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黄帝内经浅释》的第西十七章。这一篇聚焦于一些病情奇特、症状罕见、机理特殊的疾病,充分展现了《内经》时代对疑难杂症的深刻洞察与求索精神。
---
第一卷·素问篇
第西十七章 奇病论篇第西十七
【引言】
《奇病论》篇在《素问》中别开生面,全篇集中探讨了“重身九月而瘖”、“息积”、“疹筋”等十种病情奇特、非同寻常的疾病。所谓“奇病”,一指其症状独特,如“口甘”、“癃而一日数十溲”;二指其病机深邃,如“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三指其治疗法则与众不同,如“无损不足、益有余”。本章通过黄帝与岐伯的问答,逐一剖析这些罕见病证的病因、病机、预后及治法,其论述往往出人意表,却又深刻入微。篇中提出的“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揭示了消渴病(脾瘅)的核心病机;“治之以胆募俞”展现了脏病治腑的思维;而“无损不足、益有余”的告诫,更是成为中医治疗学中不可违背的根本原则之一。本篇不仅丰富了中医的疾病谱,其透过奇异现象探求疾病本质的思维方法,对于攻克当今临床诸多疑难杂症,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原经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经文浅释】
一、重身九月而瘖(妊娠失音)
· 黄帝之问: 妇女怀孕(“重身”)至九个月时,出现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出声(“瘖”),这是为何?
·岐伯之答:
· 病机: “胞之络脉绝也。” “绝”,非断绝,而是阻绝、缠塞之意。指胞宫(子宫)的络脉因胎儿增大而受到压迫,气血运行不畅。
· 机理深化: “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胞宫的络脉隶属于肾,足少阴肾经贯通肾脏,上系于舌根。胞络受迫,累及肾经,肾经气血不能上荣于舌本,故失音。
·治疗与预后:
· “无治也,当十月复。” 这是一种生理性的暂时现象,无需治疗。待十月分娩后,压迫解除,气血通畅,自然恢复发声。
· 提出根本治则: “无损不足、益有余。”
· 背景: 引用《刺法》的告诫,不能损伤本己不足的正气,也不能补益本己亢盛的邪气,否则会加重病情(“以成其疹”)。
· 诠释:
· “无损不足”: 像身体羸弱、正气不足的人,不可用锋利的镵针、砭石去泻法治疗。
· “无益其有余”: 像孕妇腹中有形之胎(本为“有余”之形),若误用泻法,则会导致精气外泄,而病邪(此处指胎儿受压之象)独留于中,反使病症真正形成(“疹成”)。
【原经文】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己,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经文浅释】
二、息积(胁下积块)
· 症状: 胁下胀满,气机上逆,持续二三年不愈。
·病名: 息积。指呼吸气机壅滞而成的积块,病在肺肝之间。
·特点: “此不妨于食”。虽然胁下满,但不影响进食,说明病不在脾胃,而在气分。
·治法:
· 禁忌: “不可灸刺”。此病为气机久郁,而非寒凝或血瘀,灸法则助热,刺法则易伤气,故均不适宜。
· 正治: “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 需要“导引”(如气功、按摩等法)疏通气血,配合药物内服,综合治疗。
· 强调“药不能独治”,点出此类慢性气机病,单靠药物难以奏效,必须配合自主的功能锻炼。
【原经文】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经文浅释】
三、伏梁(复论)
此段与《腹中论》所述伏梁相呼应,但侧重其“风根”与病位。
· 症状: 身体、大腿、小腿皆肿,环绕肚脐疼痛。
·病名: 伏梁。
·病机:
· “此风根也”: 强调其根本病因与风寒有关。
·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 风寒水湿之气充斥于大肠,附着于肓膜(肠外脂膜)。
· “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丹田),故疼痛环绕脐周。
·治疗禁忌: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 不可用攻下、逐水等法妄动它,否则会重伤气化功能,导致小便癃闭不畅。
【原经文】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经文浅释】
西、疹筋(筋病)
· 脉症: 尺部脉搏动非常急促(“数甚”),筋脉拘急可见。
·病名: 疹筋。 “疹”指疾病。即筋脉生病。
·病机与诊断:
· “是人腹必急”: 患者腹部肌肉也必然拘急。因尺脉候肾、候腹,提示病在肝肾,筋失所养。
· “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若面部出现白色(气血亏虚)或黑色(肾气衰败)的病色,则表明病情严重。
(后续经文依次论述了“厥逆头痛”、“脾瘅”、“胆瘅”、“厥”、“胎病”、“肾风”等奇病,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原经文】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己,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经文浅释】
五、厥逆头痛
· 症状: 头痛多年不愈。
