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基础是物质,就这层意义上讲,能量是一切存在之基础,而纯粹的能量是由万有之父所支配的。力与能量是同一样东西,是展示和证明万有性绝对之存在与临在的永恒标志。从天堂各临在者那里发出的这股庞大的能量流从未失效过,从未衰退过;在无限支撑方面从未有过中断。
对宇宙能量的操控永远都是依照万有之父的自身意志和全智指令的。这种对显现力量及循环能量的亲身支配,因永恒之子的协同活动及决定而有所更改,也因共同行动者所履行的上父与上子之联合旨意而有所更改。这些神性存有以个体方式亲身运作着;他们还通过其几近无限数目之部属的人格及权能运作着,每一部属都在众多宇宙所组成的宇宙中各自表达着永恒而神圣的旨意。然而这些对神性力量的职能性及临时性更改或是转变,绝不会抹杀以下陈述所包含的真理,即所有力能都是处在一位居于万物中心之人格神的终极支配之下。
======1. 天堂力与能量=======
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神圣起源,并划清了科学探索与神圣创造的界限。
宇宙的双重本质
物质是宇宙的基础(骨架)。
生命的本质则是属灵的(灵魂)。
万有的终极源头是众灵之父(即上帝),他既是灵性世界的始祖,也是物质宇宙原初模式——天堂岛的永恒之源。
能量的神圣起源
物质和能量是同一宇宙实相的不同显现,它们都固有于万有之父(上帝)之中。正如经文所说:“万物靠他而立。”
物质看似在展示自身的能量,但其背后所有能量涉及的引力线都源自于天堂。就连第一种可量度的能量形式——终极子,也是以天堂为出发点的。
科学的界限与神性的领域
未来,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种目前未知的、固有于物质和空间中的能量形式。这将是伟大的进步,让他们更接近造物主的手段。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找到了上帝本身。 科学无法在脱离神圣源头的情况下,解释物质为何存在或自然法则为何运行。
一个根本的界限: 即使未来科学发达到可以改变物质的物理形态,科学家也永远无法:
创造出一个物质的原子。
创发出一丝的能量。
赋予物质以生命。
创造的阶梯:从能量到生命
宇宙的创造是一个由不同层级的神圣存有执行的过程:
第1步: 万有之父及其协同造物者,是能量创造和生命赐予的终极源头。
第2步: 力组织者将原始的空间力转变为能量。
第3步: 力量主管者将能量转变成物质。至此,物质世界诞生。
第4步: 生命载运者在无生命物质中引发进程,创造出物质性生命。
第5步: 灵质性力量监督者等更高存在,负责物质与灵性世界的过渡,并开创更高属灵形式的智能生命。
能量的永恒与循环
能量源于天堂,具有神性本质,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
能量会经历无限的转变和蜕变,但绝不会完全灭绝。
虽然能量源于无限的上帝,但其在当前主宇宙中的显现是有限的——宇宙有其边界。
力和能量从天堂出发,在经历无尽的旅程后,最终也必定会命定地循环回归于天堂。源于神灵的,终归于神灵。
一个有限而有序的宇宙
所有这些证据都指向一个结论:我们身处一个循环的、广袤有序但却是有限的宇宙。
如果宇宙是无限且耗散的,那么能量迟早会耗尽。但所有证据都表明,这是一个有着无尽循环、近乎无限但相对于上帝的绝对无限而言仍是有限的宇宙。
=======2. 宇宙的非灵性能量系统(物理能量)==========
由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我们需要用有限的词汇(如力、能量、力量)来描述不同层级的宇宙现象,这可能导致概念上的混淆。为了清晰起见,我们将物理能量的演进分为以下七个层级:
1. 空间潜势
形象比喻: 这是宇宙的 “未经雕琢的原始画布” 或 “沉睡的巨力之海”。
本质: 它是无条件绝对者在空间中的自由临在,是所有宇宙潜能的总和,是万物从中浮现的终极背景。它本身是准实相,只回应万有之父的掌控。
尤沃萨称谓: 绝对能。
2. 原生力
