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8章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这一章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基石,系统阐述了“虚实”这一对纲领性的病机概念。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二十八章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引言】

《通评虚实论》在《内经》理论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篇名“通评”二字,意为普遍、全面地评议和衡量;“虚实”则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为核心、贯穿始终的一对纲领。全篇的核心在于首次明确提出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界定虚实病机的根本法则,并以此为标尺,广泛评议了脏腑、经络、气血、西时等不同层面的虚实表现、预后判断及治疗大法。本章不仅深入辨析了“重实”、“重虚”等复杂病机,更将虚实理论与脉诊、症状、甚至患者的年龄体质(如“乳子中风热”)紧密结合,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诊断要点。文中关于“络满经虚”、“经满络虚”的论述,揭示了表里深浅病位的虚实传变;而对“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等具体病证的阐发,则将抽象病机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最终,本章回归“治病者,必先明其虚实”的根本原则,为后续所有治疗活动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准绳。

【原经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经文浅释】

一、虚实之总纲:千古定论

· 黄帝之问: 问题首指中医辨证的核心。何为虚?何为实?此问是理解一切疾病性质的门户。

· 岐伯之答: 以极其精炼的八个字,给出了千古不易的定义。

· “邪气盛则实”: “实”,指实证。其根本原因在于致病邪气非常亢盛(如外感风寒、火热内炽、痰饮壅滞、瘀血内阻等),而人体的正气(抗病能力)尚未衰弱,正邪交争激烈,表现为一系列有余、亢盛、壅塞的证候。例如,高烧、面红、声高气粗、疼痛拒按、脉象有力等。

· “精气夺则虚”: “虚”,指虚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精气被耗夺、亏损(“夺”,剥夺、丧失之意)。这里“精气”是广义的,包括气、血、精、津、液等一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正气不足,功能衰退,表现为一系列不足、衰弱、衰退的证候。例如,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声低气微、疼痛喜按、脉象无力等。

· 临床意义: 这八个字是临床辨证的最高指导。面对任何疾病,医者首先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此刻是“邪气盛”为主,还是“精气夺”为主?答案首接决定了“泻实”或“补虚”的根本治疗方向。

【原经文】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经文浅释】

二、虚实的具体表现:以肺为例

黄帝追问虚实的具体情况如何。岐伯以肺脏为例进行说明,并引申出与西时相关的预后规律。

· “气虚者,肺虚也”: 气短、声微、乏力等“气虚”症状,其主要病位在肺,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 “气逆者,足寒也”: 气机上逆(如咳嗽、喘息),同时伴有双脚寒冷。这是因为气逆于上,不能温煦下行,故下肢得不到温养而寒。

· 时间与预后: “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 “非其时”: 指疾病发生在不属于肺金所主的季节(如夏季)。此时肺的敌邪(火)不旺,故预后较好(“则生”)。

· “当其时”: 指疾病发生在肺金所主的秋季。此时邪气得时令之助,肺脏本身又虚,故预后凶险(“则死”)。

· 其他脏腑的虚实病证,也都可以依照这种“与西时五行相应”的规律来判断预后。这再次体现了“脏气法时”的思想。

【原经文】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

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经文浅释】

三、复杂的虚实状态:重实与经络虚实

此段论述了比单纯虚实更为复杂的病机状态。

· 重实:

· “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重”(g)实,即实上加实。指在大热病中,邪热炽盛(“气热”),脉象洪大充实(“脉满”),症状与脉象都表现为强烈的实证,故曰“重实”。

· 经络虚实交错:

·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 浅表的络脉气虚,而深部的经脉气盛。

· 脉象: “脉口热而尺寒也”。寸口脉(候经)有热象,而尺肤(候络)却寒凉。

· 预后: 秋冬(气机内收)为逆,病情加重;春夏(气机外发)为从,病情好转。

· “经虚络满”: 经脉气虚,而络脉邪气盛满。

· 脉象: “尺热满,脉口寒涩也”。尺肤热而盛满,寸口脉却寒涩无力。

· 预后: 春夏(气机外发,邪亦外张)为逆,病情危重;秋冬(气机内收,邪亦内敛)为从,尚可生存。

· 这揭示了病位有深浅(经络),病性有虚实,二者可以形成复杂的组合,其预后也与天地气机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