·病因: “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曾感受严重寒邪,深入骨髓。
·病机: “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肾生髓,髓汇于脑。寒邪上逆于脑,故长期头痛。阳明的寒气上逆,同时牵连到牙齿,故牙齿也痛。
·病名: 厥逆。
【原经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经文浅释】
六、脾瘅与消渴先兆
· 症状: 口中发甜。
·病名: 脾瘅。 “瘅”,热也。即脾热之证。
·病因病机:
·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因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所致。
· 核心病机: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肥腻食物滋生内热。
· 甘甜食物导致脘腹痞满。
· “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脾之精气(津液)被热所蒸,上溢于口,故口甘。
·预后与转归: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若不加治疗,脾瘅可发展为“消渴”病(类似糖尿病)。
·治法: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 兰: 指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
· 功效: 能祛除郁积陈腐的湿热邪气(“陈气”)。此为《内经》十三方之一。
【原经文】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经文浅释】
七、胆瘅(口苦)
· 症状与取穴: 口苦,针刺阳陵泉(胆经下合穴)有效。
·病名: 胆瘅。即胆热之证。
·病机:
· “数谋虑不决,故胆虚”。长期思虑不决,损伤胆气,导致胆的功能虚弱(“胆虚”,非指胆实体萎缩,而是功能低下)。
· “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气上逆,胆汁随之上泛,故口苦。
· “咽为之使”。足少阳胆经循咽喉,故胆病可反映于咽。
·治法: “治之以胆募俞。”
· 针刺胆的募穴(日月穴)和背俞穴(胆俞)。此为俞募配穴法,前后夹击,调理胆腑。
【原经文】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经文浅释】
八、厥(癃闭危候)
此段描述了一个阴阳离决、虚实夹杂的危重证候。
· 症状矛盾:
· 不足之象: 小便癃闭,但一日欲解数十次(“一日数十溲”),是气虚不固;太阴脉(寸口脉)微细如发,是肺脾气虚。
· 有余之象: 身热如炭;颈部与胸膺部如有物格阻;人迎脉躁动盛大;喘息气逆。此是胃热壅盛,气逆于上。
·病机与病名:
· “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之本在太阴脾肺气虚,病之标在阳明胃热亢盛。
· 病名曰厥。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危重厥证。
· 预后: “死不治”。
·理论总结: “五有余、二不足”。
· 身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五者为“病气有余”。
· 一日数十溲、太阴脉微,此二者为“病气不足”。
· 如此外现假实、内藏真虚,表里阴阳俱病,攻补两难,故预后极差。
【原经文】
(篇末论述了“胎病”(先天性癫痫)与“肾风”等,兹不赘述)
【本章总结】
《奇病论》篇以其对特殊病证的深刻剖析,极大地拓展了中医的临床视野:
1. 记载了多种罕见病证的诊疗经验: 从妊娠失音到息积、疹筋,丰富了中医的疾病谱,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现象的全面观察。
2. 提出了“无损不足、益有余”的根本治疗原则: 这一告诫成为中医临床,尤其是处理虚实夹杂证时不可违背的法则,具有永恒的指导价值。
3. 揭示了某些重大疾病的早期病机与先兆: 如“脾瘅”向“消渴”的传变,为“治未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
4. 阐述了情志致病的具体机理: 如“数谋虑不决”导致“胆瘅”,深化了心身医学的认识。
5. 示范了处理复杂危重证候的思维方法: 如对“五有余、二不足”的厥证分析,展现了在矛盾症状中抓住疾病本质的诊断艺术。
本篇最终告诉我们,疾病的表现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医者的责任,在于从这些“奇病”之中,运用中医理论,探寻其“不奇”的内在病机规律。无论是“胞络绝”还是“五气之溢”,其背后依然是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唯有把握住这个根本,方能以不变应万变,破解疑难杂症之谜。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西十八章《大奇论》将从脉象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论述多种罕见、奇特疾病的死生预后判断,其通过“心脉满大”、“肝脉小急”等特殊脉象组合来预测“痫瘛”、“?疝”等病证,将脉诊与疾病预报紧密结合,是《内经》诊断学的精深之作。)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