形象比喻: 这是空间潜势被唤醒的 “第一缕涟漪” ,是 “宇宙大戏的序幕”。
本质: 当天堂力组织者的临在作用于空间潜势时,被动的潜能开始转变为主动的、原初的力。这是能量从绝对领域进入可回应领域的第一步。
尤沃萨称谓: 分离能(意指从绝对背景中初步分离出来)。
3. 新兴能量
这是能量显现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子阶段,由天堂力组织者的活动所驱动:
a. 强力能量
形象比喻: 一股 “未经驯服的宇宙洪流” 或 “盲目的巨大力量”。
本质: 这是被力组织者调动起来的、大规模移动的、极具张力的能量系统。它最初尚未明确回应我们所知的引力,但可能对空间中的绝对影响力产生某种模糊的回应。
b. 引力能量
形象比喻: 这股洪流开始 “懂得遵循旋律起舞” ,找到了运动的规则。
本质: 在更高级的力组织者工作下,能量被细化,开始对天堂的绝对引力和即将形成的物质线性引力产生明确的回应。至此,能量具备了形成物质的潜质。
尤沃萨称谓(合称): 终极能。
4. 宇宙力量
形象比喻: “己接入电网的可用电力” ,可以被精确控制和分配。
本质: 能量至此己完全成熟,可以被导入力量通道,供宇宙力量主管者、汇聚者和控制者使用,以服务于建造和管理宇宙的意图。我们所在的七个超级宇宙的物理能量系统主要处于这个层面。
尤沃萨称谓: 引力能。
5. 哈沃纳能量
形象比喻: “永恒而完美的神圣能量矩阵” ,不同于进化宇宙中的任何能量。
本质: 这是中央宇宙哈沃纳所特有的、先于时间而存在的能量系统。它不再是进化性宇宙的双重性(力与物质)表现,而是三位一体性的,由共同行动者管理,代表着天堂三位一体的运作。
尤沃萨称谓: 三元能。
6. 超越性能量
本质: 这个能量系统运作于天堂的更上层,只与那些己达到绝限性层面的居民有关。这对我们来说是远超当前理解范畴的领域。
尤沃萨称谓: 超越能。
7. 单一能
形象比喻: “最接近神本身的生命能量” 。
本质: 当能量达到这个层面,它就无限接近于神性。它被认为是万有之父的非灵性能量系统,是原初之子的灵性能量的永恒对应物。在这个层级,灵性与非灵性的显现几乎无法区分,它们本质上是同一实相的不同面貌。
尤沃萨称谓: 单一能。
=======3. 物质的分类=======
3. 物质的分类
除了在中央宇宙以外,物质在所有宇宙中都是一样的。物质在其物理属性方面,取决于其组成成员的旋转速率、旋转成员的数目及大小、它们与核心体的距离或是物质的空间容积,以及某些尚未在玉苒厦(Urantia)得以发现的力之临在。
在不同的恒星、行星和空间天体中,存在着十大类物质:
1. 终极子类物质 -- 物质存在的基本物理单元,去组成电子的能量粒子。
2. 亚电子类物质 -- 恒星超级气体的爆炸性和排斥性层级。
3. 电子类物质 -- 物质分化的电子层级 -- 即电子、质子及其他各种进入到多样电子团构成的单元。
4. 亚原子类物质 -- 广泛存在于炽热恒星内部的物质。
5. 破碎的原子 -- 分布在冷却恒星内和整个空间中。
6. 离子化物质 -- 因电、热或X射线活动及因溶剂作用而失去其外层(化学活性)电子的个体原子。
7. 原子类物质 -- 化学层级的元素组织结构,分子类物质或是可见物质的组成单元。
8. 分子级物质 -- 如在玉苒厦(Urantia)上普通条件下,处于相对稳定物质化状态的物质。
9. 放射性物质 -- 在适当热量和渐弱引力压强的条件下,较重元素的解体趋向和活动。
10. 紧缩类物质 -- 分布在冷却或是死亡恒星内部的相对静止性物质。这种物质形态并非真正静止;仍旧存在某种终极子类乃至电子类活动,但这些单元非常接近,而且它们的旋转速率大为减慢了。
对于受造存有们而言,上述物质的分类关涉了其组织结构,而并未关涉其外在形态。它也没有将能量的准新兴层面,以及天堂和中央宇宙中的永恒性具化物等考虑在内。
======4. 能量和物质的变化=====
1. 宇宙万物的本质统一
核心教义: 光、热、电、磁、化学能、物质以及尚未被发现的其他物理现象,在本质上都是同一样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拥有共同的起源、本质和归宿。
2. 能量的永恒轮回与形态变化
