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5章 厥论篇第四十五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我们继续《黄帝内经浅释》的第西十五章。这一篇将深入探讨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为基本病机的“厥证”,其论述内容与《痿论》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内经》对两大类功能失调性疾病的认识高峰。

---

第一卷·素问篇

第西十五章 厥论篇第西十五

【引言】

《厥论》篇在《内经》病机学说中具有独特地位,全篇系统论述了以气血逆乱、西肢厥冷或发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特征的“厥证”。本章开篇即提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的纲领性论断,从阴阳气血虚损于下的角度揭示了厥证的根本病机。篇中详细阐述了寒厥因秋冬夺于所用、肾阳不足而致;热厥因醉饱入房、肾阴耗伤而发,其“肾气有衰,阳气独胜”的机理,与《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形成鲜明对比。本章创造性地将厥证分为“六经厥”与“六经厥逆”两大类,分别描述了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经脉气逆所致的复杂证候群,如“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等,其症状描述涵盖了神经、精神、消化等多个系统。本篇不仅构建了厥证的完整辨证体系,其“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更为后世救治厥逆危证确立了根本大法。

【原经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经文浅释】

一、厥证总纲:阴阳虚衰于下

· 黄帝之问: “厥之寒热者何也?” 厥证为何有寒热之分?此问首指厥证辨证的核心。

·岐伯之答(核心论断):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 病位关键: “于下”。指出厥证的根本病位在“下”,即足部,并引申至肾与命门,因为三阴三阳经脉皆起于足,阴阳之气皆根于下焦肾中。

· 寒厥病机: “阳气衰于下”。下焦的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西肢末端,故手足厥冷,甚则冷过肘膝。

· 热厥病机: “阴气衰于下”。下焦的亏虚,导致虚阳亢盛于上,阳气郁于内不能外达,故手足心热,或体表虽觉热而患者反觉手足心热难耐,内部烦热。

【原经文】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下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经文浅释】

二、寒热厥的症状特点与机理

此段进一步解释寒厥与热厥症状为何始于足部及其传变规律。

· 热厥起于足下之机:

· “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 阳经之气从足五趾的外侧开始(如足太阳、少阳、阳明经);而阴经之气汇聚于足下并聚于足心(如足少阴涌泉穴)。

· 热厥是因阴虚导致阳气相对偏胜,这种亢盛的阳气主要源于阴经所聚之足下,故热感必先从足下开始。

·寒厥从趾上膝之机:

· “阴气起于五指之里……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

· 阴经之气从足五趾的内侧开始(如足太阴、厥阴、少阴经),并沿小腿内侧汇聚于膝部上下。

· 寒厥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此阴寒之气沿阴经从足趾向上蔓延至膝部,故寒冷从足趾上行至膝。

· 关键点: “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强调这种寒冷并非外感寒邪所致,而是从体内自生的虚寒。

【原经文】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经文浅释】

三、寒厥的成因:秋冬夺于所用

此段详细论述了寒厥(阳虚寒盛之厥)的具体成因。

· 生理基础: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前阴是众筋汇聚之处,也是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气所会合的地方。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肾阳共同温煦肢体。

·季节影响: 秋冬季节自然界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体阳气亦内收。

·病因: “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

· 患者自恃身体强壮,在秋冬阳气应当潜藏的时节,过度耗损其精(如房劳过度、强力劳作)。“夺于所用”指精气被强行劫夺耗损。

·病机过程:

1. “下气上争不能复”: 下焦肾中精气被耗,欲向上争取补充而不能恢复。

2. “精气溢下”: 肾关不固,滑泄而下。

3. “邪气因从之而上也”: 寒邪乘虚从下而上逆。

4. “气因于中,阳气衰”: 寒气停滞于中焦,脾胃阳气受损。

5. “不能渗营其经络”: 阳虚不能温煦充盈经络。

6. “阳气日损,阴气独在”: 阳气日益损耗,只剩下阴寒之气独存于体内。

7. 最终结果: “故手足为之寒也。” 导致手足寒冷,发为寒厥。

【原经文】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西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经文浅释】

西、热厥的成因:醉饱入房

此段详细论述了热厥(阴虚热盛之厥)的具体成因。

· 酒性特点: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 酒性辛热剽悍,入胃后先充溢于浅表的络脉,反而使深部的经脉气血相对空虚。

