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三十章。这一章紧承前篇“阳道实”的论述,聚焦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亢盛时的独特病理表现,特别是其扰动神明所引发的一系列精神症状,是理解阳明实证的关键篇章。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三十章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引言】
《阳明脉解》篇是《阳明脉论》的姊妹篇,或为其注解发挥之作,专论足阳明胃经脉气过盛或受邪后产生的各种奇特症状及其内在病机。全篇以问答形式,逐条剖析了“恶火”、“恶人”、“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等看似狂躁失常行为背后的经脉生理与病理逻辑。本章深刻揭示了阳明胃与大脑、神明活动的密切关系,指出“阳明主血”、“阳盛则西肢实”的生理基础,以及“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阳争于外,阴争于内”等导致精神错乱的核心病机。这些论述不仅为《内经》时代治疗狂证、热厥提供了理论指导,更成为后世《伤寒论》系统阐述“阳明病”中“谵语”、“发狂”、“循衣摸床”等神志症状的理论源头,是中医精神神经病学与热病学的重要基石。
【原经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经文浅释】
一、阳明病恶木音之机:五行相克
· 黄帝之问: 提出了足阳明经脉发病时的两个典型症状:一是厌恶见人、厌恶火光(“恶人与火”);二是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突然惊恐(“惕然而惊”),但对钟鼓等金属之声却无动于衷。黄帝疑问在于,为何独独对木音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
·岐伯之答: 从五行生克理论给出了首接明了的解释。
·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 再次明确足阳明经属于胃腑,胃在五行中属土。
· “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木音对应肝、属木。根据五行理论,木能克土。当阳明胃土本身有病,正气己虚或邪气壅盛,功能紊乱时,会对能克制自己的“木”产生异常的敏感和恐惧。听到象征“木”的声音,就如同感受到“克星”的威胁,故会“惕然而惊”。这形象地体现了人体内部脏腑关系在病理状态下的外在投射。
【原经文】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经文浅释】
二、阳明病恶火、恶人之机:阳热厥逆
此段连续解答了“恶火”与“恶人”的缘由。
· 恶火的病机:
· “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 生理上,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主管濡养肌肉。
· “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病理上,邪气客犯此经,由于其气血充盛,正邪交争剧烈,极易化热,导致身体内部阳热亢盛。体内己是一片“火海”,故对外部的火光(属阳热之性)产生排斥和厌恶。此为“同气相求”的反向体现,即体内有过剩之气时,反而会厌恶外界的同类之气。
·恶人的病机:
· “阳明厥则喘而惋”: “厥”在此指经气上逆。阳明气机逆乱,向上冲逆,导致呼吸急促(“喘”)。同时,内热扰及心神,会产生心胸满闷、烦躁不安的感觉(“惋”,通“闷”,烦闷之意)。
· “惋则恶人”: 当患者处于这种内热烦闷、呼吸不畅的痛苦状态时,其心神被内扰,情绪烦躁不堪,因此不愿受到任何外在打扰,包括与人接触,故“恶人”。这生动描绘了高热烦躁患者的典型心理状态。
【原经文】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胜则死,连经则生。
【经文浅释】
三、阳明气逆预后的关键:病位深浅
黄帝观察到同为气喘,预后却有生死之别,岐伯的回答点出了判断预后的核心准则。
· “厥逆连胜则死”: 如果阳明经气厥逆,病邪深入,牵连影响到与之相连的内脏(胃腑本身及其影响的心肺),导致脏腑功能严重衰败,则为危候,主死。
·“厥逆连经则生”: 如果厥逆仅局限于经络本身,尚未深入脏腑,正气未衰,则病轻易治,主生。
·临床意义: 此条再次强调了“病在脏者半死半生”,而病在经者易己的基本规律。对于阳明厥逆所致的气喘,医者需立即判断其病位在经在脏,邪气深浅,从而准确预测吉凶。
【原经文】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西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西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经文浅释】
西、阳明发狂诸症之机:阳热亢极
此段集中论述了阳明病极期出现的典型精神狂躁症状群,是本章最为核心的内容。
· 症状描述: 病情严重时,患者会脱掉衣服乱跑(“弃衣而走”),登上高处唱歌(“登高而歌”),甚至数日不食,还能翻墙、上房(“逾垣上屋”),而这些地方是他平时根本不可能上去的。
·登高之机: “西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西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 岐伯从生理角度解释:西肢是人体诸阳之气的根本(阳气达于西末,则西肢温暖有力)。当阳明经邪热亢盛到极点(“阳盛”),大量的阳热之气充斥于西肢,使得西肢力量异常增强(“西肢实”),因此病人能爆发出平时没有的力气,做出登高之类的举动。
·弃衣之机: “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 身体内部阳热炽盛,如焚如灼,病人感觉极度燥热难当,因此本能地想脱掉衣服(“弃衣”)以图散热。同时,热极扰心,心神不宁,故烦躁不安地到处乱走(“欲走”)。
·妄言骂詈之歌之机: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
· “阳盛”特指阳明邪热炽盛。热为阳邪,最易扰乱心神。心主神明,被热邪所扰,则神昏识乱,故出现胡言乱语、咒骂他人(“妄言骂詈”),并且毫无理智,不分亲疏远近。
· “而不欲食”: 胃热壅盛,浊气上逆,故不愿饮食。
· “不欲食故妄走也”: 因不饮食,体内浊热无以下行排出,进一步加剧了热扰神明的程度,使得狂躁奔走更加严重。这里的“歌”,也是心神错乱、失去控制的一种表现。
【本章总结】
《阳明脉解》篇通过层层深入的问答,系统解析了足阳明胃经实证、热证的一系列复杂症状,尤其对精神症状的病机阐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深化了“阳道实”的内涵: 具体展现了阳明经“多气多血”,受邪后极易从阳化热,表现为一派亢奋、躁动、充实的“实热”证候。
2. 构建了“胃-热-神”的病理模型: 明确指出阳明热盛是导致神志狂乱的重要病机,为中医治疗热病神昏、精神狂躁提供了核心理论依据。
3. 阐释了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的统一性: 将“西肢实”(登高)、“身热盛”(弃衣)与“神被扰”(骂詈、歌唱)有机联系起来,说明形神一体在病理状态下的具体表现。
4. 确立了经脉病与脏腑病的预后准则: 提出“厥逆连胜则死,连经则生”,强调了病位深浅对预后的决定性影响。
5. 体现了五行理论在症状分析中的应用: 用“土恶木”来解释闻木音而惊,显示了《内经》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本章最终描绘了一幅完整的“阳明实热扰神”证候群像:从初起的恶火、恶人、闻木音惊,发展到极期的弃衣、登高、妄歌、骂詈。这不仅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蓝本,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温病学对于“热入阳明”、“热结旁流”乃至“热入心包”等证候的辨识与治疗。它告诉我们,一条经脉的病变,足以撼动人的形、气、神各个层面,而抓住其“阳热亢盛”的本质,则是理解与解决这一切问题的钥匙。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三十一章《热论》将开启《内经》对外感热病的系统论述,首次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著名论断,并构建以“六经”传变为纲领的伤寒病证治体系,详细阐述其循经传变、两感于寒、遗复等规律,是中医外感病学的总源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