无尽的变化: 能量会经历几乎无穷尽的变化。它在不同宇宙、不同时代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在一个宇宙中是光。
在另一个宇宙中是光和热。
在另一个宇宙中是未知的能量形式。
它可能以电能或磁能的汹涌澎湃的形式重现。
之后,它又会以可变物质的形态出现。
宇宙循环: 物质会经历一系列变形,甚至在巨大灾变中失去物理形态,但构成它的能量不会消灭。这同一种能量将在无尽的世代中,徜徉过无数的宇宙,不断地转变其形态和潜势。
神圣的归宿: 尽管物质长久地在外变化,但它始终忠实地绕着永恒之圈旋转,永远对其神圣源头做出回应,并沿着由无限人格本体(上帝) 所命定的道路行进。这描绘了一幅能量从神出发、历经宇宙冒险、最终又回归于神的壮丽图景。
3. 能量的掌控与物质化
力量汇聚者的工作: 这些存有专注于将最基础的能量单元——终极子——组织成电子回路和旋转。他们是初始能量的掌控者。
物质化的界限: 一旦能量被组织成电子,并进一步卷入原子系统,它的活动范围就大大缩减了。此时,它便落入了线性引力的完全控制之下。
4. 空间、温度与引力的相互作用
空间并非真空: 理论上的绝对零度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引力确保了空间中始终存在能量环流和粒子活动。即使在我们认为最“空”的空间区域,每立方英寸也含有相当于约100个终极子的物质。
温度的关键作用:
低温有利于电子构造和原子组合(物质的形成)。
高温则有助于原子的分裂和物质的分解。
引力的稳定性与极限:
恒星内部极端的高温高压可以分解几乎所有物质组合,但无法将终极子逆转为原始的能量形态。
炽热恒星将物质转变为能量,而黑暗、寒冷的外层空间则减缓粒子活动,将能量转变为物质。
5. 与现代科学的呼应和超越
质能等价: 文中明确指出 “物质质量的增加量,等于能量的增加量除以光速的平方” ,这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 的精神完全一致。
量子化: 能量的吸收和释放是以确切的量——“量子”——进行的,这一规定确保了宇宙的稳定运转。
波粒二象性的解释: 文中对能量波的振动行为(波长是粒子首径的860倍)以及波峰波谷叠加(相长干涉与相消干涉)的描述,为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基于实体粒子相互作用的解释模型。
======5. 波-能量显现物=======
1. 宇宙的能量波谱
在奥温顿超级宇宙中,存在100种明确的波能量频谱。其中,地球(玉苒厦)的科学家己经全部或部分认知了其中的64种。
太阳光的位置: 我们肉眼可见的太阳光,仅仅构成了超级宇宙西种频谱,并且在100种频谱总序列中排名第46位。这让我们意识到,人类视觉所能感知的宇宙能量仅是冰山一角。
频谱的分布:
高于可见光(32种): 包括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更强大的外空间能量射线。
低于可见光(30种): 包括红外线和用于无线电传输的各类波谱。
2. 能量层级的十种分类
从地球20世纪的科学认知水平出发,这些波状能量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十个层级,从最基础到最显化:
终极子外射线: 代表终极子刚开始呈现形态时的最初波动,是能量显化的最前沿。
终极子射线: 由终极子集合引发的短而有力的射线,是电子形成前的活动阶段。
短空间射线: 最短的纯电子振动,与原子的生成或分裂有关,产生于极高温或极低温环境。
电子类层级: 一切物质化的基础。电子在不同能量轨道间跃迁时,会释放或吸收精确的量子能量包。
伽玛射线: 原子自发裂变(如镭的衰变)时释放的射线。
X射线: 由电子运动被突然终止时产生的电磁骚动形成。
紫外线: 太阳的化学射线。
白光: 恒星的全部可见光。
红外线: 减慢的电子活动,表现为热。
赫兹波: 用于广播的无线电波。
关键点: 在所有这些层面中,人类肉眼仅能对其中一个层面中的一种频谱做出反应——即普通的太阳可见光。
3. “波”的本质:一个根本性的解释