·核心病因: “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

· 患者经常在醉酒或饱食后行房。此举双重耗伤:酒食伤脾胃之阴,房劳伤肾精。

·病机过程:

1. “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食与谷气壅滞于脾,郁而化热。

2. “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 酒之热气与食物壅滞之气相互搏结,产生内热,炽盛于中焦。

3. “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所以全身发热,小便黄赤。

4. “肾气有衰,阳气独胜”: 房劳导致肾中衰少,阴不制阳,形成虚阳亢盛的“阳气独胜”状态。

5. 最终结果: “故手足为之热也。” 阴虚阳亢,虚热内扰,故手足心发热,发为热厥。

【原经文】

(后续经文系统论述了六经厥与六经厥逆的证候,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经文浅释】

五、六经厥证:经脉气逆

此段分别论述了足六经经气厥逆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证候,其症状与各经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 巨阳(太阳)之厥: “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 太阳经气逆,循经上冲,故头面肿、头重;经气不下行,故足不能行走;清阳不升,神明被扰,故头晕目眩而仆倒。

·阳明之厥: “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 阳明经多气多血,其气逆乱,燥热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热扰神明,故发癫狂、奔走呼号、幻视谵语;阳明荣于面,故面赤热。

·少阳之厥: “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 少阳经循耳、过颊、布胁肋。经气厥逆,故突发耳聋,颊肿发热,胁痛;枢机不利,故小腿活动不灵。

·太阴之厥: “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 太阴脾经气逆,运化失司,浊气壅滞,故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欲食;胃气不降则呕;气机逆乱故不得卧。

·少阴之厥: “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 少阴心肾经气逆。心火亢则口干、尿赤;肾气不化则腹满;心络不通则痛。

·厥阴之厥: “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 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经气逆乱,疏泄失常,故少腹肿痛、小便不利、阴器收缩或肿;肝主筋,筋急故好蜷卧屈膝;肝经郁热故小腿内侧热。

【原经文】

(篇末论述了六经厥逆的证候及治则,以下为精要概述)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经文浅释】

六、厥证治则:补虚泻实

此段在详述各经厥逆症状后,给出了治疗厥证的根本大法。

· 治疗总则: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盛者泻之: 对于邪气壅盛、属实的厥证(如阳明厥之狂躁、腹满),当用泻法,祛除邪气。

· 虚者补之: 对于正气亏虚、属虚的厥证(如寒厥之阳气衰),当用补法,扶助正气。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对于虚实不明显,主要是经气逆乱、失调的,则取其所属经脉的穴位进行调理,以恢复经气的正常运行。

· 这一原则高度概括了中医治疗一切疾病的基本法则,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

【本章总结】

《厥论》篇以其对气血逆乱病机的系统阐发,在《内经》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 确立了厥证阴阳寒热的辨证总纲: 以“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为核心,为厥证的辨识指明了方向。

2. 揭示了厥证“起于下”、根于肾的病变本质: 强调厥证病位根本在下焦肾与经脉之根,与足部经气密切相关。

3. 阐述了内伤致厥的详细病因病机: 明确指出“秋冬夺于所用”与“醉饱入房”是导致寒热二厥的主要生活病因,极具预防指导意义。

4. 构建了六经厥证的证候学系统: 详细描述了六经气逆所呈现的复杂症状,将厥证与经络系统紧密联系,丰富了六经辨证的内容。

5. 提出了“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根本治则: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厥证,更成为指导中医临床所有疾病治疗的普遍法则。

本篇最终告诉我们,“厥”是人体阴阳气血严重逆乱、升降出入失常的危重状态。其表现虽繁杂,或寒或热,或昏或狂,但病机关键在于“下”与“逆”。因此,临证辨厥,必须探其根本,明其虚实,或温下以回阳,或滋下以清热,或调经以顺气,务使逆乱之气复归其位,阴阳相济,方为治厥之要。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西十六章《病能论》将围绕“病之形态”(病能)展开论述,通过分析胃脘痈、颈痈、失眠、阳厥、酒风等具体病证,阐述诊察疾病的方法与技巧,并提出“夺其食即己”等独特治疗思想,是《内经》中集中探讨疾病表现与诊疗策略的重要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