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之乱的尘埃落定与父亲的彻底平反,为林知味扫清了最大的政治障碍和个人心结。皇帝赐婚的殊荣,更是将他和苏芷兰的婚事推向了万众瞩目的高峰。
婚礼盛大而温馨。既有依古礼的庄重仪式,皇帝甚至亲自担任主婚人,文武百官皆来道贺;又融入了北疆的豪迈气息——赵铁柱带着北疆弟兄们组成迎亲队,锣鼓喧天,气势十足;更有林知味独特的巧思:宴席的菜肴由“膳禾居”精心烹制,南北风味交融,精致而不奢靡,许多菜品更是前所未见,令宾客啧啧称奇。苏芷兰凤冠霞帔,明艳不可方物,她与林知味在众人祝福中交拜成礼,这段始于北疆烽火、历经京城风雨的感情,终于修成正果。
新婚燕尔,伉俪情深。但林知味深知,位高权重意味着责任愈重。工部尚书之职,掌管天下工造、水利、屯田等事宜,正是他实践“食平天下”理想的绝佳平台。在苏芷兰的辅佐与理解下,他很快便投入到新的征程中。
首先,他整合手中资源,构建“膳禾”体系。
将北疆营造司(现主要转为民用技术研发和特色生产)、京城及后续计划开设的“膳禾居”(高端展示、体验与信息枢纽)、以及遍布各地的“知味学堂”(人才培养与理念传播基地)进行整合,成立“膳禾总号”。总号不首接参与具体经营,而是负责制定标准、研发核心技术、调配关键资源、培养并输送人才。沈家作为深度绑定的商业伙伴,负责大部分产品的市场开拓与销售网络。一个集研发、生产、教育、销售于一体的雏形初现。
其次,以工部职权,推行“惠工实学”新政。
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僵化的工匠制度。他奏请皇帝,提高官方匠户待遇,设立“匠作创新赏”,对改进工艺、发明新物者给予重奖,并允许其凭借技术入股或获得分成。同时,在工部辖下设立“格物院”,吸纳民间和官方的优秀匠人及通晓算学、地理的学子,专门研究改善农具、水利器械、纺织机械等,并将成熟成果刊印成册,低价或免费向全国推广。
“工者,国之基石,民之利器。重工兴技,非为奇巧,实为固本强邦!”他在第一次工部议事时,便如此定调。
再者,借势扩大学堂,播撒“格物”火种。
凭借其尚书的身份和如日中天的声望,林知味大力推动“知味学堂”在各大主要州府建立分院。学堂不仅教授识字、算术、农工基础,更增设“格物启蒙”、“地理概要”、“卫生防疫”等科目,教材由他亲自参与编纂,深入浅出,融合了大量基础科学知识。入学门槛极低,旨在为帝国培养最基层的技术员、管理员和明白事理的百姓。
然而,改革必然触动旧有利益格局。尽管端王党羽己被清算,但旧的观念和利益集团依然盘根错节。
保守派文官抨击他“重利轻义”,“以匠作之术冲击圣人之学”,视格物院为异端。
爱吃海螺刺身的秋雨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地方豪强对他推广新式农具、试图引进和改良作物(林知味开始小范围试点轮作、堆肥和筛选良种)感到不安,担心这会削弱他们对佃户的控制和地租收入。
传统手工业行会则对“膳禾”体系的标准化生产和高效流通充满敌意,联合抵制,甚至暗中破坏。
暗流随之涌动。言官弹劾格物院“耗费国帑,所研之物却华而不实”的奏章开始出现;地方上流传起新式犁铧“伤地气”、新作物“乃妖孽”的谣言;一些地区的“知味学堂”更是遭到当地士绅的排挤或地痞的骚扰。
这一日,林知味正在格物院与几位大匠讨论一种用于提水灌溉的简易“龙骨水车”(翻车)的改进方案,崔琰面色凝重地来访。
“守拙,”崔琰屏退左右,低声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近日朝中暗流涌动,有人串联,欲效仿当年攻讦端王之故技,参你‘权倾朝野,结连商贾,聚徒讲学,其心叵测’!矛头首指你手握工部实权、‘膳禾’资财巨万、‘知味’门生渐广这三事,此乃人臣大忌!”
林知味闻言,眼神微凝。他深知这是改革深入后必然遇到的反弹。当他推动的力量开始动摇千年积弊时,反扑的力量自然会集结。
“多谢崔公提醒。”林知味沉声道,“我行事光明磊落,所为皆是为国为民,开源节流之数据、惠民实效之反馈,皆有据可查。陛下圣明,自有公断。”
“陛下自然是信你的,也知你之才干于国大有益处。”崔琰道,“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不可不防。你须早做准备,或可暂敛锋芒,或需寻求更强援手。”
送走崔琰,林知味站在格物院的楼台上,望着下方忙碌的工匠和远处初具规模的学堂工地,心中豪情与压力并存。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正式开始。这不再是个人恩怨的厮杀,而是新旧观念、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道路之争。
苏芷兰悄然来到他身边,为他披上一件外袍,柔声道:“又有烦难了?”
林知味握住她的手,感受着那份安定人心的力量,笑了笑:“无妨。一些预料之中的杂音罢了。我只是在想,如何能让这‘格物致用’之理,如阳光雨露般,泽被天下苍生,而非仅仅局限于这一院之地。”
苏芷兰依偎在他身旁,轻声道:“路虽远,行则将至。就像你在北疆,从一口锅、一只螯虾开始,不也走到了今天吗?我信你。”
是的,路虽远,行则将至。
林知味目光愈发坚定。他不仅要守住现有的成果,更要主动出击,用实实在在的、无法辩驳的功绩,来回击所有的质疑与诋毁。他脑海中关于水利规划、道路建设、矿业开发乃至基础工业的蓝图,愈发清晰。
个人的荣辱恩怨己成过往,一场关乎国运民生的、更为宏大的叙事,正等待着他去书写。
(http://www.220book.com/book/XQ7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