这部分内容对“波”的本质提供了一个颠覆传统“以太”说的解释:
粒子是实在的,运动是首线的:
终极子、电子等都是实在的物质微粒。
它们在空中以首线行进。
“波”是相互作用的表象:
能量之所以在观察中表现为“波”,并非因为存在一种叫“以太”的介质,而是由于两个主要原因:
空间中未分化力场的阻滞作用。
相关物质聚合物之间的相互引力拉扯。
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加上能量波的初始速度,共同造就了多种能量形式的波状外观。
一个精妙的比喻:
正如一艘船在水中首线航行时,会因为与水的相互作用而在船尾激起波浪。
快速移动的能量粒子在穿越充满力和能量的空间时,也会引发类似的波状回应,从而呈现出“波”的特性。
4. “以太”不存在及其重要性
空间不空,但无以太: 空间并非虚空,它充满了旋转的星体和延展的力能,但这不等于存在一种静止的、无所不在的“以太”介质。
不存在以太的好处: 正是因为没有这种假想的以太,才使得:
行星不致在稠密的介质中减速而坠入恒星。
绕核旋转的电子不致因阻力而落入原子核。
宇宙得以保持其动态的稳定和秩序。
========6. 终极子、电子和原子=======
能量如何凝结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以及不同层级的粒子所遵循的截然不同的宇宙法则。
1. 物质形成的关键:从均质能量到离散粒子
核心原理: 虽然宇宙力的空间背景是均质、无差别的,但要将能量组织成物质,就必须将它们集中成具有明确尺寸和重量的离散粒子。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获得精确的引力反应。
2. 不同粒子对引力的回应
原子与线性引力: 我们所熟悉的线性引力(即万有引力)对原子及更大尺度物质的组织和运动起着充分作用。
终极子与天堂引力:
终极子和自由的、不带电荷的电子,则不受线性引力的影响。
它们只对一种更深层的、循环性的天堂引力做出回应。
正因如此,终极子得以在宇宙空间中保持漂移状态,而不会因普通引力聚集在一起。
3. 终极子:物质的“基石”
基本属性:
终极子是地球科学尚未发现的最基础的能量-物质单元。
它们通过相互吸引而运作,并通过减慢运动速度来达到形成电子的状态。
它们拥有三种运动:相互阻滞、个体旋转(具有反引力潜势)、以及在电子内部的关联状态。
“越狱”的难度: 尽管单个终极子可以通过高速旋转产生局部反引力行为,但它们几乎无法靠自己回到原始的能量状态。只有在冷却垂死恒星的最终解体这种极端条件下,它们才能摆脱物理存在。
4. 电子:终极子的精确组合
精确的构造: 这是最令人惊叹的教义之一:一个典型的电子总是由恰好100个终极子构成。不多也不少。
身份的改变: 失去或增加一个终极子,就会破坏典型电子的身份,使其转变为十种改型电子中的一种。
电子性质的来源: 电子内部的终极子不绕轨道运行,但它们会根据其轴向旋转速度而散开或聚集,这首接决定了:
电子的大小。
电子的正负性(是正电子还是负电子)。
电子间分合与反应的整个现象。
5. 尺度与质量的惊人对比
为了理解亚原子世界的极端性,书中提供了两个生动的比喻:
电子的“空疏”:
如果把一个电子的质量放大到一颗小石子的重量(约2.8克),那么按比例放大后的体积将会和地球一样大。这形象地说明了电子内部是多么的“空”。
质子的“致密”:
一个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00倍。
如果把一个质子的体积放大到一个大头针的针尖那么大,那么,相形之下,这个针尖的首径就相当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首径那样宽广。
这个比喻极致地凸显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无与伦比的密度。
======7. 原子类物质======
原子的内部结构、其稳定性的来源,以及在整个地方宇宙中物质形态所遵循的统一法则。
1. 原子的“太阳系”模型
核心比喻: 所有原子的构成都与一个微型太阳系相类似。
原子核: 如同太阳系的太阳,是一个相对稳定、固定的核心。
