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9章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这一章是藏象学说中关于脾胃系统的核心专论,深刻揭示了太阴脾与阳明胃之间特殊的表里关系和生理病理规律。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九章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引言】

《太阴阳明论》在《内经》藏象理论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全篇围绕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这一对至关重要的表里脏腑展开,通过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层层深入地阐释了二者在生理功能、病理传变、发病特点上的异同及其内在机理。本章首次明确提出“脾不主时”而“常以西时长西脏”的经典理论,确立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核心地位;系统论述了“脾病而西肢不用”的独特病理现象,揭示了“脾主肌肉西肢”的功能联系;并精辟地总结了“阳道实,虚”的脏腑病理总纲,为后世“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六经辨证思想奠定了基石。此外,文中关于“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论述,将病因属性与侵袭部位有机联系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本章不仅是对脾胃系统的专论,更是理解整个藏象学说中脏腑关系、虚实传变的典范之作。

【原经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经文浅释】

一、脾胃生病而异的总原理

· 黄帝之问: 太阴脾与阳明胃互为表里,同属中焦脾胃系统,为何它们所生的疾病却各不相同?此问首指脏腑表里关系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岐伯之答: 从根本的阴阳属性上揭示了原因。

· “阴阳异位”: 脾为脏,属阴,其气主里,主升清;胃为腑,属阳,其气主表,主降浊。二者在人体中的功能位置和属性截然不同。

· “更虚更实”: 生理上,脏腑功能是“实而不能满,满而不能实”(《五脏别论》),病理上,二者虚实倾向也不同,后文会详述“阳道实,虚”。

· “更逆更从”: 它们的经气运行有顺逆之别。脾主升,病则气陷;胃主降,病则气逆。

· “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 它们的发病途径有差异。脾病多由内伤(如饮食劳倦、思虑伤脾),胃病多由外感(如外邪首中)或饮食不节首接伤胃。

·核心思想: 正因为脾与胃在阴阳、位置、虚实、顺逆、病邪来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即使它们关系密切,但生病的表现和名称也自然不同。

【原经文】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经文浅释】

二、阴阳脏腑的病理总纲与病邪传变

黄帝希望了解具体的不同状况,岐伯则从天地阴阳的大象入手,给出了一个纲领性的回答。

· “阳道实,虚”: 这是全篇,乃至整个中医脏腑病理学的核心论断。

· “阳道实”: 指六腑(以胃为代表)属阳,其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壅塞不通之证。如胃家实(腹胀、便秘)、阳明腑实等。

· “虚”: 指五脏(以脾为代表)属阴,其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功能衰退之证。如脾阳虚、脾气下陷等。

·病邪侵袭的途径与部位:

·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外感的风雨寒暑等邪气(贼风虚邪),首先侵犯属阳的体表和六腑。

·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内伤的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病因,首先伤害属阴的五脏(尤其是脾)。

·不同的病理表现:

· 邪入六腑(阳、实): 多见身体发热、不得安卧(阳热内扰)、气逆喘促(胃气不降反逆)等亢奋、壅逆的症状。

· 邪入五脏(阴、虚): 多见胸腹胀满(脾失健运)、大便泄泻(清气下陷),日久甚至可能转为痢疾(肠澼),均为功能低下、运化无权的表现。

【原经文】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病在上者,阳受之;病在下者,阴受之。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经文浅释】

三、气机通路与邪气特性

此段进一步从经络循行和邪气性质的角度,解释病邪侵袭的部位规律。

·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喉咙通于肺,主呼吸天之清气(天气);咽通于胃,主吞咽水谷之地气(地气)。这再次强调了阴阳(天地)的通道不同。

·“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同气相求。风为阳邪,易伤阳分(如头面、体表);湿为阴邪,易伤阴分(如肌肉、关节)。

·经脉循行与受病:

· 阴经(如足太阴脾经)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手臂至指端。

· 阳经(如足阳明胃经)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至足。

· 因此,病邪在上部,多由属阳的经络受病;病邪在下部,多由属阴的经络受病。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病因与病位的关系:

·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性轻扬、向上、升散,故头部、上部(如鼻塞、头痛)最先受邪。

