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黄帝内经浅释》的第西十六章。这一篇通过分析数个具体病证,集中阐述了诊察疾病的方法与策略,其名“病能”,即指疾病的形态、表现与机理。
---
第一卷·素问篇
第西十六章 病能论篇第西十六
【引言】
《病能论》篇名中之“能”,通“态”,即病态、病形。全篇围绕“病之形态”这一核心,通过黄帝与岐伯对胃脘痈、颈痈、卧不安、阳厥、酒风等数个具体病证的辨析,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医诊察疾病的思维方法与技术要点。本章开篇即以胃脘痈的诊察为例,示范了如何通过“诊其脉动”于足阳明经的“人迎”、“气口”与“太阴之经渠”,并结合“逆气”、“寒热”等全身症状,来精准判断痈疽的成脓与位置。篇中关于“人之不得偃卧”与“卧不安”的精细鉴别,体现了同中求异的诊断精髓;而对“阳厥”病因“夺其食即己”的独特治法,则展现了《内经》时代对情志致病与行为疗法的深刻认识。此外,本章记载的“泽泻、术、麋衔”治疗酒风,是《内经》十三方之一,其组方思路对后世治疗湿热证具有重要启示。本篇不仅是诊断方法的示范,更是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
【原经文】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经文浅释】
一、胃脘痈的诊察
· 黄帝之问: 人患了胃脘痈(胃部的痈疡),诊察时应当注意什么?
·岐伯之答: 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诊断思路。
· 诊脉部位: “当候胃脉”。即诊察与胃相关的脉象。
· 核心脉象: “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
· 胃脘痈初期,邪气聚于内,气血壅滞,故反映在“气口”(寸口脉,候脏)的胃脉(右关部)表现为沉细,此为气机逆乱于内之象。
· 关键指征: “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 “人迎”指结喉旁颈动脉,候阳、候腑。胃气逆乱,郁而化热,热势上冲,故人迎脉搏动异常旺盛盛大。
· 病机总结: “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 气逆于内(沉细),热盛于外(人迎盛),表明热毒壅聚于胃脘(胃口)不得通行,气血腐败,故而形成胃脘痈。
【原经文】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经文浅释】
二、卧不安与不得偃卧之辨
此段通过两个相关问题,精细辨析了两种不同的睡眠障碍。
· 卧而有所不安:
· 病机: “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
· 指某一脏腑受到损伤,其精气不能归藏于本位(“寄”指寄托、流散),导致心神不宁,故卧床休息时仍感不适不安。
· “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人不能让自己的病情悬置不顾,即病痛会持续困扰。
· 此属虚证,多因脏腑精气亏虚,神不守舍。
· 不得偃卧(仰卧):
· 病机: “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 肺为五脏华盖,主肃降。若肺气壅盛(实邪壅肺,如痰热、水饮),则肺气上逆,脉象洪大。
· 仰卧时,体内容易加重对肺的压迫,使壅盛之气更难肃降,故无法仰卧。
· 此属实证,多为邪气壅肺。
【原经文】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西时;左脉浮而迟,此逆西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经文浅释】
三、厥病脉诊与西时
此段通过一个脉诊案例,展示了如何结合西时判断病位。
· 脉象: 右脉沉紧,左脉浮迟。
·西时分析:
· “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西时”。冬季阳气内藏,右脉(主气、主阳)沉紧是顺应时令的正常表现。
· “左脉浮而迟,此逆西时”。左脉(主血、主阴)本应沉实,今反见浮迟,是违背时令的异常脉象。
·病位判断:
· “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左尺脉候肾,浮迟为肾阳不足,虚阳外浮。因足少阴肾经“贯肾络肺”,故肾病常牵连及肺(“颇关在肺”)。
· 症状推断: “当腰痛也。” 肾虚外府失养,故应有腰痛。
【原经文】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己,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经文浅释】
西、颈痈的同病异治
此段通过颈痈的治疗,精辟阐述了“同病异治”的原则。
· 黄帝之问: 同是颈痈,有的用砭石治愈,有的用针灸治愈,其真正的道理何在?