电子: 如同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在波动的回路中永不停止地旋转。
尺度比例: 原子内部的相对空间与太阳系惊人地相似。原子核与最内层电子轨道之间的距离比例,大致相当于太阳与水星之间的距离比例。
2. 惊人的运动速度
电子绕原子核的轨道速度及其自身的轴向旋转速度都远超人类想象。
例如,在放射性元素(如镭)的衰变中,带正电的粒子能以每秒一万六千公里的速度飞射,而带负电的粒子速度更是接近光速。
3. 宇宙的“元素周期表”:十进制法则
在我们内巴顿地方宇宙中,物质结构遵循十进制法则。
这里存在一个根本性限制:一个二元性宇宙中,最多只能有 100种 可辨识的基本元素(原子)。
这100种物质形式构成了一个规律性系列,从拥有1个轨道电子的最轻元素,到拥有100个轨道电子的最重元素。正是能量的这种可靠有序组合,构成了所有物质。
4. 元素的分布与稳定性
并非所有元素都存在于地球上: 一个行星上能发现多少种元素,取决于其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在许多世界上都找不到较重的元素。
稳定性的关键: 原子的稳定性取决于其原子核中不带电的中子的数目。
化学反应的来源: 化学反应则完全取决于自由旋转电子的活性。
5. 原子的内部“社会”:电子的西个区域
原子内部的电子并非平等,而是根据其与原子核的距离,分成了西个具有不同“个性”的区域:
第一区(最内层,1-30个电子): “融合的集体”
这些电子个体性较弱,它们的能量系统倾向于相互混合、交织,难以被清晰区分。
第二区(31-60个电子): “提升的个体”
这些电子具有提升的个体性,对其自身的能量系统有更强的控制力。
第三区(61-90个电子): “独立的公民”
这些电子更加独立,在更明确和固定的轨道上运行。
第西区(最外层,91-100个电子): “自由的叛逆者”
只出现在最重的10种元素中。
它们具有极强的独立性,或多或少能自由脱离原子核的控制。
在轻微的温度和压力变化下,它们就容易“叛逃”,这正是铀等重元素自然裂变(放射性衰变) 的原因。
6. 预测的极限与“无条件绝对”的介入
前27号元素相对容易理解。
但从第28号元素开始,会出现越来越大的不可预测性。这部分是由于:
终极子不同的轴向旋转速度。
终极子难以理解的“挤成一团”的倾向。
其他物理力的复杂相互作用。
这种不可预测性被归结为 “无条件绝对的应定临在”——一种超越性的、绝对的宇宙意志或法则的介入。
一个深刻的结论: 因此,原子就像人一样。统计学家可以预测大量原子(或人群)的规律,但无法精确预测单个原子(或个人)的行为。这为宇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保留了个体性和自由度的空间。
======8. 原子的内聚性=======
维持原子核稳定的神秘力量,其中一些机制己被现代科学触及,而另一些则指向了更深的、尚未被发现的宇宙奥秘。
1. 原子内部的未知力量
超越引力和电磁力: 尽管引力在维系原子系统中起到作用,但在这些微小的能量单元内部,存在着一种强大而未知的能量。这种力是原子基本结构和最终行为的奥妙所在,目前尚未被地球科学所发现。
空间被激活: 原子中电子之间的空间并非虚空,而是被一种与电子速度和终极子旋转完全同步的波状显现物所激活。这种力不完全遵循正负电荷相吸的法则,其行为常常不可预测,被认为是 “无条件绝对” 的一种空间力反应。
2. 原子核的“粘合剂”——介子
发现与作用: 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是通过一种称为 “介子” 的粒子交互作用而凝聚在一起的。介子是一种质量约为电子180倍的亚原子粒子。
解决电荷排斥难题: 如果没有介子,质子间强大的正电斥力会使原子核瞬间分裂。介子凭借其出众的“力聚能力”,解决了这一根本性难题。
3. 介子的神奇工作机制:“电荷交换”
动态的身份转换: 介子通过一种极其巧妙的机制来维持核的稳定——它促使质子和中子不断地、飞速地转换身份。
某一瞬间,一个核粒子是带正电的质子。
在下一个瞬间(一秒的无穷小部分内),它就转换成了不带电的中子。
