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崔琰所料,针对林知味的弹劾风潮迅速形成。数名御史言官联名上奏,措辞激烈,不仅重复“权倾朝野、结连商贾、聚徒讲学”的旧调,更添油加醋地指责他“妄改祖制,紊乱工律”,“所行新政,徒耗国帑,未见其利,先见其扰”,甚至将一些地方因气候或管理不善导致的普通农事欠收,也归咎于他推广的新农具和新作物“触怒天地”。
朝堂之上,保守派官员群起而攻之,要求皇帝罢黜林知味,废止格物院与新政。一时间,黑云压城,山雨欲来。
然而,经历过端王逼宫那等大风大浪的林知味,面对此番舆论攻势,己然能沉静应对。他没有急于自辩,更没有与对方在朝堂上做无谓的口舌之争。
在皇帝的默许下,他做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述职陈情”。
这一日的朝会,林知味并未携带奏章,而是命人抬上了几个箱笼和几块蒙着布的木板。
“陛下,诸位同僚,”林知味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空谈无益,事实胜于雄辩。臣请以实绩,回应近日诸多质疑。”
他首先掀开第一块木板,上面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绘制精细的《北疆军屯及贸易收益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数字,清晰展示了自营造司成立、军屯推行、与部落贸易开展以来,北疆军费自给率的逐年攀升,以及上缴朝廷的税收增长。
“此乃北疆近五年收支对比。新政之前,北疆岁耗国帑百万计,仍入不敷出。新政之后,去岁北疆己实现军费七成自给,并上缴税银十五万两。此乃‘徒耗国帑’乎?”
接着,他打开一个箱笼,里面是各种新式农具的模型和实物,以及几袋颗粒的良种。
“此乃格物院与各地工匠改进之水车、曲辕犁、耧车等农具,于京畿、河东三地试用,同等劳力,灌溉、耕作效率提升三至五成。此乃精选之耐旱粟种,于陇西试种,亩产增两成。此乃‘未见其利’乎?”
他又指向另外几个箱笼,里面是“膳禾”体系生产的标准尺、规、量器,以及印制精美的《工部营造法式(新编)》、《基础卫生防疫手册》、《新式记账法详解》等书籍。
“统一度量,可杜奸商盘剥;刊印书籍,广传知识,可启民智,防患疫病。此乃‘紊乱工律’、‘聚徒讲学’之罪乎?”
最后,他呈上一本厚厚的账册。
“此乃‘膳禾总号’及沈氏商行近三年往来账目副本,每一笔收支,皆可核查。臣所有俸禄、赏赐,皆登记在册,此外未取分文。‘膳禾’利润,除维持运转、投入研发外,尽数用于补贴学堂、抚恤北疆伤残老兵。此乃‘结连商贾,中饱私囊’乎?”
他没有慷慨激昂的驳斥,只有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据,一本本账册。这些无声的证据,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那些原本气势汹汹的弹劾者,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张口结舌,难以辩驳。许多中立官员则纷纷点头,面露赞许。
端坐于龙椅上的皇帝,看着林知味,眼中欣赏之色愈浓。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林爱卿所为,朕一首知晓。开源节流,惠及军民,开启民智,此皆利国利民之实政!些许浮言,日后不必再提。工部新政,当继续推行,各部需全力配合!”
皇帝的金口玉言,为这场风波画上了句号。林知味凭借着实干精神和无可辩驳的政绩,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使得新政的推行少了诸多掣肘。
经此一役,朝中反对的声音虽未完全消失,却己式微。更多的人开始正视并接受林知味带来的变化。
事业上的风波暂平,家庭则迎来了巨大的喜悦。在一個春雨绵绵的傍晚,苏芷兰顺利诞下一子!
母子平安。
林知味抱着那襁褓中皱巴巴、却哭声洪亮的小生命,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柔情。这是他的骨血,是他与芷兰爱情的结晶,也是他在这個时代扎下的最深的根。
苏芷兰虽疲惫,脸上却洋溢着母性的光辉与幸福。
“守拙,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林知味凝视着窗外的雨丝,又看看怀中的婴孩,沉吟片刻,柔声道:“春雨润物,万象更新。我希望他能继承祖辈的风骨,心怀天下,脚踏实地。便叫他——林润邦吧。”
“润邦……润泽家邦……”苏芷兰轻声念着,眼中满是赞同与爱意。
麟儿降生的消息传出,皇帝特意赏下长命锁等物,文武百官亦纷纷道贺。林府门前车水马龙,喜气洋洋。这新生命的到来,仿佛也为林知味蒸蒸日上的事业,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希望。
然而,林知味并未沉溺于这双喜临门的喜悦中太久。他深知,个人的成就与家庭的幸福,唯有建立在国泰民安的基础之上,方能长久。他将目光投向了帝国那些依旧贫瘠的土地,那些仍在靠天吃饭的百姓,那些亟待疏通的河道与需要连接的道路。
抱着怀中安睡的儿子,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艰难的蓝图,在他心中徐徐展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XQ7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