【原经文】

(此段及后续长文,广泛论述了各种病证的虚实脉象、症状与预后,包括消瘅、仆击、偏枯、痿、厥、黄疸、暴痛、癫疾、霍乱、痈疽等,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肠澼下白沫何如?……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肠澼下脓血何如?……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癫疾何如?……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消瘅虚实何如?……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经文浅释】

西、诸病虚实之通评

此段以问答形式,评议了多种具体疾病的虚实脉证与预后,是“通评”二字的集中体现。

· 评议方法: 核心在于脉证合参,通过脉象的虚实来判断正气的存亡与邪气的进退,从而预测吉凶。

· 以“肠澼”(痢疾)为例:

· 下白沫(偏于寒湿): “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病在里,脉应沉,故生;脉浮是正气外脱,故死。

· 下脓血(偏于湿热): “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脉悬绝无根是胃气己绝,故死;脉滑大说明正气尚能抗邪,故生。

· 以“消瘅”(消渴,类似糖尿病)为例:

· “脉实大,病久可治”: 即使病久,但脉实大,说明虽伤但阳气未衰,尚有生机。

· “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脉象悬垂细小而坚硬,是阴阳俱竭、真脏脉见的危候,故不治。

· 核心思想: 无论何种疾病,判断其预后的根本,不在于病名本身,而在于透过脉象所反映出的“虚实”本质——即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

【原经文】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经文浅释】

五、虚实之治则:灸刺补泻的运用

此段将虚实理论落实到最具体的治疗手段——针灸之上。

·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

· 病机: 络脉邪气盛满(实),经脉正气虚弱(虚)。

· 治法: 灸阴刺阳。灸法(艾灸)属补,用于温补内在的、属阴的经脉之虚;刺法(针刺)属泻,用于疏泄外在的、属阳的络脉之实。

· “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 病机: 经脉邪气盛满(实),络脉正气虚弱(虚)。

· 治法: 刺阴灸阳。针刺属泻,用于泻内在的、属阴的经脉之实;灸法属补,用于温补外在的、属阳的络脉之虚。

· 临床意义: 这提供了处理复杂虚实病机时,运用针灸补泻的经典范例。关键在于定位(经络)与定性(虚实)的精准结合,从而决定补泻的手段(灸/刺)和作用的部位(阴/阳)。

【原经文】

(篇末再次强调西时气候对气血及痈疽预后的影响,并总结针刺原则)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经文浅释】

六、西时治法与痈疽特例

此段重申了治疗需因时制宜,并指出了“痈疽”这一急症不受此限的特殊性。

· 西时针刺原则:

· 春: 多治经络(邪在浅表)。

· 夏: 多治经俞(邪在经脉)。

· 秋: 多治六腑(邪气渐深)。

· 冬: 气候闭塞,人气亦闭藏,故应少用针石,多用药物从内调治。

· 痈疽的特例: “痈疽不得顷时回。”

· 但上述“冬少针石”的原则,不适用于痈疽(化脓性感染)。“不得顷时回”意指片刻都不能迟疑。

· 因为痈疽是热毒壅盛、急迫危险的实证,必须立即用针石排脓泻热,稍有延误则毒邪内陷,危及生命。这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的灵活原则。

【本章总结】

《通评虚实论》以其宏阔的视野和精辟的辨析,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 确立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辨证总纲: 这八个字成为中医判断疾病性质不可动摇的法则。

2. 构建了脉证合参的预后判断体系: 通过脉象与症状的结合,广泛评议了各种疾病的吉凶转归,突出了“以脉决死生”的诊断思想。

3. 揭示了经络、表里、气血之间复杂的虚实交错关系: 如“络满经虚”、“经满络虚”等,极大地丰富了病机学说。

4. 制定了基于虚实病机的针灸治疗大法: 提出了“灸阴刺阳”、“刺阴灸阳”等具体治疗原则,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5. 明确了“因时制宜”与“急则治标”的辩证关系: 既强调西时治法,又指出痈疽等急症需不拘时令、果断处理。

本章告诉我们,“虚实”是动态的、多层次的,贯穿于一切疾病过程的始终。医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运用一切诊察手段,在这纷繁复杂的病象中,精准地把握虚实的本质、部位与程度。唯有如此,方能“通评”全局,为“补虚泻实”的最终治疗,指明唯一正确的方向。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二十九章《太阴阳明论》将深入探讨太阴脾与阳明胃这一对表里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阐述“脾病而西肢不用”的独特理论,并揭示“阳道实,虚”的深刻规律,是藏象学说中关于脾胃系统的专论。)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