消除分裂的机会: 这种电荷的来回跳跃速度快到令电荷本身无法作为分裂性的影响力发挥作用。电荷还来不及造成排斥,粒子的身份就己经改变了。
“能量载运”粒子: 因此,介子作为一种 “能量载运”粒子 运作,极大地促进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4. 介子与原子放射现象
超额能量的来源: 介子的存在也解释了放射性原子为何能释放出远超预期的能量。这种超额的能量正来自于 “能量载运”介子本身的分裂,当它分裂时,会变成一个纯粹的电子,并伴随着其他不带电粒子的放射。
5. 尚未解开的终极奥秘
介子的局限: 尽管介子解释了原子核的一部分内聚特性,但它并没有完全解开谜团。它无法完美解释质子与质子之间以及中子与中子之间那种异常强大的首接内聚性。
最终的答案: 这种反常而强大的、将核子最终粘合在一起的力,被明确指出是一种在玉苒厦(地球)上尚未被发现的能量形式。这指向了宇宙中更深层的、超越当前物理学框架的终极力量。
6. 宇宙射线中的介子
这些至关重要的介子并非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它们大量地存在于不断冲击我们地球的宇宙射线之中,是宇宙中一种普遍且活跃的粒子。
======9. 自然哲学========
宇宙中深刻的数学和谐性,并指出了纯粹物质主义科学观的局限性。
1. 宇宙的“神圣数字”:七与十
宗教与科学的共同教条: 不仅宗教容易教条化,自然哲学(科学)也同样如此。例如,古代宗教导师因人有“七窍”而认为“七”是自然的基础,这看似武断,但书中指出,如果结合更深的物理知识,这一说法竟有惊人的依据。
十进制与七重性的分工:
十进制(十): 是能量和物质世界的固有结构。我们之前学到,内巴顿宇宙中正好有100种(10x10)元素,这便是十进制的体现。
七重性(七): 是中央宇宙和灵性体系的基本数字。
物质的“灵性胎记”: 尽管物质宇宙由十进制主导,但原子世界却反复展现出一种以七为周期的特征。这被描述为物质世界所携带的、表明其久远灵性起源的“胎记”。
2.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启示
七的周期性: 当化学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时(即现代的元素周期表),它们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会以七为间隔周期性地重现。
从任何一个元素开始,某种属性在接下来的六种元素中发生变化,但到了第八个元素时,该属性会倾向于再次出现,与第一个元素类似。
例如,活性很强的金属(如锂、钠、钾)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隔就体现了这种规律。
指向源头: 这一无可辩驳的化学事实,明确指向了宇宙原型能量的七重性构成,揭示了时空造物是基于七重性变化这一深层实相。人类观察到的七种彩虹颜色也是这一宇宙法则的另一个显现。
3. 科学观察的局限性
以太的谬误: 书中再次批判了“以太”假说,认为这是人类试图用虚构概念来填补对空间现象无知的尝试。这提醒我们,科学理论也可能因为认知局限而走入歧途。
超越眼见为实: 宇宙的哲学不能仅仅建立在有限的科学观察之上。一个精妙的比喻是:如果科学家从未见过毛毛虫变成蝴蝶,他们很可能会否认这种蜕变的可能性。这告诫我们,要对未知和超乎当前经验的现象保持开放的心态。
4. 智慧的设计
稳定与灵活的奇迹: 自然界中物理结构的稳定性与生物的高度适应性能够并存,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结论: 任何次于超越性智慧的存在,都无法设计出如此既稳定又高效灵活的物质单元。这种精妙绝伦的平衡,指向了造物主设计者们所拥有的几近无限的智慧。
=======10. 宇宙的非灵性能量系统(物质性心智系统)=============
宇宙能量如何与不同层级的心智系统结合,从而创造出从机械反应到道德选择,乃至超人类智慧的丰富生命体验。
1. 能量的循环与心智的舞台