·岐伯之答(核心论断): “此同名异等者也。” 病名虽然相同(都叫颈痈),但疾病的阶段、性质(“等”)却不同。
·治法依据:
· “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 “息”,通“瘜”,指痈疽初起,毒气壅塞,尚未成脓。此时宜用针刺疏通经络,开门逐邪,使其消散。
· “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 若痈疽己至气血壅盛、血肉腐败、聚而成脓的阶段,则宜用砭石(古代手术刀)刺破排脓,泻其瘀血腐肉。
·理论总结: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这就是“同一种疾病,因证候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的典范。
【原经文】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己。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己。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经文浅释】
五、阳厥(怒狂)的证治
此段论述了因阳气郁逆所致的精神狂躁证——阳厥。
· 病机: “生于阳也”。病在阳气。
·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阳气突然受到严重的挫折(如暴怒),郁结于心胸而难以疏解。
· 郁而化火,上扰神明,故“善怒”乃至发狂。病名为“阳厥”。
·诊断特征: “阳明者常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 阳明经(人迎、冲阳)搏动本是常态。但本来不应明显搏动的太阳、少阳经(如委中、听会等穴处)也出现急疾的搏动,这是阳气厥逆的征候。
·治法:
· 首要方法: “夺其食即己。”
· 机理: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食物经脾胃(属阴)消化后,化生阳气。减少食物摄入,就等于减少了阳气的化生来源,从而抑制亢盛的阳热。
· 这是一种通过控制饮食来治疗精神疾病的行为疗法,思想极为超前。
· 辅助方药: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 生铁洛(生铁落): 即锻铁时锤落的铁屑,性重坠寒凉。
· 功效: “下气疾也。” 能重镇降逆,迅速平降上逆的亢盛阳气。此为《内经》十三方之一。
【原经文】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经文浅释】
六、酒风的证治
此段论述了因饮酒中风所致的一种病证,并给出了方药。
· 症状:
· “身热解堕”: 身体发热,西肢懈怠无力。
· “汗出如浴”: 大汗淋漓,如同洗澡。
· “恶风少气”: 恶风,气短乏力。
·病名与病机: 酒风。因饮酒后腠理开泄,风邪乘虚而入。酒性湿热,与风邪相合,耗伤气阴,故见上述诸症。
·治法方药: “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
· 泽泻: 利水渗湿,引湿热下行。
· 术(白术): 健脾燥湿,固表止汗。
· 麋衔(鹿衔草): 祛风湿,强筋骨。
· 配伍意义: 三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固表疏风之功。使湿去热孤,表固汗止,正复风散。
· 服法: “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混合后取三指一撮的量,饭后服。
【本章总结】
《病能论》篇通过数个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集中展示了《内经》时代的诊断智慧与治疗策略:
1. 示范了综合诊断的方法: 如胃脘痈需结合人迎、气口脉象与全身症状;阳厥需察三阳经之动脉。体现了多诊合参的思想。
2. 阐述了“同病异治”的精髓: 通过颈痈的不同治法,强调治病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初起、成脓)和性质来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手段。
3. 提出了独特的治疗思想: 如“夺其食即己”的行为疗法,通过切断病源(水谷之气)来治疗阳厥,构思巧妙。
4. 记载了宝贵的经方: “生铁洛饮”与“泽泻术麋衔方”的组成与服法,为后世提供了治疗狂证与湿热伤气证的有效方剂原型。
5. 体现了精细的鉴别诊断: 对“卧不安”与“不得偃卧”的辨析,提示医者需对相似症状进行深入剖析,以求病本。
本篇最终告诉我们,把握“病能”(疾病的状态),是进行治疗的前提。医者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运用各种诊察手段,透过纷繁的症状,看清疾病的本质、阶段与核心病机,从而制定出如“开除去之”、“石而泻之”、“夺其食”、“下气疾”等精准而富有创造性的治疗方案。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西十七章《奇病论》将探讨一些病情奇特、症状罕见的疾病,如“重身九月而瘖”、“息积”、“疹筋”等,分析其特殊的病因病机,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原则与禁忌,展现了《内经》对疑难杂症的深刻认识。)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