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金钥匙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省报的记者来得比预想中更快。带着黑框眼镜的年轻记者和扛着笨重相机的摄影师,在王教授和县宣传科干事的陪同下,走进李家庄合作社院子时,立刻被那台经过“土法改造”后正在试运行的冻干设备吸引了全部目光。

机器轰鸣着,经过清洗、切片的西红柿、黄瓜被送入密闭的舱体,经过低温真空脱水,出来时变成了色泽鲜艳、形态的干品,捏在手里“咔嚓”作响,放入水中又能迅速复原。

“奇迹!这简首是点石成金!”记者惊叹着,快门声不绝于耳。他采访李明,采访小芳,采访每一个能说上几句的社员,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

王教授指着那套由村里老木匠按照小芳草图打制、连接着冻干主机的前处理简易流水线,对县里的干部感慨:“看见没有?这就是基层的智慧!没钱买进口的,就自己造!这套东西,成本不到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效果却能满足现阶段需求!”

李明站在一旁,心情却远不如周围人那样兴奋。只有他知道,为了这“十分之一”的效果,技术小组熬了多少个通宵,失败了多少次,小芳又反复核算了多少遍成本,才敢下决心用那笔宝贵的理赔款进行最终改造。每一个齿轮的咬合,每一根管道的连接,都浸透着汗水与孤注一掷的勇气。

报道很快在省报刊登,篇幅之大,措辞之热烈,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标题格外醒目——《“土专家”巧造“金钥匙”,李家庄合作社点“菜”成金!》。文章详细描述了合作社如何在天灾后自力更生,将一台近乎报废的进口设备成功改造,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冻干产品,并盛赞这是“科技与传统智慧结合,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典范”。

报道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首先是被“点菜成金”吸引来的各路商贩和采购员,合作社的门槛几乎被踏破。接着是省、市、县各级的参观团、考察团,络绎不绝。李家庄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荣誉和机遇如同潮水般涌来。李明和小芳被推举为县、市乃至省级的“劳动模范”、“致富带头人”,奖状、锦旗挂满了合作社办公室的墙壁。更实际的是,几家银行主动找上门,表示愿意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合作社扩大生产。

“明子,机会来了!”阿强激动得满脸通红,“咱们赶紧贷款,再上几台设备,把规模搞起来!”

社员的情绪也空前高涨,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期待,仿佛美好的未来己经触手可及。

然而,在这片喧嚣和赞誉声中,李明却保持着异样的冷静。晚上,他和小芳在灯下核算着不断涌来的订单和现有的产能。

“我们的冻干设备,满负荷运转,一天最多能处理五百斤鲜菜。”小芳指着账本,眉头微蹙,“现在接到的意向订单,己经超过这个数的二十倍。而且,冻干对原料品质要求极高,我们的标准化种植刚刚恢复,供应跟不上。”

“更重要的是,”李明接口,手指敲着桌面,“这些订单,大部分是冲着‘新鲜感’和报道的热度来的。一旦热度过去,或者别人也掌握了类似技术,价格战不可避免。我们现在的成本,还是太高。”

小芳点头:“设备是改造成功了,但能耗和维护成本比预想的高。如果盲目扩产,管理跟不上,资金链一旦断裂……”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忧虑。这把“金钥匙”确实打开了通往更高层次市场的大门,但门后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反而布满了新的陷阱。

“不能飘。”李明深吸一口气,仿佛在对自己说,“咱们的根,还是在地里,在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

第二天,在合作社的紧急会议上,李明给高涨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贷款,要贷。但不是盲目扩产!”他面对不解的众人,斩钉截铁,“这笔钱,第一,用于优化现有设备,降低能耗,提高稳定性;第二,用于扩大标准化种植基地,尤其是适合冻干加工的品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用于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

他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计划:成立李家庄合作社自己的“技术研发小组”,不仅研究冻干技术,还要研究种子优化、土壤改良,甚至包装设计。同时,选派阿强等几个有潜力的年轻人,去省农科院短期培训。

“明子,这……是不是太慢了?”有社员质疑,“现在订单这么多,不想办法多生产,反而把钱和人力投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

小芳站了起来,声音清晰而柔和:“叔,伯,咱们不能只吃‘报道’这碗饭。热度会过去,但技术和质量是自己的。现在看着慢一点,是为了以后跑得更稳、更远。就像种地,光施化肥不行,得养地力。”

她的话,结合账本上清晰的数据,渐渐说服了大家。

然而,外部的诱惑和压力并未减少。一天,一个自称是某大型食品企业副总的人找到李明,开出了极具诱惑的条件:高价收购李家庄合作社的冻干技术和“李庄”品牌,或者,进行深度合作,由他们注入巨资控股,承诺让李家庄的产品迅速占领全国市场。

“李社长,你们有技术,我们有资金和渠道。强强联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单靠你们自己,太慢了,而且风险太高。”对方侃侃而谈,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优越感。

李明沉默了。对方描绘的蓝图确实,一旦答应,资金压力瞬间解决,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但代价呢?技术和品牌拱手让人,李家庄很可能就此失去自主权,沦为别人的生产车间。

晚上,他和小芳抱着李曦,在村里慢慢走着。村道旁,几家社员正在翻盖新房,砖瓦堆了一地。孩子们在新建的小广场上追逐嬉戏。合作社的加工厂里,灯火通明,机器声隆隆。

“还记得咱们最开始,只是想多种点西红柿,让家里吃上几顿好饭吗?”小芳忽然轻声说。

李明点点头,思绪飘回那个穿着粗布衣服、看着父母省下稠粥给他的遥远下午。

“现在,咱们有了一点成绩,就有更多人想给咱们指路了。”小芳看着李明,“明子哥,你觉得,把路交给别人来指,把咱们的‘李庄’变成别人的牌子,心里踏实吗?”

李明没有回答,但他握紧了小芳的手。答案,早己在他们心中。

第二天,他婉拒了那家企业的收购提议。

“李庄的品牌和技术,是我们李家庄全体社员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它不属于我个人,属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李明对那位错愕的副总说,“合作可以谈,但必须以我们为主体,保证李家庄的独立发展和社员的利益。”

选择了一条更艰难、更缓慢的道路,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但李明和小芳都明白,真正的“金钥匙”,不是一时的风光和巨额订单,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过硬的质量和那个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品牌。

他们将贷款来的钱,精打细算地投入到设备优化和人才培养中。研发小组捣鼓出了更节能的干燥模式,选送的年轻人在农科院带回了新的种植理念。冻干产品的品质更加稳定,成本也在缓慢下降。

市场的热度果然如他们所料,在几个月后逐渐回落,订单趋于理性。但“李庄”冻干蔬菜凭借出色的复水性和口感和逐渐积累的口碑,在高端市场和礼品市场站稳了脚跟,拥有了了一批忠实的客户。

又是一个黄昏,李明和小芳再次站在合作社的楼顶。夕阳下,村庄安宁而充满活力。新扩建的标准化大棚像一片片银色的海洋,加工厂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白色水汽。

“这把‘钥匙’,咱们算是拿稳了。”小芳依偎着李明,轻声说。

“嗯,”李明揽住她的肩,“但开哪扇门,怎么开,还得咱们自己一步步试。”

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但他们手握着自己锻造的“钥匙”,内心无比笃定。风光与诱惑皆是过眼云烟,唯有扎根土地、面向未来的实干,才能开启真正长久的繁荣之门。晨曦依旧,道路漫长,而他们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