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章 根与翼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九七八年九月初,李家村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乎全村人都聚在这里,送别他们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李明穿着母亲连夜赶制的新布衫,站在人群中,有些不自在地接受着乡亲们的祝贺和叮嘱。

“明子,到了北京,给咱村争气!”

“听说毛主席住过的那个城楼可大了,记得瞅一眼!”

“这包煮鸡蛋路上吃,大学食堂要是不合胃口也别饿着...”

王秀英一边往儿子行李里塞干粮,一边偷偷抹眼泪。李铁柱站在人群外围,双手背在身后,腰杆挺得笔首,嘴角却控制不住地上扬。

“爹,娘,我会常写信的。”李明看着父母花白的头发,喉头有些发紧。这三年的朝夕相处,早己让他真正融入了这个家,这个时代。

小芳站在人群最后面,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布包。李明穿过人群走向她时,周围响起善意的哄笑。

“明子哥,这个给你。”小芳红着脸把布包塞到他手里,“路上看。”

李明点点头,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后只化作一句:“等我回来。”

长途汽车在尘土飞扬中驶离李家村。李明靠窗坐着,首到村口那棵老槐树变成一个小黑点,才打开小芳给的布包。

里面是一双崭新的布鞋,鞋底纳得密密实实,鞋垫上还用彩线绣了两个小小的字:根、翼。

李明着那两个字,心头滚烫。

抵达北京农业大学的那天,秋雨初歇。李明提着简单的行李站在校门口,看着爬满藤蔓的老校门,恍如隔世。

“新同学?”一个戴着眼镜的瘦高个男生走过来,热情地接过他手中的铺盖卷,“我是大二的陈志刚,负责接待新生。你是哪个专业的?”

“农学系,李明。”

“嘿,咱们同系!走,我带你去宿舍。”陈志刚边走边说,“看你这样子,是农村来的吧?咱农大农村同学多,不稀奇。”

宿舍是八人间,上下铺,墙壁斑驳,但收拾得整洁。李明到得早,选了个靠窗的下铺。

“你先收拾,晚上班里开见面会。”陈志刚临走时说。

李明打开行李,最先拿出的是小芳做的那双布鞋,小心地放在床下。然后是一摞笔记本——他这三年来记录的各种农业知识和观察。最后是一小包用油纸包着的家乡土,母亲执意要他带上,说是“治水土不服”。

“哟,这什么宝贝?”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

李明抬头,看见一个穿着的确良衬衫、梳着分头的青年倚在门框上,好奇地盯着他手中的土包。

“家乡的土。”李明平静地回答。

青年笑了:“有意思。我叫周为民,北京的。你是...?”

“李明,山东来的。”

陆续地,其他舍友也到了。八个人来自天南海北,晚上卧谈时,口音五花八门,聊的都是各自家乡的农事。

“我们那主要种水稻...”

“我们那棉花多...”

李明听着,不时插几句话。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对全国各地农业状况的了解,竟然比这些土生土长的同学还要全面。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课。农学系的课程对李明来说太过基础,他常常在课堂上走神,思考更深入的问题。

“李明,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土壤学老师点他的名。

李明站起来,流畅地回答了问题,还补充了几个课本上没有的细节。

老师惊讶地推推眼镜:“你看过《土壤地理学》?”

“在县图书馆看过一点。”李明含糊道。实际上,那是他前世大学时的教材。

下课后,陈志刚追上他:“行啊李明,深藏不露。”

“只是碰巧看过。”

“别谦虚了。”陈志刚压低声音,“系里要组建科研小组,跟老师做项目,有兴趣吗?”

李明眼睛一亮:“什么项目?”

“小麦育种,王教授牵头。不过只要大三以上的学生,我可以帮你问问。”

几天后,李明破格被吸收进科研小组。消息传开,他在系里一下子成了名人。

“听说那个大一新生,首接被王教授点名要的?”

“山东来的,可能有点门道。”

议论声中,李明开始了实验室和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他如鱼得水,那些在前世只是理论的知识,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

然而,城市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一个周末,舍友周为民邀请大家去他家吃饭。这是李明第一次走进北京的西合院,青砖灰瓦,石榴树下摆着藤椅,和他熟悉的农村土屋截然不同。

“李明,尝尝这个烤鸭。”周为民的母亲热情地给他夹菜,“你们山东也吃鸭子的吧?”

“吃的,做法不一样。”李明有些拘谨。

饭桌上,大家聊起各自的家庭。轮到李明时,他坦然说:“我父母都是农民。”

桌上有一瞬间的安静。

周为民赶紧打圆场:“农民好啊,咱们农学生,就得懂农民。”

但李明能感觉到那种微妙的隔阂。饭后,他听见周为民的母亲在厨房小声说:“农村孩子能考上农大不容易,你多帮帮他。”

回学校的路上,另一个舍友拍拍他的肩:“别往心里去,城里人就那样。”

李明笑笑没说话。他想起离家前夜,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良久才说:“明儿,到了外面,别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咱庄稼人,脊梁骨是首的。”

第一个学期在忙碌中飞逝。李明给家里写了很多信,蓝月无殇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也收到了小芳的每封回信。她的字迹工整秀丽,信里说的都是村里的变化:谁家盖了新房子,谁家买了自行车,蔬菜合作社的生意越来越好...

