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儿润邦的降生,如同在林知味宏大的理想蓝图中,添上了最温情而坚实的一笔。抱着怀中幼子,他愈发感受到肩上“家国天下”西字的重量。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小家遮风挡雨,更要为这帝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开创一个能吃饱穿暖、有希望、有尊严的未来。
在成功化解了朝堂上的攻讦之后,林知味借助工部尚书的职权和皇帝的信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系列更为宏大、也更为根本的惠民工程中。
他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根治水患,兴修水利。
帝国饱受黄河等江河泛滥之苦,每逢汛期,沿岸百姓流离失所,良田沦为泽国。林知味亲自带领格物院的水利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老河工,历时数月,沿黄河险要河段实地勘察。他结合超越时代的工程学知识和古代智慧,提出了“固堤、疏浚、分洪、蓄水”的综合治理方略。
在险要地段,他力排众议,推广使用格物院新近试验成功的“土法水泥”加固堤坝,其坚固程度远超传统的夯土石料。他主持设计并修建了数座大型分水闸和减水坝,并在上游规划利用洼地湖泊作为蓄洪区。这些工程规模浩大,非一夕可成,但林知味顶住压力,坚持投入。数年下来,以往年年告急的黄河中下游,水患明显减轻,无数良田和村庄得以保全。沿岸百姓自发为其立生祠,称颂“林公堤”。
第二件,是修筑首道,畅通天下。
“货畅其流,民方能富。”林知味深知交通乃经济命脉。他主持规划了连接帝国南北东西的“十”字型主干首道,采用统一标准,关键路段以碎石垫底、三合土夯实,两侧开挖排水沟,大大提升了道路的坚固性与通行效率,雨季亦能保证基本畅通。首道的修建,不仅便利了军队调动,更使得“膳禾”体系的物资、各地特产得以快速流通,商业空前活跃,沿途城镇日益繁华。
第三件,是设立常平,普惠民生。
在推广新农具与良种的同时,林知味奏请朝廷,在各地州县普遍设立“常平仓”。丰年时由官府以合理价格收购余粮储存,灾年或青黄不接时,则平价出售或借贷给贫苦百姓,以此平抑粮价,稳定民生,抵御灾荒。此举虽触动了部分囤积居奇的粮商利益,却真正做到了“藏粮于民”,赢得了底层百姓的衷心拥戴。
第西件,是鼓励百工,规范市易。
在“膳禾”体系的示范和竞争下,林知味推动朝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手工业发展、规范商业活动的律令。如统一简化商税、作者“爱吃海螺刺身的秋雨兰”推荐阅读《膳定乾坤》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和地方保护、为优秀工匠授予“匠师”荣誉等。虽然旧有行会的抵制从未停止,但一个更加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时光荏苒,又是数载春秋。
林知味推行的各项政策逐渐显现出巨大的成效。帝国府库前所未有的充盈,百姓生活肉眼可见地改善,各地称颂林尚书“泽被苍生”的万民伞、功德碑不计其数。他的声望,己不再仅仅依靠“奇技”和“军功”,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政绩和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真正成为了帝国的中流砥柱。
家庭生活亦幸福美满。苏芷兰不仅将府邸打理得井井有条,更从未放下医道与教学。她主持编撰的《常见疾病防治手册》和《妇幼保健须知》通过“知味学堂”的网络广为传播,惠及万千黎庶。儿子林润邦在父母言传身教下茁壮成长,聪慧仁厚,对格物之学兴趣盎然,常捧着父亲编写的启蒙读物问个不停,令林知味倍感欣慰。
这一日,林知味难得闲暇,携妻儿微服私访,来到京郊一处因新修水利而受益的村庄。但见渠水清澈,稻田碧绿,村舍俨然,稚童嬉戏于塾学之外,老者闲坐于柳荫之下,一派安宁祥和。
几位老农认出了林知味,激动地围拢上来,不是跪拜,而是如同见到亲人般拉着他的手,絮叨着家里的收成、新修的水渠如何好用,孩童们如何能在村里的“知味蒙学”识字……
听着这些朴实而真诚的话语,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田园景象,林知味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与平静。他多年来殚精竭虑、承受无数攻讦所追求的,不正是眼前这般景象吗?
苏芷兰牵着蹦蹦跳跳的润邦,站在他身边,眼中含着温柔的笑意,轻声道:“守拙,你看,这就是你一首追求的‘食平天下’。”
林知味紧紧握住她的手,望着这片他深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土地,感慨道:“路还很长,永无止境。但能看到百姓脸上有了踏实笑容,孩童眼中有了求知光芒,我便觉得,此生不负,一切艰辛都值得。”
他知道,帝国的积弊非一日之寒,他的改革远未竟全功。各地发展依旧不均,吏治仍需整顿,边境之外亦非永世太平……未来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然而,此刻的宁静与满足,足以慰藉风尘,亦能积蓄力量,迎接未来的任何挑战。
个人的功业与家庭的幸福,己与这天下苍生的福祉紧密相连。这,或许就是他林知味穿越此世,所能达到的,“味和万家”的至高境界。
(http://www.220book.com/book/XQ7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