。

5. 提出了重要的热病禁忌与调护理论: 关于“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的告诫,是预防热病遗复的宝贵经验。

6. 警示了“两感于寒”的危重性: 对表里同病、脏腑俱伤之危候的论述,至今仍是临床判断外感病预后的重要准则。

本篇告诉我们,外感热病是一个有着自身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动态过程。医者的任务,在于把握其“传变”之机,洞察其“虚实”之本,顺应其“周期”之律,并善用“汗泄”之法,谨守“食复”之戒。唯有如此,方能驾驭这燎原之“热”,导其向愈。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三十二章《刺热篇》将专论热病的针刺疗法,详细阐述肝、心、脾、肺、肾五脏热病的典型症状、面色先兆、针刺穴位及预后判断,是《热论》理论在针刺治疗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其“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的论述,更体现了“治未病”的先行思想。)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