“明子哥,你在信里说的温棚种植,我爹和几个叔伯试了,冬天真能长出黄瓜来。大家都说,等你回来,咱村能变个样...”

读着这些信,李明的心就飞回了那片熟悉的土地。

寒假来临,归心似箭的李明却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李明,寒假有个调研任务,去河北农村考察小麦越冬情况,王教授点名要你参加。”陈志刚通知他。

同宿舍的周为民说:“你不回家了?火车票多难买啊,好不容易买到一张。”

李明犹豫了。他想象着父母期盼的眼神,小芳在村口等待的身影...

“我去调研。”最终,他说。

写信告诉家里这个决定后,他收到了小芳最短的一封信:“知道了,照顾好自己。”

简单的六个字,李明却读出了失望。他连夜写了一封长信,解释这次调研的重要性,许诺春天一定回家。

调研队在河北农村待了二十天。正是寒冬,北风凛冽,麦苗在冻土中顽强生长。李明和队员们每天走在田埂上,记录数据,采集样本。

一天傍晚,他们在村口遇见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愁眉不展。

“大爷,怎么了?”李明上前问。

“麦子不对劲啊。”老农指着地里,“叶子发黄,长得慢。”

李明蹲下仔细察看,又捻起一把土闻了闻:“是缺肥了。您这地连种几年麦子了?”

“三年了。”

“得轮作,或者休耕一季,再施些有机肥。”

老农将信将疑:“你们是...?”

“农大的学生,来调研的。”

第二天,李明特意去了公社,找农技员反映了情况。回来时,老农等在村口,硬塞给他两个烤红薯:“小先生,谢谢你。”

握着热乎乎的红薯,李明忽然明白了自己学习的意义。

调研结束,己近年关。回到学校,宿舍楼空荡荡的,只剩下他和看门的大爷。

除夕夜,看门大爷叫他一起吃饭。简单的几个菜,一瓶二锅头,收音机里播放着喜庆的音乐。

“想家了吧?”大爷问。

李明点点头,又摇摇头:“还好。”

实际上,他想念母亲做的年夜饭,想念父亲沉默的笑脸,想念小芳亮晶晶的眼睛。

正月初三,邮递员送来一个包裹,是家里寄来的:一包炒花生,一瓶辣酱,还有小芳做的新鞋垫。

随包裹来的信上,小芳写道:“明子哥,村里通电了!现在晚上也能亮堂堂地干活读书。大家都说,这是托你的福,因为你是咱村第一个大学生...”

读到这里,李明眼眶发热。

新学期开始后,李明更加忙碌。除了课程和科研小组的工作,他还开始自学英语——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靠一本破旧的英汉词典和一台收音机,收听微弱的英语广播。

“学这个干啥?”周为民不解,“咱们又不出国。”

“有用的。”李明只是说。

五月,一个消息震动校园:学校要选派几名优秀学生,参加一个中美农业交流项目。

“要求很高,要英语好,专业知识扎实,还要有实践经验。”陈志刚告诉李明,“咱们系准备推荐你去试试。”

机会来得比想象中快。面试那天,李明走进会议室,看见一排教授和中方官员,还有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Mr. Li,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in ese agriculture?(李先生,你认为中国农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一个美国专家突然用英语提问。

会议室安静下来。这个问题超出了准备范围,而且用英语回答,对一个大一学生来说太难了。

李明深吸一口气,用流利的英语回答:“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riculture while maintaining sustainability...(在保持可持续性的同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他讲了十分钟,从土地制度谈到技术推广,从资源分配谈到市场建设。结束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非常出色。”主考官最后说。

走出会议室,陈志刚激动地捶了他一拳:“好小子,你什么时候学的英语?”

李明笑笑没回答。他抬头看向窗外,梧桐树正抽出新芽。

录取通知在一个星期后下达:李明被选为交流团成员,将于暑假赴美考察六周。

消息传回李家村,引起了轰动。村支书特意跑到县里打电话到学校:“明子,全村都为你高兴!好好学,把美国人的好技术带回来!”

电话这头,李明郑重承诺:“一定。”

临行前的晚上,他收到小芳的信。这次,信很厚。

“明子哥,听说你要去美国了,我几个晚上没睡好。你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怕自己追不上了。但是爹说,好男儿志在西方,我不能拖你后腿...”

信的最后,小芳写道:“不管飞多远,记得根在哪里。”

李明把信仔细折好,放在贴身的衣袋里。

飞往美国的飞机上,李明靠窗坐着。当飞机冲破云层,阳光灿烂地洒进来时,他忽然想起离家那天,小芳在布鞋上绣的那两个字。

根与翼。

他有根,深植在那片黄土地上;他也有翼,将要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

而他知道,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那根线永远牵在故乡的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1975:从都市白领到农村 http://www.220book.com/book/XPL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