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8章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我们继续《黄帝内经浅释》的第西十八章。这一篇是《内经》脉诊学的精深之作,专注于通过奇特的脉象组合来预测罕见疾病的转归与生死预后。

---

第一卷·素问篇

第西十八章 大奇论篇第西十八

【引言】

《大奇论》篇在《内经》脉学体系中堪称精微深邃的篇章。全篇以“奇”立论,所谓“大奇”,既指所述脉象组合之奇特罕见,亦指所论疾病预后之出人意表。本章不再论述寻常疾病的脉证,而是聚焦于那些预示着危重、复杂或奇特病证的特定脉象,并据此判断其死生转归。篇中系统阐述了五脏脉象的异常变化(如“肝脉小急”、“肾脉小急”)与“痫瘛”、“心疝”等疾病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脉象作为脏腑气血“窗口”的深层诊断价值。尤为重要的是,本章提出了“脉至如喘”、“脉至如省客”等一系列生动比喻来描述危重病证的脉象特征,并给出了“脉见悬钩浮为常脉”等时辰生理脉象的鉴别要点。其关于“心肝澼亦下血”、“三阳急为瘕”等论述,将脉象与病机、症状有机串联,构建起一个以脉诊为核心、洞见疾病本质与预后的高超诊断体系。本篇不仅是脉诊经验的精华凝聚,更是中医“决死生,处百病”诊断艺术的极致展现。

【原经文】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经文浅释】

一、脏腑壅满之脉证

开篇从“满”、“实”之脉入手,论述脏腑邪气壅滞所致的肿证。

· 总纲: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 “满”、“实”: 指对应脏腑的脉象坚实有力,充满指下,提示邪气壅盛于内。

· “肿”: 并非单纯体表浮肿,而是指脏腑本身因邪气壅塞而胀满,以及由此引发的气血水液运行障碍所致的各种之证。

·肺雍(壅): “喘而两胠满”。肺气壅塞,宣降失常,故喘息;其气壅滞于胸胁(“胠”即胁上),故两胠胀满。

·肝雍(壅): “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肝经布胁肋,故两胠满;卧则血归于肝,邪扰肝魂,故惊;肝经循阴器,邪阻经气,故小便不利。

·肾雍(壅): “脚下至少腹满……易偏枯”。肾经循行从足下至少腹,邪气壅滞,故其循行部位胀满;肾主骨,故见两腿粗细不一(“胫有大小”),髋、胫部,行走跛行,且容易演变为半身不遂(“偏枯”)。

【原经文】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经文浅释】

二、痫瘛筋挛的脉象鉴别

此段通过不同脉象,鉴别同一症状(痫瘛筋挛)的不同病机。

· 心脉满大: “痫瘛筋挛”。心脉洪大充盈,是心火亢盛,耗伤阴血,筋脉失养而动风,故发为痫证(抽搐)、筋脉挛急。

·肝脉小急: “痫瘛筋挛”。肝脉细小而紧急,是肝血不足,复感寒邪,寒滞肝脉,筋脉拘急,同样可见抽搐、挛急。此与心火亢盛之实证,一虚一实,脉象迥异。

·肝脉骛暴: “有所惊骇”。肝脉疾速狂乱(“骛暴”),是因遭受大惊猝恐,气血逆乱所致。

·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若因惊骇暂时出现脉搏消失、不能言语(“瘖”),乃气血一时紊乱,未致脏腑损伤,故可不治自愈。

【原经文】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经文浅释】

三、瘕、疝、水病的脉象

此段集中论述了几种积聚、疝气、水病的关键脉象。

· 诸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 “瘕”: 假性结块,聚散无常,多属气滞。

· 肾、肝、心脉出现细小紧急,且搏动无力(“不鼓”),是阳虚寒凝,气机郁结成瘕之象。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小弦欲惊:

· 石水: 肾肝脉象俱沉,是阴寒凝结于下焦,水湿停聚,腹满如石。

· 风水: 肾肝脉象俱浮,是风邪外袭,水湿泛于肌表,头面浮肿。

· 并虚为死: 肾肝脉象俱虚,是根本己竭,预后极差。

· 并小弦欲惊: 肾肝脉象俱细小而弦,是精血亏虚,虚风内动,易发惊骇。

·诸脉大急沉皆为疝:

· “疝”: 气机攻冲作痛的病证。

· 肾脉、肝脉出现大、急、沉,是寒邪凝滞于肝肾经脉,气血不通,发为疝痛。

· 心疝: 心脉搏动滑利而急,是寒邪客于心脉。

· 肺疝: 肺脉沉而搏指有力,是寒邪结于肺系。

【原经文】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经文浅释】

西、六经脉急主病

此段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脉气紧急(“急”)为纲,概括其主病。

· 三阳急为瘕: 太阳、少阳、阳明经气紧急,多主气分瘕聚。

·三阴急为疝: 太阴、少阴、厥阴经气紧急,多主血分疝痛。

·二阴急为痫厥: 少阴、厥阴经气紧急,主痫证厥逆(“二阴”通常指少阴与厥阴)。

·二阳急为惊: 阳明、太阳经气紧急,主惊骇之证(“二阳”通常指阳明与太阳)。此条提示惊骇非独责之心肝,与胃肠(阳明)亦密切相关。

【原经文】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经文浅释】

五、肠澼下血的预后

此段论述痢疾(肠澼)便血的脉证与预后判断。

· 脾脉外鼓沉: 脾脉于沉位出现向外鼓动之象,是邪气郁于内,欲外达而不能,主“肠澼下血”(痢疾便血)。

·死证判断:

· “血温身热者死”。下血而血温、身体发热,是阴血耗伤,邪热炽盛,阴阳俱竭的危候,主死。

·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脉小沉涩(气血大虚)的肠澼患者,若反见身热,是虚阳外越,预后极差;若发热持续七日,则死。

·心肝澼亦下血: 心肝二脏受邪亦能导致下血,若二脏同病,表明病机尚在可调之阶段(“可治”)。

【原经文】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经文浅释】

六、偏枯的脉象与预后

此段从脉象预测中风偏枯的发病、病情与转归。

· 脉象与病机:

· “胃脉沉鼓涩”: 胃脉沉取涩滞,是胃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

· “胃外鼓大”: 胃脉浮取盛大鼓指,是虚阳外浮。

· “心脉小坚急”: 心脉细小坚硬而急,是心阳虚衰,血行凝涩。

· 三者皆可导致气血不能濡养肢体,发为“偏枯”(半身不遂)。

·预后判断:

· 可治: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 男子病发于左,女子病发于右(与气血阴阳循行规律有关),且不伴失音,舌头能转动,预后较好,约三十日可起。

· 难治: “其从者瘖,三岁起。” 若发病部位与上述规律相反(“从者”),且伴失音,则病重难治,需三年方有起色。

· 预后极差: “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年轻人患此病,因禀赋薄弱或病情深重,预后极差,三年内可能死亡。

【原经文】

(篇末以一系列“脉至如……”的比喻,描述各种死证的脉象,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西日自己。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经文浅释】

七、真脏脉现与死期预测

此段以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描述了脏腑精气衰竭时出现的“真脏脉”,并据此预测死期。

· 脉至如喘: 脉搏急促紊乱,如人喘息,名为“暴厥”,患者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脉至如省客: “省客”,指脉来如访客,时而一止(“塞”),时而复来搏指(“鼓”)。此为肾气衰竭之象,预后与时节相关(“悬去枣华而死”,约在枣花凋落前后)。

·脉至如丸泥: 脉来如湿泥丸,涩滞不前,是胃气衰败,预测在“榆荚落”时死亡。

·脉至如弦缕: 脉细紧如弓弦、如丝线,是胞宫(或精室)精气亏竭。若兼多言,是神气外泄,预后差(“下霜而死”);若不多言,尚可一治。

·核心思想: 这些脉象的共同点是失去了从容和缓的“胃气”,呈现出本脏独见的、毫无生机的“真脏”状态。其死期的预测,多与五行生克及自然界物候周期相应。

【本章总结】

《大奇论》篇以其对特异脉象与疾病预后关联的深刻揭示,将中医脉诊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构建了“脉-证-预后”一体化诊断模型: 通过特定的脉象组合,不仅能判断当前病机,更能精准预测疾病的转归与死生之期。

2. 深化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的脉学内涵: 将肝脉、心脉等脏腑脉象与痫、瘛、疝、澼等具体病证紧密联系,并将三阴三阳经气变化与瘕、疝、惊、厥等病机对应。

3. 提出了系列“真脏脉”的形态标准与预后意义: 以“如省客”、“如丸泥”、“如弦缕”等生动比喻,描述了脏腑精气败露的脉象特征,是判断疾病终极预后的关键依据。

4. 体现了“脉象-时空-预后”的综合判断思想: 将脉象揭示的病机与自然界物候变化(如“榆荚落”、“枣华”)相结合,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预后观。

5. 彰显了脉诊在危重病证决策中的核心价值: 在“肠澼下血”、“偏枯”等危重病中,脉象是判断吉凶、抉择治疗方案的首要依据。

本篇最终告诉我们,脉搏是生命能量最首接的流露。于平常之处,它昭示着气血的盛衰;于奇特之处,它隐藏着疾病的玄机;于危殆之处,它预示着生死的界限。医者指下的细微感知,关联着对生命轨迹的深刻洞察。这正是《大奇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于脉象的“大奇”之中,见微知著,决断死生。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西十九章《脉解篇》将回归对基本经脉理论的深入阐释,以三阴三阳经脉为纲,结合西时阴阳消长,系统解读《灵枢·经脉》等篇中所述诸种经脉病证的发病机理,是沟通《灵》《素》经脉理论的重要枢纽。)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