绝对的能量循环: 从空间潜势到单一能的能量循环是绝对性的、永恒的,其本身不会扩展。
演化的舞台: 然而,宇宙之父却在这个永恒的循环框架内,不断地展开一个永远扩展着的时空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能量和物质通过鲜活人格性心智的经验性奋斗,逐渐接受永活神性之灵的最终控制。这意味着,宇宙的终极目的之一,是让心智通过经验来统御物质,并最终与灵性融合。
2. 心智的七个层级
宇宙中的心智与非灵性能量在不同层次上重新结合,形成以下主要类别:
准辅助之灵类心智(机械性心智)
本质: 最原始的非经验性智能,是物质生命的基础。
管理者: 由主物理控制者照料。
表现: 这是一种不可教的、类似本能或条件反射的机械性智能,存在于原始生命形式及其他许多层面。
辅助之灵类心智(可教性心智)
本质: 这是物质性心智可以被启迪和教育的层面。
管理者: 由地方宇宙母灵通过她的七个助理辅助心智之灵进行照料。
三个经验层次:
低于人类的(动物性)智能: 在前五个辅助之灵中运作。
人类的(道德性)智能: 在七个辅助之灵中完全运作,具备了道德选择和灵性潜质。
超人类的(中道性)智能: 在后两个辅助之灵中经验,是超越普通人类的智慧。
进化的灵质性心智
本质: 这是地方宇宙扬升生涯中的人格所拥有的、不断扩展的意识。
赐予者: 由造物之子和地方宇宙母灵联合赠与。
载体: 由灵质性力量监督者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与灵性的合成体。
历程: 它在570个亚灵生命层次上运作,并逐渐增强与更高宇宙心智结合的能力,这是凡人灵魂进化升扬的核心过程。
宇宙心智
本质: 这是时空中的七重性多样化心智。
管理者: 由七个超级宇宙对应的七位主位之灵分别照料。
范围: 包含了所有有限性心智层次。
协调:
经验性地 与至高者的神灵心智协调。
超越性地 与绝对心智(共同行动者的首接回路)协调。
3. 心智的绝对层级
在宇宙心智之上,是更超越的心智层次:
哈沃纳心智: 是次绝对性但超进化性的,更接近绝限性。
天堂心智: 是绝对性的,永存性、非空间性、非暂时性,完全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范畴。
统一的引力: 所有这些层次的心智,都由共同行动者(天堂心智之神)的遍在临在和其心智引力所庇护和掌控。
=======11. 宇宙机制========
宇宙的本质:它既非纯粹的机械装置,也非变幻莫测的魔法,而是一个由神圣心智所规划、创造和管理的有序造物。
1. 宇宙的本质:心智的造物,律法的机制
核心论断: 宇宙既不是机械性的,也不是魔法性的。
不是机械性的: 意味着它并非一个无意识、盲目运行的死寂机器。
不是魔法性的: 意味着它的运行并非依靠反复无常、不可预测的神秘力量。
真正的本质: 它是一个心智性造物,同时也是一个律法性机制。这意味着:
其源头和核心管理者是心智(神圣心智)。
其运行遵循着恒定而可靠的法则。
二元性的统一: 尽管自然法则似乎在物质与灵性这两个领域分别运作,但在终极层面上,它们是统一的,都源于万有之父。祂既是物质化的最初起因,也是灵性的终极源头。
2. 神圣心智的“隐身”与人类的局限
完美的机制掩盖了设计师: 宇宙的神性机制过于完美,以至于人类有限的、采用科学方法的心智,几乎无法从中辨识出无限心智的支配痕迹。这就像一个精巧的钟表,其内部齿轮的完美运转本身,并不会首接显示出钟表匠的存在。
认知取决于观察者: 能否在宇宙机制中发现心智,完全取决于观察者自身心智的能力、眼界和资格。一个受制于时空机制的心智,很难完全理解超越时空的神圣心智。
高等心智对低等心智的不可见性: 创造性属灵心智的层次远高于人类心智,因此后者难以发现和辨识前者。这解释了为什么纯粹的物质科学无法“证明”神的存在——我们正在用被造的工具去试图完全理解造物主本身。
3. 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力量:运动与引力
运动与引力: 是宇宙非人格性时空机制的两个基本方面。
引力的层次:
线性引力: 是对非灵性能量(物质)的定量量度。它遵循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大致规律(即万有引力定律)。所有有组织的能量(质量)都受其控制。
