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承昀开始了一种悄无声息的“转型”。
他不再试图去干涉苏念安的具体工作,也不再用那种显而易见的资源去“铺路”。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李彦停止每天例行公事般的、关于苏念安详细行程的汇报,只要求确保她的人身安全,以及在遇到真正无法解决的重大困难时告知他。
他需要戒掉那种病态的、近乎监视的“关注”,这对他和她都是一种消耗。
然后,他开始尝试去理解她的世界。
他让李彦找来了所有关于侗族大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在他失眠的深夜,强迫自己沉下心阅读。那些曾经在他看来毫无意义的符号和理论,因为与她关联,竟然变得有了一丝吸引力。他甚至通过特殊渠道,找到了一些尚未公开的、更古老的民族音乐田野调查录音,仔细聆听,试图去捕捉她当时在黔东南所感受到的震撼。
他也不再只听苏念安的歌。他扩展了自己的歌单,开始聆听顾夜白喜欢的那些古典乐、电影原声,以及苏念安在访谈中提及过的、对她有影响的国内外音乐人的作品。他试图从音乐层面,去理解她的审美和创作源泉。
这个过程对他而言并不轻松,甚至是痛苦的。这完全背离了他过去三十多年高效、功利的行为模式。但他坚持了下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是唯一可能靠近她内心世界的途径。
一天深夜,苏念安在顾夜白的工作室修改电影主题曲,遇到一个关于弦乐编制的难题,卡壳了很久,心情有些烦躁。她习惯性地登录了一个小众的专业音乐论坛,用匿名账号发帖求助。
令她惊讶的是,不到十分钟,就有一个匿名的ID回复了她。回复者显然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配器经验,给出的建议专业、精准且极具启发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她思路中的盲点,并提供了几种她未曾想到的巧妙解决方案。
苏念安按照那个匿名者的建议尝试了一下,效果出奇地好,困扰她多时的问题迎刃而解。她激动地在帖子下留言感谢,但那个匿名者再也没有回应。
她并不知道,那个在深夜里为她提供关键帮助的匿名ID背后,是刚刚恶补了大量管弦乐配器知识、并调动了旗下娱乐公司顶级音乐顾问资源才给出那份回复的傅承昀。
他不再送她昂贵的礼物或资源,而是开始尝试,在她真正需要的专业领域,给予她无声却关键的支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尊重她的“靠近”。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处理一些“外围”的麻烦。比如,星灿娱乐的刘伟并未死心,又在暗中策划,想利用《寻声记》专辑发行前后,再次掀起关于“商业化破坏非遗”的论调。傅承昀没有警告,没有谈判,只是首接让李彦将之前收集到的、关于刘伟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利益输送的证据,匿名递交给了相关机构和星灿的董事会。
几天后,刘伟被内部停职调查的消息传来,所有针对苏念安的潜在攻击,瞬间烟消云散。这一切做得干净利落,没有留下任何与傅承昀或苏念安相关的痕迹。
《寻声记》专辑和《声之形》电影几乎在同一周内,完成了最终的成品。
苏念安听着《寻声记》母带中那既古老又现代、既空灵又充满力量的歌声,看着《声之形》成片中,自己的音乐与顾夜白的画面完美融合,创造出撼动人心的视听体验时,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淹没了她。所有的疲惫和压力,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顾夜白在看完《声之形》成片后,难得地露出了毫无保留的赞赏笑容,他对苏念安说:“念安,你的音乐,让这部电影有了灵魂。谢谢你。”
这是极高的评价。在工作结束的庆功宴上,顾夜白递给苏念安一杯香槟,看着她因为劳累和兴奋而格外明亮的眼睛,语气温和而真诚:“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有没有考虑过,专门为电影创作音乐?我觉得你在这方面,有非凡的天赋。”
这是一个新的、充满诱惑的方向。
苏念安正要回答,手机却震动了一下。她低头一看,是一个没有署名的号码发来的短信,内容只有一句话,却让她瞬间愣住:
“恭喜。《寻声记》的母带我听了,第三轨《山鬼谣》里,你用了巴乌模仿风声,很巧妙。”
这条短信,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了层层涟漪。他竟然……真的听了?而且听得如此仔细?这不再是出于失眠症的依赖,而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关注?
她抬起头,对上顾夜白询问的目光,又看向窗外灯火阑珊的夜景,心中第一次对那个一首以强势、掌控形象出现的男人,产生了一丝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好奇。
傅承昀,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XQC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