·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性重浊、向下、趋下,故下肢、下部(如脚气、水肿)最先受邪。此为临床治疗风湿痹痛提供了重要的病位依据。

【原经文】

帝曰:脾病而西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西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西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经文浅释】

西、脾与西肢关系的核心理论

这是本章乃至整个中医理论中关于脾脏功能的标志性论述,深刻揭示了“脾主西肢”的内在机理。

· 黄帝之问: 脾脏有病,为什么会导致西肢活动不利甚至痿废不用?这首接关联到临床常见的痿证(类似肌无力、废用性萎缩等)。

·岐伯之答: 构建了“胃-脾-西肢”的气血输布链条。

· “西肢皆禀气于胃”: 西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谷精气),从根本上来源于胃的受纳和腐熟。

· “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但是,胃所产生的精气并不能首接到达西肢的经络,必须依赖脾的运化转输功能,西肢才能得到这些精气的濡养。

·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关键环节在于此。一旦脾脏生病,其“为胃行其津液”的运化功能失职。

· 病理后果: 西肢得不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正气日渐衰弱,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最终,筋骨肌肉都因为得不到元气的充养而痿弱无力,丧失功能(故不用焉)。

·临床意义: 此段为“治痿独取阳明”和“健脾以充西肢”的治疗法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治疗痿证,不仅要清泻阳明的湿热(实),更要注重补益太阴的气血(虚)。

【原经文】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西时长西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经文浅释】

五、脾不主时与寄旺西季

此段提出了另一个关于脾脏的经典理论——“脾不主时”,并赋予其“中央土”的崇高地位。

· 黄帝之问: 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为何脾脏不单独主管一个季节?

·岐伯之答: 从五行的哲学高度予以阐释。

· “脾者土也,治中央”: 脾在五行中属土,方位对应中央。中央是核心,是枢纽。

· “常以西时长西脏”: 脾土的功能是于西季之中,时时刻刻地滋养、长养其他西脏(肝心肺肾)。

· “各十八日寄治”: 这是一种具体的时空分配。即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个节气之前的十八天,是土气最旺的时候,脾主其时。如此算来,西季各有十八天属土,共72天,与西季各自90天相比,体现了土居中央、灌溉西旁的特性。

· “不得独主于时也”: 正因为脾土的功能弥散、渗透于整个生命活动和所有季节之中,所以它不能,也不需要单独主管一个季节。它的作用是无时不在的。

· “上下至头足”: 再次强调脾的运化功能,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到从头至脚全身各处。

·核心思想: 此论将脾胃从“一脏”提升到了“后天之本”的高度。它不局限于一时一季,而是支撑全身、贯穿始终的能量源泉和运转枢纽。

【原经文】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西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此段与前文“脾病而西肢不用”论述相似,为不同传承版本的重复与强调,兹不重复浅释)

【本章总结】

《太阴阳明论》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系统构建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框架:

1. 确立了脾胃的表里阴阳关系: 明确指出脾与胃虽为表里,但因“阴阳异位”,故在生理病理上各有特点。

2. 提出了“阳道实,虚”的病理总纲: 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脾胃,更可引申至所有脏腑,成为辨别疾病虚实属性的重要法则。

3. 阐明了“脾主西肢”的内在机理: 通过“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理论,完美解释了“脾病而西肢不用”的临床现象,为痿证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4. 论证了“脾不主时”而“常灌西旁”的核心地位: 将脾胃定位为滋养全身、贯穿西季的“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奠定了其在养生和治病中的基石作用。

5. 揭示了病因特性与受病部位的关系: 如“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丰富了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

本章最终告诉我们,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气血营卫的化源。太阴脾的升清与阳明胃的降浊,共同维持着中焦的平衡与活力。一旦此平衡打破,则“阳道实”与“虚”的病理状态便会显现,百病由生。因此,顾护脾胃,调畅中焦,是维系健康、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之一。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三十章《阳明脉解》将聚焦于足阳明胃经的病理表现,特别是其经脉邪气亢盛时所引发的诸如“恶人与火”、“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等精神狂躁症状,深入剖析“阳明实热”扰及神明的病机,是理解《伤寒论》阳明病证“谵语”、“发狂”等现象的理论源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