空间对引力的克服: 空间中存在的超物质力(反引力影响)最终会克服线性引力,这使得宇宙得以膨胀并保持动态平衡。
灵性引力: 一种更高层次的引力,它作用于心智和灵性层面,其回应方式与线性引力相反。灵性实相的价值,是以其反比于对线性引力回应的程度来衡量的——即越不受物质引力束缚,灵性层次越高。
4. 宇宙是活生生的、演化的存在
不存在一成不变: 由于宇宙由心智协调,因此不存在僵死、一成不变的机制。
普遍演化: 渐进性的演化是宇宙的普遍现象。宇宙拥有无穷的演化能力。
指向和谐的目的: 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清晰的进程:朝向和谐统一的进程。这种在日益复杂的关系之上不断成长的、趋向合一的现象,只能由一种富有意图的支配性心智来实现。
==========12. 模式和形态 -- 心智的主导性==========
心智是如何作为创造性的力量,在从物质到灵性的所有层面上塑造形态,并揭示了人格的永恒价值。
1. 心智的创造性与主导性
机制证明心智: 宇宙中精妙机制的存在,本身就暗示了一个创造性心智的隐匿存在与主导地位。人类能够设计和创造自动机械,就证明了人类心智的优越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心智的七大扩展方向: 心智总是富有创造力,并向着更高的层次扩展:
创造物质性机制。
发现隐藏的奥秘。
探索远程的状况(拓展空间)。
构想心智性系统(哲学、科学)。
达成智慧性目标。
实现属灵性层次。
完成神性天命(与神合一)。
2. 形态的真实性与人格的载体
心智创造身体: 任何层面的心智(从动物到神)都有能力为其身份创造一具合适的、可用的身体(形态)。
人格模式: 人格本身不是一个能量现象,而是一种活的模式,一种对能量进行安排的设计蓝图。这个模式加上生命和运动,就构成了一个受造物存在的机制。
灵性也有形态: 绝大多数灵性存有(包括最高等的)都拥有真实的、可辨识的人格形态,其真实性不亚于人类的肉体。只有极少数例外(如思想调整者在融合前)。
3. 从肉体到灵体的个体性设计
肉体的设计: 宇宙心智和辅助心智之灵为进化中的人类协作设计出高度个体化的肉体。
灵体的设计: 同样,灵质性心智也为续存的灵魂(死后存活的个体)创造出高度个体化的灵质性形态。
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没有两具人体完全相同,也没有两具灵体是相同的。它们都完美反映了其内在主导心智的独特特征。
协作创造: 灵质性力量监督者提供协助,炽天使提供基础的灵性质料,而个体的创造性心智则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形态。
4. 视角的根本转变:灵性是主人,身体是殿宇
凡间观点: “一具身体拥有一个灵魂。”(唯物论)
宇宙真理: “一个灵魂拥有一具身体。”(灵性主导论)
比喻: 灵性是设计师,心智是建造者,而身体只是建成的物质性建筑物。物质的眼睛是内在灵性灵魂的窗口。
5. 宇宙的终极法则:灵性主导原则
能量的层级与主导:
在纯粹状态下,物理、心智和灵性能量并不首接相互作用。
在时空宇宙中: 物理能量看似占主导。
但越接近神性意图: 灵性层面就变得越来越有主导性。
在终极层次上: 灵性心智几乎完全主导。
在绝对层次上: 灵性必定是占主导的。
核心法则: 无论在哪里,只要真正的灵性实相出现,其对应的物质形态就总是易于被创造出来。
结论: 灵性是创造性的实相,而物理存在只是灵性实相的时空性映像和物质性回响。
6. 给人类的终极启示
心智的主导与顺服: 心智普遍主导着物质,但它自身必须对灵性的终极控制做出回应。
续存的关键: 对于凡人而言,只有那种将自身完全服从于属灵指引的心智,才能期望超越凡俗的时空存在,作为神之国度的不朽子民而永恒地续存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XP5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